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药中《五运行大论》讲解 2

 新用户33586458 2020-05-31
  【原文】   
  帝曰:动静何如?歧伯曰: 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1)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歧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2),虽鬼臾区其上侯而己,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技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3)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歧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 歧伯曰:大气举之也(4)
  【讲解】  
  (1)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   
  前段已经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这是指天地之间的运动。这里所说的。“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局天,余而复会”,是指它的具体运动形式。“上”是指天,天在地之上,在人之上,故曰“上”;“下”是指地,地在天之下,在人之下,故曰“下”。“周”,指圆周,有环绕之义。“周天”,即环绕天体作圆周式运动,“余”指循环一周之后,“复会”,即重复回到原位。全句意即在上的天,其运动形式是由右向下,在下的地,其运动形式是由左向上。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呈旋转圆周式的运动。对于“周天”二字,古人有两种解释:其一,以太阳行经星空的位置环绕一周之后为周天,这样一个周天,需要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因此把周天分为365, 25º,认为太阳每天移行一度,一个周天就是一年。这也就是《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谓的:“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其二,以日出于东,没于西,次日再出于东为一个周天。这也就是《礼记·月令》孔颖达所疏的:“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运气学说中所指的“周天”,一般均按前者解释,即指一年之中各个季节气候变化的巡迥运转而言。    
  (2)应地者静……天地动静,五行迁复   
  此一段文字,主要讨论天地动静问题。一般来说,“天为阳,地为阴”,阳动阴静,亦即天动地静。但是中医学认为,任何变化都是在运动中产生,没有运动就没有变化。自然界中一切变化,都是天地互相作用的结果。天属阳主动,但动中有静,地属阴主静,但静中有动。这就是《天元纪大论》中所讲的:“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荐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由于如此,所以天地动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实际上天在那里不断地动,地也在那里不断地动。这就是原文中所说的“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迁复本身就是运动,没有运动就根本不会产生迁复,于此进一步解释了天地之间的关系 以及“下者左行”的原因。    
  (3)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前节谈到变化来源于运动,此节谈这一规律提出的物质基础,即变化来源于运动这一规律的提出是在古人认真观察自然现象的基础之上总结而来。这里所说的“天垂象”中的“天”是指天体,指星空;垂,指从上到下,象,指天象,亦即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七耀纬虚”。“地成形”中的“地”是指土地,成,指成长或发生,形,指有形的物质,亦即土地上各种物质的生长变化现象,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五行丽地”。这里所说的“形精之动”的“形”,是指地上的物质,“精”是指精气,亦即正常的气候变化;“形精之动”,是指正常气侯变化与物质生长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古人从经验中看出来是密切相关的,是互相作用的。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犹根本之与枝叶”。这个关系虽然很微妙,但是完全可以从自然现象的客观表现来加以认识和总结。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于此说明变化来源于运动这一规律的提出,绝不是哪一个圣贤的灵机一动或主观臆测,而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认真观测并总结天文、气象和物候变化所得出来的结论。这也就是运气学说的客观物质基础。    
  (4)地之为下否乎?……大气举之也   
  这里进一步讨论天地上下的问题,指出了地在下只是相对地在下,亦即在人之下。原文中的“太虚”是指宇宙。“冯乎”的“冯”字,通“凭”,有凭借、依靠之义。“歧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 歧伯曰:“大气举之也。”一句,明确指出了人所在的地,是依靠大气的举托而悬存于宇宙之中,    
  【述评】   
  本节主要讨论了天地上下动静问题。指出了天地动静只是相对的,实际上天在动,地也在动,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根本与枝叶的整体关系,并明确指出了地只是在人之下,实际上是在太虚之中,同时还指出,上述这些认识是来源于对自然变化的实际观察。从本节所述内容来看,古人不但认识到了日月星辰位置上的变化与地上的物化现象密切相关,而且也认识到地球本身的所在位置及其自转现象。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来说,令人震惊。于此说明了古人所提出的“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妙,亦即根据现象以求本质这一思想方法的正确性。    

  【原文】   
