分享

唐琴综述(上)

 标准生活 2020-05-31
编者按:

古琴鉴定是一个跨专业系统工程,古琴鉴定历来是凭鉴定家的学识、经验、思考、推理,依赖其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对器物做出鉴定。但古琴鉴定要依靠科技手段、工艺学、文字与书法、审美、琴学、文献学等多个方面,很难有这样学识面面俱到的专家。且古琴家多不是鉴定家,鉴定家也多不是古琴家,隔行如隔山。


当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邀请了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尚且疑问重重。何况古琴鉴定,相比而言可能就算糊涂账了。


特别是现代科技的碳十四、热释光、结构分析、化学元素分析等等,在古琴鉴定方面少有使用,更增添了古琴鉴定自说自话之疑问。


所以,这17张唐琴姑且认为是唐琴吧,但这是在我们琴人目前的认知局限性下认定的,不排除将来有新的认知。作者刘岐荣先生从部分视角进行综述这里分享交流。

我上面写这些好像挺讨厌的,不知会误伤哪些朋友。但我觉得有责任写两句,尽量对历史负责,对我们当前的认知局限性负责。

编者按:王宁




琴,今称古琴又称七弦琴,为我国传统乐器之一。2003 年 11 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现存传世最早的古琴是我国唐代流传下来的。作为年代最早的唐琴,现存世且在业界具广泛共识的只有17 张。

本文根据《蠡测偶录集》记载,对已经发表过的 17 张唐琴中的雷氏琴、宫琴、大印和琴式进行梳理和总结。



 博物馆及院校收藏的唐琴

1. 故宫博物院藏“九霄环佩”琴



(图 1 九霄环佩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古琴》载:“九霄环佩”琴, 伏羲式,盛唐制作,以梧桐作面,杉木为底, 通长 124、隐间 114.2、宽 21.8、肩宽 21.2、 尾宽 15.4、 厚 5.8 厘米。通体紫漆,面底多处大块朱漆补髹,发小蛇腹断纹,纯鹿角灰胎,伤处可见灰胎下葛布为底。

龙池凤沼均作扁圆形,帖格为一条桐木薄片,接口于池沼右侧当中。腹内纳音隆起,当池沼处复凹下呈圆底沟状,深度约 1 厘米、宽 2.5 厘米,通贯于纳音的始终。蚌徽,红木轸,白玉足雕刻精美, 紫檀岳尾。护轸亦为紫檀木所作。此琴形制极为古朴浑厚,为雷氏琴。

琴背铭刻:龙池上方篆书“九霄环佩”琴名,下方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行书“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及“诗梦斋印”一方。池左行书“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包含”大印之下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苏轼记。” 凤沼上方“三唐琴榭”篆书长方印一方, 下方“楚园藏琴”印一方。腹内左侧有寸许楷书刻款“开元癸丑三年斫”。

此琴可追溯的藏家为清末民初人叶赫那拉·佛尼音布(字荷汀,后改姓叶名潜,字鹤伏,号诗梦斋)。其后递藏有“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有刘世珩, 即琴上铭刻“楚园藏琴”、“三唐琴榭”者, 再传子之泗;最后归藏刘晦之。1952 年, 由当时文化部文物局郑振铎局长主持, 从刘氏购得入藏故宫博物院。

2. 故宫博物院藏“大圣遗音”琴



(图2 大圣遗音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古琴》载:“大圣遗音”琴,神农氏,中唐制作。桐木斫,通长 123.5、肩宽 23、尾宽 15 厘米。栗壳色漆,局部有零星朱漆后补。纯鹿角灰胎,蛇腹间牛毛断,圆形龙池,长圆凤沼,腹内纳音隆起,金徽玉轸,紫檀岳尾。

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行草“大圣遗音”琴名,下方篆书“包含”大印一方。龙池两侧刻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均为贴金漆,腹款为“至德丙申” 四字。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756 年)。

此“大圣遗音”为清宫旧藏。溥仪被逐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入宫点查, 于南库墙隅见到此琴,被登记为“破琴一张”。

1947 年,被当时负责古物馆的王世襄发现,后征得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同意,于 1947 年请古琴家管平湖先生为之修理,完好如初。

