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分享:烧心、反酸7年余,如何根治反流...

 仁和堂老军医 2020-05-31
项某,男,51岁。

主诉:烧心、反酸7年余。初诊症见:烧心、反酸,胃脘隐痛,咽部异物感,纳食差,寐差,畏寒肢冷,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吐酸病,肝胃郁热;

西医诊断:1.反流性食管炎,2.Barrett食管伴齿状线隆起病变。

治则: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黄芩,八月札,冬凌草,合欢皮,白芍,延胡索,枳实,生牡蛎,荔枝核,佛手,隔山消,青皮,郁金,鸡内金,蒲公英,枳壳,石菖蒲。

结合患者病情,予30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饭后2h温服。嘱患者服药期间随时观察病情,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二诊

患者诉烧心、反酸、胃脘隐痛减轻,时胃脘烧灼感,以食后半小时明显,纳食好转,寐差,大便质可,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处方如下:佛手,当归,冬凌草,合欢皮,半夏,合欢花,夜交藤,砂仁,白蔻仁,八月札,生薏苡仁,山药,蒲公英,荔枝核。15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四诊

患者诉烧心、反酸明显减轻,故在二诊基础上继续加减治疗。患者述胃脘烧灼感基本消失,进食不当后偶有上腹不适,纳食增加,夜寐转安,小便色黄,大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

调整处方如下:茵陈,莪术,苏叶,水红花子,冬凌草,生薏苡仁,石斛,天冬,佛手,合欢皮,半夏,合欢花,夜交藤,砂仁,白蔻仁,八月札,蒲公英,苏梗,黄芩,炒谷麦芽(各),白芍,炒酸枣仁,鸡内金,三七粉(冲)。15剂,两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无明显不适后可以停药,禁烟酒,畅情志,调饮食,避免劳累。

医案出处:刘启泉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吐酸”范畴,本病可烧心与反酸同时出现,亦可两症单独存在。烧心是指胸骨后及胃脘灼热不适。反酸又称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的症状。

若随即咽下者为吞酸,随即吐出称为吐酸。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或久病伤脾等均可导致胃气上逆,升降失司,发为吐酸。

本例治疗以调气为主,运用柴胡、黄芩、佛手、青皮、八月札等理气降逆;加蒲公英、冬凌草等清热之品;佐以石菖蒲、砂仁、白蔻仁祛湿化浊;半夏降逆消痞,共奏理气和胃降逆之功。

后期酌加三七粉、水红花子以及石斛,养血活血,滋阴润燥。冬凌草为治疗咽喉食管病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药含冬凌草甲素,具有抗肿瘤作用。

本案辨病辨证相结合,既能缓解临床症状,又能改善食管黏膜病变。

注: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和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