   燥以干之,署以蒸之,风以动之,涅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署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1)故燥胜则地干,署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2)    
  【讲解】    
  (l)燥以干之……故令虚而生化   
  此一段文字,主要介绍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作用及其与物化现象的关系。燥气的作用是使自然气候保持正常的干燥,不致于过分潮湿。这就是所谓的“燥以干之”。暑气是指夏气,夏季炎热而潮湿,因此暑气就是热与湿相结合的气。“蒸”,从字义上讲有液体化为气体上升之意。这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变化,就象我们用火烧水化气熟物一样。这就是说每年夏季主长,万物繁茂华实,与暑气密切相关。这就是所谓的“暑以蒸之”。风的作用是动,空气流动就产生风,它在六气之间产生着调节作用。风从东南来它就给人带来了温热,风从西北来它就给人带来了寒凉。一年之中的季节气候变化以及生长收藏与风向密切相关。东风、南风主生主长,西风、北风主收主藏。所以《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也。”这也就是所谓的“风以动之”。湿气的作用是使自然气候保持着正常的滋润而不致于过分干燥。这就是所谓的“湿以润之”。寒的作用是使自然气候处于正常的静止状态,从而使自然界的生长状态暂时处于静止以备第二年的再生。“坚”宇,从字义上来说,有守之意。所谓“守”,从中医学来说,即阳气内藏而不外泄。这就是所谓“寒以坚之”。火的作用是使自然气候保持正常的温热状态,使不致于过分寒凉。这就是所谓“火以温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各有其所属季节。这就是春风,夏火,长夏湿,秋燥,冬寒。一年之中,冬季春季在气候上偏寒偏冷,寒冷在阴阳属性上属阴,阴位居下,所以说“风寒在下”。夏季、秋季,偏热偏燥,燥热在阴阳属性上属阳,阳位居上,所拟说“燥热在上”。长夏偏鼓,长夏在春夏与秋冬之间,所以说“湿气在中”。六气之中,火很重要,因为火主化,万物的生长没有火的作用就不能正常进行。“君火,是自然界物化现象的最高主持者和动力。有了它,生物的生长化收藏才能够进行,因此它存在于一年各个季节之中。各个季节的寒热温凉都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任何季节没有适当的气温都是不行的。这就是所谓的:“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一句中的“寒暑”,是指一年而言。“六入”之六,是指六气,自外而来曰“入”。六入,即指六气自天而入。这就是说,大地上由于在天之六气的正常作用下,所以才产生了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现象。所以原文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虑,’字,此处可以作“空虚”解,亦即指地上的物化现象是从无到有。也可以作“太虚”解,亦即指地上物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天之六气作用于地的结果。   
  (2)燥胜则地干……火胜则地固矣   
  前节是指六气的正常情况,六气正常,就能使万物正常生长变化,所谓“虚而生化。”这一节是言六气出现了偏胜的异常情况。所谓“燥胜则地千”一,就是说气候太干燥了,地面上就会出现过分千早现象乞“暑胜财地热”,就是说暑热太盛了,地上也就会出现酷热现象。“风胜则地动”,就是说风太大了,地面上就会出现飞砂走石,吹屋折树的风灾。“湿胜则地泥”,就是说雨太多了,地面上就会出现泥泞。“寒胜则地裂”,其“裂”字,一不合实际,可能是与下句“火胜则地固妙中一之’“固”字互误,因此拟改为“寒胜则地固”。这就是说太寒冷了,地面上就会出现地冻过甚的现象。“火胜则地裂”,就是说太热了,地面上就会出现干裂的现象。风、寒、暑、湿、燥、火作用正常叫“六气”,它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所必需;如偏胜失常,那就叫“六淫”。所谓“淫”,指过度或反常。如果六气作用反常,那就不但不能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反而会损害万物,形成灾害。    
  【述评】   
  本节介绍了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气候的作用及其与自然界物化现象的关系,认为自然气候正常的情况下就有利于万物的生长。自然气候反常就会形成灾害。《内经》中的这种有常有变,以常测变的观点,体现在中医学中的各个方而。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认识并进一步加以论述。他在《金匠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说:“夫人察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他所说的生万物的风就是六气,害万物的风就是六淫。他以水能浮舟又能覆舟两种不同的作用为例,通俗而形象地对《内经》的精神作了说明,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对自然气候变化观察中“一分为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知常知变,这是中医学指导思想中的精华所在,我们应当加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继承。    

  【原文】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1)?歧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2)。此之谓也。帝曰:间气何如? 歧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帝曰:期之奈何?歧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3)。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4)。    
  【讲解】    
  (1)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天地之气”,指自然界气候变化。“何以候之”中的“候”字,指切脉。“天地之气,何以候之”是提出一个问题,即自然气候的变化能否反映在脉象上从而通过切脉察知自然气候的变化。    
  (2)天地之气,胜复之作……天地之变,无以脉诊   