3. 故宫博物院藏“玉玲珑”琴



(图3 玉玲珑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古琴》载:“玉玲珑”琴,凤势式,中唐制作。通长 122、肩宽 19.6、尾宽 13.6 厘米。

黑漆,桐木斫,蚌徽, 紫檀岳尾,红木足粘死,为后修者所为。全琴气象犹浑厚,圆形龙池,扁圆凤沼。

琴背铭刻:龙池上刻寸许行书“玉玲珑” 琴名,池下曾有大印一方,文字为漆所掩已不可辨。琴已伤漆多处,殃及题名。此琴为中唐时期的雷氏琴。

“玉玲珑”琴,原藏于湖南陈维斌, 购自杨伯修。20 世纪 50 年代初经郭沫若建议,将琴捐献国家,由当时文化部文物局接收,后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4. 辽宁省博物馆藏“九霄环佩”琴



(图4 九霄环佩 辽宁省博物馆藏)

《蠡测偶录集》载:“九霄环佩” 琴,伏羲式,中唐制作。通长 122.7、肩宽 21.1、尾宽 15.5 厘米。

髹栗壳色漆, 鹿角灰胎,琴面经重修朱漆,琴面蛇腹间牛毛断纹,底为蛇腹间冰裂纹。蚌徽圆形龙池,椭圆形凤沼。

池上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下有细边三寸许篆“夏氏泰符子子孙孙永宝”印章。池下刻篆书“清和”二字宽边大印。

腹内作长方块状百衲纹,未见腹款,紫檀岳尾,轸足红木镟成, 琴项右侧刻隶书“响泉韵磬”四字,及“乾隆御赏”并“几暇临池”印。此琴曾在北京琉璃厂的蕉叶山房修补并售出。

5. 山东省博物馆藏“宝袭”琴



(图5 宝袭 山东省博物馆藏)

《蠡测偶录集》载:“宝袭”琴,师旷式,中唐制作,桐木斫,通长 122.2、肩宽 25、尾宽 16.5 厘米。

琴重髹黑色退光漆,重现蛇腹间冰裂断纹,琴背皆系旧漆,栗壳色部分已由黑漆中透出,发小蛇腹断纹,鹿角灰胎。

圆形龙池,扁圆形凤沼。池上刻二寸许草书“宝袭”二字, 池下刻约10 厘米大印一方,篆“御书之宝” 四字。山东博物馆藏。

6. 中央音乐学院藏“太古遗音”琴



(图6 太古遗音 中央音乐学院藏)

《蠡测偶录集》载:“太古遗音”琴, 师旷式,中唐制作,杉木斫,通长 122、肩宽 22.5、尾宽 15.4 厘米。

髹栗壳色漆, 发小蛇腹断纹,鹿角灰胎黄葛布底。琴面漫圆,略近扁薄之象。琴背圆形龙池居于正中,扁圆形凤沼。

池上刻寸许行楷“太古遗音”四字,池下刻大印一方篆“清和” 二字。“清和”大印,与辽宁省博物馆所藏“九霄环佩”琴上“清和”大印、上海沈迈士、吴金祥旧藏“九霄环佩”琴上“清和”大印相同,仅印边略细,与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枯木龙吟”琴上“清和” 印完全相同。

龙池内刻有腹款一圈,字皆外向,为“贞观五年,伯施氏仿古制”十字。雷氏斫。据说此琴原为山东古琴家詹徵秋先生故物,上世纪 80 年代由中央音乐学院李祥霆赴山东,从詹氏后人手中购得。

7. 故宫博物院藏“飞泉”琴



(图7  飞泉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古琴》载:“飞泉”琴,连珠式,晚唐制作。杉木斫,通长 121.6、肩宽20.1、尾宽 14.4 厘米。髹栗壳色漆,有大块朱漆修补,蚌徽,紫檀岳尾,白玉轸、青玉足。

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草书“飞泉”琴名,篆书“贞观二年”双边方印。龙池下方篆刻“玉振”大方印,及“金言学士卢讚”篆书双边长方印。

