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寒署澡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 其于万物,何以生化(1)?歧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2)。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3)。
【讲解】
(1)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 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寒暑湿燥风火”,即指天之六气。“在人合之”,即指自然气候变化,亦即六气变化与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方面的关系和影响。“其于万物”,指自然气候变化与自然界各种物化现象的关系。全句意即自然气候变化与自然界各种物化现象包括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现象密切相关。“合之奈何”及“何以生化”是作为问话提出,其意在于要求就六气与自然界一切物化现象加以具体化。在这一小节中,指出了自然气候变化是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把六气摆在了主导的地位。质言之,也就是没有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也就没有人,没有物,没有生命。这是对前篇中所提到的“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一段进一步的阐发,也是中医学中天地人合一以及原文如何对自然现象取类比象的理论基础。
(2)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本节及以下各节均是承上文而言。上文要求就风火湿燥寒等气候变化与自然界一切物化现象,包括人体在内的生命现象加以联系并具体化。本节以下即是对上述现象加以具体联系并总结其规律。这个总结是在对客观自然现象进行长期周密地观察中作出的,是古人与自然界作斗争及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它首先就自然加以定位,即以东南西北中五方为基础,联系与这五个方位有关的一切自然物化,包括人体在内的各种现象,运用五行学说加以经验归类。这一归类虽然非常广泛,但仍属举例性质。其具体方法也就是在《天元纪大论》中一开始就提出来的:“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优恐。”本节首先确定方位是东方,东方多风,因此便把风与东方联系起来归为一类。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东方生风”。由于植物的萌芽生长与风密切相关,因此便又把风与木联系起来归为一类,这就是原文所谓的“风生木”。由于植物生长出来的果实多有酸味,因此便又把木与酸联系起来归为一类,这就是原文所谓的“木生酸”。由于酸味根据中医临床经验又与脏象学说中的肝密切相关,肝病常表现为反酸、喜酸,治疗肝病的药物常为酸味,因此便又把酸与肝联系起来归为一类,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酸生肝”。由于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人体五脏中的肝又常与五体中的筋密切相关,肝有病常可表现为拘急痉挛或肢体屈伸不利,筋病常是肝病的外在表现,因此便又把肝与筋联系起来,归为一类。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肝生筋”。由于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肝与心之间,肝对心有资生助长的作用,在治疗上补肝也就可以补心,因此便又把肝与心联系起来。(本主注:肝筋同属木,心属火,五行相生原理,则筋生心)这就是原文所谓的“肝生筋,筋生心”。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本节是以寒暑燥湿风五气为基础,广泛联系其与人体、与万物的生化关系进行归类。其具体方法就是列举自然方位,共次联系万物生长变化,其次联系人体脏腑及其所属器官,其次联系本方位、本物体、本脏腑与它方位、它物体、它脏腑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所谓的:“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取类比象”。而“取类比象”的物质基础,则又是根据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现象,是从生活实践中周密观察和认真总结而来。
(3)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在研究自然气候变化与万物生长、人体生理活动方面,为什么要采取取类比象的方法呢?