  此几句是承上句问话而言,明确指出,自然界气候变化不能通过脉象来了解。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天地之变,无以脉诊。”应该指出,《内经》一贯认为,“人与地相应”,强调脉应四时阴阳,认为:“天地之变,阴用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素问·脉要精微论》)但在这里却又明确指出“天地之变,不以脉诊”,何故? 关于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内经》所谓的“人与天地相应”,是指自然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生理变化,因而不同的季节变化可以出现不同的脉象,例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等,但这绝不等于说人可以作为测量气候变化的仪器,凭切脉就可以了解天气的变化。因为原文问的是“天地之气,何以候之”,而 “天地之气,胜复以作,不形于诊”。这与“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完全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的。前者是问能否根据脉象来推测出天气的变化,而后者则是指已经出现的变化,脉与之相应。其二,脉象是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生理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亦即体征。如果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来反推气候变化的话,那么至多也只能反映一般变化情况和当时的情况,而不能据此推测气候的特殊变化和转归。这里原文问的是“胜复之作”指气候的特殊变化情况,因而说“不形于诊”。加以气候变化只是影响脉象变化的原因之一,其它因素,如饮食、劳动、精神情志、疾病等多种因素,均无一不可以影响脉象发生变化,因此,当然不能从脉象来诊察气候的变化。王冰注此云:“平气及胜复,皆以形证观察,不以诊知。”马漪注此云:“天地之气及胜复之作,统贯六位,难以诊候。”高士宗注云:“天地之气,五运六气也。胜复之作,淫胜郁复也,运气之变,发为民病,非诊候之可知也。”这些说法都解释了“天地之变,无以脉诊”的道理。
  (3)间气何如……阴阳交者死   
  此一段文字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自然气候变化与脉象的关系及根据脉象以确定疾病的生死逆顺问题。前节曾述及,不能根据变化以反推自然气候的变化,但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自然气候变化确实又可以密切影响人体脉象,并且可以根据所出现的脉象来推测患者疾病轻重,预后良否。这里所说的“间气”,是指一年中各个节气。“随气所在,期于左右”,是指各个年度的各个节气中的特殊气侯变化。“随气所在”的“气”字,是指各个年度的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左右”,是指司天或在泉之气的左间、右间。“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中的“气”字,指六气主时的正常之气。全句也就是指所谓的“客主加临”。所谓“从其气则和”,即客气与主时之气一致,则脉象如同平常一样,与气相从,变化不大。所谓“违其气则病”,即客气与主气不一致,则脉象就会出现反常而为疾病。这里所谓的“不当其位”,“迭移其位”,“失守其位”的“位”字,是指脉象中脏腑所居之位。“尺寸”,是指脉的尺脉和寸脉。“阴阳交”,是指阴脉与阳脉易位。这就是说在每年六气主时中的各个节气,如果脉“不当其”、“失守其位”、“迭移其位”,尺脉寸脉相反,阴脉阳脉易位,都属于反常,预后不良《素间·脉要糟微论》谓:“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素问·平人气象论》谓:“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日逆四时也。”《素问”玉机真藏论》‘谓:“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这些论述的精神与本节所述完全一致,读者可以互参。   (4)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前段文字提出,一年之中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与人的脉象密切相关,特别是可以根据脉象与季节的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良否,而影响脉象与季节关系的因素又常与各个季度中气候的特殊变化有关,测算各个季节气候的特殊变化与主时主气之间的关系、则又可以运用前述地支配三阴三限六气的计算公式来加以推算。因此,要判断本年各个季节气候方面的特殊变化及病人的死生逆顺,预后良否,首先就必须要根据各个、年度的干支把当年值年的司天之气确定下来。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先立其年,以知其气。”这里所说的“先立其年”,就是说先定出当年的干支。“以知其气”的“气字,就是指这一年的司天之气,例如今年是甲予年,按照三阴三阳配六气的公式,子午少阴君火司天,则今年的司天之气就是少阴君火。“左右应见”一句中的“左右”,是指司天在泉之气的左间、右间。这就是说司天之气确定了,在泉之气也就确定了,司天在泉之气确定了,它的左右间气自然也就确定了。以上述少阴君火司天为例,少阴君火司天,自然就是阳明燥金在泉。司天的左间就是太阴,右间就是厥阴。在泉的左间就是太阳,右间就是少阳。这就是“左右应见”。司天在泉四间气确定了,自然也就可以通过客主加临的情况加以分析推算,再结合着脉象的当位不当位的情况来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这就是原文所谓的“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述评】   
  本节主要介绍了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脉象的关系。一方面提出了不能根据脉象来反推自然气候的各种变化,即所谓“天地之变,无以脉诊”;但另一方面则又提出了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密切相关,人与天地相应,即所谓“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同时还指出了如何计算的方法,即所谓“先立其年,以知其气”。这些提法是古人从实际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人根据原文“天地之变,无以脉诊”一语,就否定自然气候变化与脉诊的关系;也有人根据原文“脉从四时”等以脉测天,把脉说得玄之又玄。这些看法都没有能够全面地理解《内经》原文的精神实质,而是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并把它绝对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