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我们从来都没奢望过他们将来成为伟人、成为科学家、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可至少我们曾经憧憬过孩子美好的未来,并一直在为之不懈地努力。 作为家长,我们渐渐懂得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无比殷切、无比热烈地希望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哪怕有些焦虑,哪怕废尽心力,也要把最好的一切给予孩子,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开始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哪怕牺牲自己仅余的时间,也风雨无阻去接送孩子,可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忘记了,问一问孩子,什么是他想要的,什么是他喜欢的? 前不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10)班学生谈方琳火了。年仅15岁的她受邀参加了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这个被称为“全球最强大脑”的聚会的论坛汇聚了全球65位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菲尔兹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而谈方琳是里面最年轻的参会者。 其实,早在读初三时,谈方琳就凭借课题"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在"第3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拿到了全市初中的唯一一个一等奖和主席奖,轰动了整个教育界和科研界。此后,她再接再厉,第一次建立了斐波拉契数列和贝祖数的联系,作为应用,解决了贝祖数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计问题,改进了加拿大数学家Rankin教授于2013年在《美国数学月刊》上给出的一个粗糙的估计式。 年纪轻轻的谈方琳能获得这样成就,让不少网友再一次感叹“别人家的孩子”果然是无比的强大,背后肯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可少有人看到,在付出真正的努力前,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这重要的一环。 和那些整天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被家长送到各种补习班的孩子不同,这个被誉为“最年轻的科学家”的女孩几乎从来不补课,不刷题。她如今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取决于她最初展现出来的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谈方琳的父母都是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受家庭的熏陶,她很小就对数学感兴趣,父母也都有意引导她往这个方面发展。初一的时候,谈方琳发现自己对于数论方向更感兴趣,他的父亲虽然也是数学老师,但是研究的方向不同,就帮她联系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数论的一个数学教授。从那年暑假开始,谈方琳跟着这个教授做研究。其间,她还在教授的引导下,自己去翻阅《美国数学月刊》上的相关文章。也正是因为兴趣,她才能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才有了今天所被人称道的耀眼的成绩。 可能有人说,他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啊,还能请来专门的教授辅导她,取得这样的成功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不要忘了,这些只是外部条件,若是一开始她不对这些感兴趣,或者在她感兴趣的时候父母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那就一定不会有今天我们熟知的谈方琳。 其实很多学问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候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发现他什么都感兴趣,唯独对学习不感冒,这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我们没有抓住平时生活中的那些小细节。比如孩子对数字很敏感,或者在游戏中相关的方面就会特别的擅长,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增强他的信心,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听了之后还愿意讲给你听,那就是在语文方面有兴趣,可以多加培养他的阅读和作文能力。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不是功利,不是要考试考多高的分数,也不是排在第几名,我们学习到的东西终究还是需要运用到生活当中,或是有更大的兴趣,应用在科研领域。既然如此,那何不从生活和游戏之中开始孩子兴趣的培养,回归本源,当孩子的兴趣被培养出来的时候,根本就不用我们再去他耳边一遍一遍地叮嘱,他自然就会努力。
因为如果不喜欢、不痴迷,那哪怕我们为孩子安排好了将来的一切,铺好了一条光明大道,那结果也往往事与愿违,所以,让我们一起睁开“慧眼”,去寻找,去发现孩子真正的想法和兴趣,这样才能因材施教,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光明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