本节做了解释。这里所说的“玄”,有玄远、深远或不能完全理解之义。“在天为玄”,意即天道玄妙,一时还不能弄清楚。这里所说的“道”,即道理或规律。“在人为道”,意即天道虽然玄远,但人总得要探索其道理,寻找其变化规律。这里所说的“化”,即变化。《天元纪大论》曾对“化”字作过解释,即:“物生谓之化。”“五味”,主要是指可以供人食用或药用的动植物。“化生五味”,即天地之闻的变化可以从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反映出来。“智”,即聪明才智,也就是指人的智慧。“道生智”,亦即由予人的智慧就可以总结出自然变化的规律。联系上句,就是说由于人的智慧,就可以根据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来探索和总结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玄生神”句中的“神”字,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医易》中云:“存乎中者神也……寂然不动者神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我之神也……春夏为岁候之神……昼午为时日之神……推之于人,则仁义礼智,君子之神……乐天知命,道德之神……推之于医,则神圣工巧,得其神也……精进日新,志惟神也……察之形声,财坚凝深遽,形之神也……长洪圆亮,声之神也……诊之脉色,则绵长和缓,咏之神也……清苍明净,色之神也……。”这就是说所谓“神”,质言之,就是指整个自然界中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外在表现;“化生气”的“气”字,指作用或功能。前后加以联系,这就是说自然界变化的道理虽然极其复杂而深远,当前一时还弄不很清楚,但是由于它本身的变化和运行规律总可以通过对土地上的各种物化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也就可以根据自然界中各种物化现象来探索其内在实质,总结其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学在研究自然变化的规律时,为什么要采取取类比象的观察、认识和说理方法。
【述评】
本节介绍了以自然界气候寒暑燥湿风为中心来联系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联系自然界中的一切物化现象的具体方法,认为自然界的变化虽然复杂深远,但是完全可以根据其外在的表现来探索其内在实质,总结其变化规律。这些认识是符合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因此,我们对于以这一方法总结出来的许多内容,应该认为这是古人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认真观察所作出来的经验总结,必须加以认真对待,不能轻率加以否定。
【原文】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l),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2)。其性为暄(3),其德为和(4),其用为动(5),其色为苍(6),其化为荣(7),其虫毛(8),其政为散,其令宣发(9),其变摧拉,其音为悲(10),其味为酸(11)
,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12)。
【讲解】
(1)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前节已述及,神,是指自然界包括人体在内的正常变化外在表现。本节及以下各节即具体介绍这些表现,并以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行为中心加以经验归类。风是天之六气之一。一年四季之中,以春季为多风季节,而春主生,自然界的植物一般均在每平春季始萌芽生长。因此,古人从经验中把六气中之风与五行中之木联系起来,归属一类,为这是天地间一种正常铆候现象。这就是原文所谓的“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2)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
筋,是人的五休之一。所谓“五体”,指人休的皮、肉、筋、脉,骨,亦即构成人体身躯的五种组织。筋,指人体的筋键。古人认为人体肢体的活动与筋键的作用密切相关,人体肤体的拘急痉孪,中医叫“筋急”。人体肢体的弛缓瘫痪,中医叫“筋缓”。人体肢体活动屈伸自如,中医叫“筋柔”。筋的作用以筋柔为正常,以筋急,筋缓为病态。由于筋的作用主屈伸,而屈伸运动在脏象上属于肝的作用,所谓:“肝者,罢极之本。”
(《素间·六节藏象论》)筋的作用,可以视为肝的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原文谓:
“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把筋和肝归为一类。由于在五行的概念中,“曲直”,而“木”又与六气中的“风”密切相关,因此,又把“风”“木”与“筋”“肝”、“柔”等联系起来。
(3)其性为暄
这里所说的“其”字和以下各句中所说的“其”字,是指六气中的“风”,五行中的“木”,五体中的“筋”,五脏中的“肝”。以下各句是讲风、木、筋、肝的特点、作用、表现、与动植物生长的关系、灾变等。根据这些特点,属于自然气候变化方面的就可以归属于“风”一类,属于自然界物化现象方面的,就可以归属于“木”一类;
属于人体生理或病理变化方面的,就可以归属于“筋”或“肝”一类。这些都是古人就实践中的观察,以五行概念为中心所作的经验归类。
暄,从字义上讲,有温暖之义。“性”,此处是指气候性质的寒热温凉。一年四季的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温暖是春天的气候特点。春与风密切相关,与木袋切相关,归为一类,因此原文谓:“其性为暄。”
(4)其德为和