池之两旁刻篆书铭“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 哲士亲清。大舒蕴志,穷适幽情。天地中和,万物咸亨。”此琴为晚唐雷琴标准器。

此琴民国时期为李伯仁所藏,1944年秋冬之际,由管平湖的弟子程子容购得,1979 年春夏之交程子容从家乡山西平陆写信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愿意捐献,以后经国家文物局批转,由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

8.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枯木龙吟”琴



(图8 枯木龙吟  音乐研究所藏)

《蠡测偶录集》载:“枯木龙吟” 琴,连珠式,晚唐制作,杉木斫,通长121.6、肩宽 19、尾宽 13.7 厘米。

原为黑漆,后琴面修补朱漆,蚌徽,鹿角灰胎, 琴面发小蛇腹断纹,圆形龙池,扁圆凤沼, 琴背铭刻行草琴名“枯木龙吟”,龙池下刻“玉振”大印一方。为晚唐雷氏琴。

此琴为汪孟舒先生旧藏,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9. 湖南省博物馆藏“独幽”琴



(图9 独幽 湖南省博物馆藏)

《蠡测偶录集》载:“ 独幽”琴, 凤嗉式,晚唐制作,桐木斫,通长 120、肩宽 20、尾宽 14 厘米。髹栗壳色漆,有朱漆修补,徽碧色,类玉质,紫檀岳尾。

琴面发蛇腹间牛毛断纹,底为细蛇腹间冰纹断。琴背肩上正中刻二寸许草书“独幽” 二字,池下刻二寸许篆书“玉振” 大印一方,均系旧刻。

圆形龙池内上下左右刻隶书腹款“太和丁未”四字。尾托上刻满当时的收藏者李静(伯仁)的题记。

此琴晚唐宫琴,雷氏斫,具备晚唐宫琴的标准器的条件。为李伯仁旧藏,现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10. 旅顺博物馆藏“春雷”琴



(图10 春雷  旅顺博物馆藏)

《蠡测偶录集》载:“春雷”琴, 伏羲式,晚唐制作,桐木斫。琴通长123.2,肩宽 20.3、尾宽 13.9 厘米。

黑漆, 鹿角灰胎,侧面脱漆处露葛布底,通身裂出窄而长的断纹,金徽。

圆形龙池,扁圆凤沼,池内未见腹款字迹。池上草书“春雷”二字,池下刻大印一方篆“沧海龙吟” 四字。其流传已不可知晓。现为旅顺博物馆所收藏。

11. 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枯木龙吟”琴



(图11 枯木龙吟  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

《蠡测偶录集》载:“枯木龙吟” 琴,连珠式,中唐晚期制作,杉木斫。琴通长 123、额宽 19.5、肩宽 14.8 厘米。漆色如栗壳,蛇腹间牛毛断,金徽,青白玉轸足,檀木岳尾。琴背龙池为四连弧形,凤沼为三连弧。

池上刻行草“枯木龙吟”四字,与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枯木龙吟”琴书体基本相同。池下刻大印一方,篆古文“清和”二字, 池下两旁刻草书铭文四句 16 字:“大圣遗音,浑然天成。万籁悠悠,神骇鬼惊。” 雷氏斫。

对于此琴之由来,据苏芳淑讲:1915 年佛利尔之中国友人闻其欲研究中国音乐,是由在美国的文物商卢芹斋转来。

当时未定年代,其后有中国专家前来参观, 分别对其制作年代提出各自的看法。

1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涛”琴



(图12 万壑松涛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蠡测偶录集》载:“万壑松涛” 琴,魏杨英式(凤势式),中唐制作。通长 119.8、肩宽 19.9、尾宽 15.6 厘米。龙池为圆型,凤沼为椭圆形,玉轸玉足, 金徽。

琴额上刻“有遗音”三字、款题“乾隆御府清玩”六字楷书及印,琴背颈部刻“万壑松涛”四篆字,龙池内纳音处四角刻“辛丑长安”四字,在龙池与凤沼间刻“玉泉”二篆字。清宫旧藏。

待续

原文刊载于《收藏家》杂志

2015年02期

律和古琴研习社

斫琴、造轸、研弦、教学



律吕人和,不忘初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