“德”,是哲学上的术语,义为各种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质或特殊规律。《管子·心术上》谓:“德者,道之舍。”“和”,指和平或缓和。此处可理解为气候上的不冷下热。“其德为和”,即指春季在气温土的特点为温暖,风的作用比较温和,风和日暖,是万物萌芽生长所必须具有的自然条件。
(5)其用为动
“用”,指作用,“动”,指运动。“其用为动”,指风、木、筋、肝等其作用均与盆动密切相关。前已述及,事物的变化来源于运动,所谓:“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三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这就是说,在自然气候变化方而与风密切相关,在植物的生长方面与木本身的季节性密一切相关,在人体的运动方面与人体中的“筋”密切相关,在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活动方面与肝的作用密切相关。
(6)其色为苍
苍,即青色,代表木色,凡事物外观为青色,均可以和风、木、筋、肝联系起来,例如肢体出现拘急痉挛患者,面色常出现青色。肝病晚期患者,亦常出现青暗面色。任可疾病如出现青色外观,临床上即可以诊断为病位在肝,这是古人经验的总结。
(7)其化为荣
化,指变化,此处可解释为化生,亦即前节所谓的:“在地为化,化生五味。”这是指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变化现象。荣,指繁盛,“其化为荣”,是指生长茂盛。这就是说,从自然界物化现象来说,生长茂盛与春有关,与温暖和风有关。从人体运动现象来说,气血流畅,生机旺盛与筋有关,与肝有关。
(8)其虫毛
虫,是泛指自然界中的动物。大戴礼谓:“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麟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这就是说,风凰等多种长羽毛的动物叫羽虫,麒麟等多种长毛的动物叫毛虫,乌龟等多种身长介壳的动物叫甲虫,蛟龙等身上长麟甲的动物叫鳞虫,人类等身上无甲无麟无壳、皮肤光滑的动物叫倮虫。羽虫、毛虫,介虫、鳞虫、倮虫,中医统称“五虫”。认为其胎孕生长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这里所说的“其虫毛沙,就是说身上多毛的动物,其胎孕生长与温和气候及多风季节以及地区有一定关系。
(9)其政为散,其令宣发
政,指职能。令,指时令,即季节。散,高士宗解释:“散,敷布也。”宣发,即宣通、生发。全句之意是:从自然界气候变化来说,春暖风和之令,万物因阳气的敷散宣通而生发,从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来说,人体因肝的敷散疏泄作用而气血宣通。
(10)其变摧拉,其眚为陨
变,指反常的变化。眚,音省,过失之意,此指灾害。摧拉,指崩溃。陨,指陨灭。“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意是: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说,春季温热太过,风太大不是和风而是狂风,那就不但不能有助于植物的萌芽生长,反而会使萌芽新生的植物死亡成为灾害。从人休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来说,筋的作用过度紧张,不但不能使人体肢体活动正常,反而会出现拘急痉挛,惊痛抽搐的“筋急”现象,肝的作用过亢,疏泄太过,不但不能使气血流畅,反而可因肝阳上亢而出现卒倒眩仆,危及生命。
(11)其味为酸
酸,即酸味。由于植物果实多数均具酸味。因此酸为木之味。由于天之六气中的风,人之五体中的筋,五脏中之肝,其在五行归类上均属木类,因此凡在临床表现上出现酸感觉的一切表现,例如:
反酸、身酸痛等,在病机上均可考虑肝、筋、风的间题。
(12)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志,指人的精神情志。“其志为怒”,指人之所以发怒,与肝的作用失调有关。“怒伤肝”,指人在发怒的情况下又可以反过来使肝受到损害。悲,指悲哀,也是指人的精神变化。“悲胜怒”,指人在发怒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悲哀的事,其怒气可以自然消失转化。凤,指气候变化。“风伤肝”,指自然界风的变化严重反常影响人体时,由于风与肝属于一类,所以首先伤害人体的肝。燥,也是指气候变化,指气候干燥时,风力常常就变小。辛,五味之一。辛辣昧的食物或药物可以使酸味减轻或消失。
将以上一段加以归纳,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自然界气候的严重反常及人体本身精神情志的极度变化,都可以使人体相应的器官受到损害发生疾病。这就是原文所谓的“怒伤肝卯,“风伤肝”。其二,发生变化之后,自然界本身可以自己调节恢复其正常变化。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燥胜风”。人体本身也可以因情志的变化、饮食的变化而出现自稳调节,恢复稳定,因而在治疗上也就可以利用。上述情况而进行主动的治疗,例如临床对于癫狂病人采用七情相胜的精神疗法。一般疾病食疗药疗上的“五味和合”等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运用。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悲胜怒”,“辛胜酸”。中医理论中,则以五行相胜的规律来加以解释和归纳。(待续)
篇后:为便于大家记忆,本人把名医李阳波《运气学》的讲稿中对《五运行大论》归纳转载,供参考。
在上图中,我们画了五个圆圈,其中左边的圈代表东方,上方的圈表示南方,右边的圈表示西方,下方的圈表示北方,中央的圈表示中央:而由这五方分别引申出来的不同系列,就构成我们上面所说的宇宙神系。这个神系可以说是一个“六生五在十二其三伤三胜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