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园林以江南为盛”。南昌作为江南古城,城区的自然风光湖泊众多,河汊纵横而别有特色;在2200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也曾留下了许多亭、台、楼、阁的历史人文胜迹。就以亭来说,经查阅南昌城建档案资料,曾几何时,南昌的亭台建筑一度遍布城区各个角落,这些亭台既有建于园林中供观景而用的,也有为纪念名士所建,还有因历史掌故而得名的,虽然这些亭台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但它们的身后却留下了不少地名,让人们得以在历史与现实中,追寻这些亭台的踪迹。 亭,又称凉亭、亭台,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所用。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对亭这种建筑都非常喜爱,在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濒江临湖地带,各类呈园、方、六角形和八角形的木石结构的亭址可谓比比皆是。南昌也不例外,据资料记载,旧时南昌的亭台也非常之多,只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复杂的原因,许多亭台才逐渐消失,今天的人们只能从一些地名中略寻一二。 孺子亭、射步亭、上谕亭、南浦亭、水观音亭等,在南昌地图上,这类以“亭”命名的地名曾有近十处,但作为街巷名称仅有孺子亭、射步亭、上谕亭三处沿用至今。顾名思义,这些以亭命名的地名均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和纪念意义,表明该地段曾有知名古亭存在。清代陈弘绪所著《江城名迹记》中,对南昌这些以亭命名的地名出处都做了简单考证和描述。可惜的是,这些古亭早已荡然无存,关于它们的原始风貌,现在人们只能通过文献记载找寻揣测。 陈弘绪所著《江城名迹记》成书于清乾隆年间,与郦道元的《水经注》同属我国古代非常有影响的、带有游记性质的地理专著。在《江城名迹记》中,陈弘绪除了对孺子亭、射步亭、上谕亭有所描述外,还提及了许多南昌昔日名亭。比如说南浦亭。南浦亭旧址在今天的南浦公园内,据《豫章记》记载:南浦亭始建于唐高宗永微四年,即公元653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南浦亭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之句而广为人知,此亭建成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驻足于此,咏出了“南浦淒淒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的伤感诗句。 现在的南浦亭,是上世纪90年代城建部门根据文献记载,在其旧址仿其旧貌而修建的。在南浦亭的四周,城建部门还建有半山亭,半月池,石桥、临河茶座等园林建筑,这不仅使当年南浦亭的风貌再现于今人眼中,其规模气势还尤胜当年。 南浦亭营筑在河沿,本属古代凉亭一类,纯为游人停歇落脚之用。后因其附近有座南浦驿站,旧时往来送信的官差多在此亭小憩,唐末以后,南浦亭又逐渐成为官府和文人雅士迎来送往的专属凉亭而逐渐远离了市井百姓。而重修后的南浦亭,就很好地还原了它的本来属性,成为了市民百姓休憩娱乐的一大去处。 说到亭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作为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点景建筑,亭的造型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基本结构都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四周都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就形象地说出了亭子的作用。 南昌素有“三湖九津”之说,城内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镶嵌的颗颗明珠。有湖之处,必有园林之景。有景之处,必有亭台之美。光是历数那些别致精巧,富含诗意的亭名,就能让人遥想当时的秀美风光了。 环波亭,亭台旧址在东湖的小洲上,北宋熙宁年间建,环波亭是在唐朝涵虚亭的废址上兴设的。环波亭周围环水,每到春天,“扬柳枝含烟景合,芙蓉争带露华开。城头山色相围出,檐底波声四面来”的湖光烂漫之色令人沉醉。此外,素有“杏楼风荷”之称的水观音亭也位于东湖之畔,加上羡鱼亭、苏公亭、讲武亭、冠鳌亭等特色各异、款式新颖的水亭环绕四周,使景区恰似一幅天然园林画图,美不胜收。如今,环波亭、羡鱼亭等古亭已不复存在,仅有水观音亭留存至今,该片区域南昌民间至今仍习惯统称为“水观音亭”。 在南昌诸多的历史名亭中,既有环波亭这样以景扬名的风景亭,更有不少很具人文价值的古亭。孺子亭就堪称这类古亭的代表。孺子亭位于南昌市区的西湖之中,因汉代高士徐孺子在此隐居垂钓而得名,现在已是南昌著名名胜,1957年孺子亭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旁边的一条幽深古街也以孺子亭作为街名沿用至今。 文献记载,南唐时西湖中已建有高士台,又名“孺子台”,明嘉靖年间,徐氏后人徐樟在此建亭以祭祀先人徐孺子,这是南昌建有孺子亭最早的记载。抗战期间,孺子亭曾被日寇推入湖中,旧址仅存骨架。1980年市政府改造西湖开辟公园,对孺子亭拆除残亭重建,1983年10月,新亭落成,此亭为重檐六角选尖式,亭畔湖水潆回,叠石成山,柳色成烟,再现了“豫章十景”中“徐亭柳烟”的景观。 此外,据《江城名迹记》记载,过去西湖中还有一座和孺子亭遥遥相峙的吏隐亭。吏隐亭,地处南昌西湖西南旧高士桥西侧,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即公元1607年,它是为纪念汉代南昌县梅福所建。梅福和徐孺子一样,也是南昌历史上享有很高声望的贤者,南昌城中的梅湖、梅岭都是为纪念梅福而得名。因梅福晚年弃官隐居修道,南宋时被人尊称为“吏隐真人”,所以该亭称为吏隐亭。据说,吏隐亭建好时,南昌知府特地为亭撰题对联“疏草孤忠扶赤汉,湖云千载拥丹青”以示祝贺,可见梅福颇为时人敬重。如今,吏隐亭旧址虽已难觅古亭半点踪迹,但吏隐亭作为南昌一古代名胜仍存史册。 说起旧时很有影响,现在已不复存在的南昌古亭,列岫亭无疑值得写上一笔。列岫亭位于旧时南昌城北的龙沙岗,即现在的下沙窝沿江处,这里曾被测定为南昌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据宋代学者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道:昔时该地“洲北七里一带,江沙甚百而高峻,左右居人时见龙迹”,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记载:“赣水,又北迳龙沙西,沙甚洁白,旧俗九月九升高处也。”旧时南昌人重阳登高,多半要来此地。 列岫亭如今虽已不存,但作为旧时南昌城区登高观光位置最佳处,过去文人多有赞语。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每每从鹅湖书院到南昌,总爱登列岫亭一游,曾巩也曾多次来过列岫亭,游览之余,还提笔写就了“城内观西山,柱颠空朝墓。不到列岫亭,岂知亲切处”的诗句传颂至今。 列岫亭尽管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关于它的文献记载还能查到不少,但由于列岫亭早已被毁,且从来没有作为一处通用地名使用,因而,今天的南昌市民对它已经非常陌生。相形之下,射步亭、上谕亭人们就非常熟悉了。不过,说熟悉,是指南昌市民大多知道这两条街巷的位置,关于它们的来历,真正知晓的人其实并不多。 射步亭街是毗邻经济大楼的一条小街巷,长不过三四百米,宽仅数米。人们很容易想到,这个地名的由来应该与一座古亭有关,但射步的称呼又作何解释,却让很多人颇为不解。 据了解,一般南昌人都不能理解射步亭是什么意思。射是射箭的射,步是步行的步,怎么射步呢?叫射箭亭还可以,怎么射步亭呢?很多人理解不了,实际上,如果从古汉语的角度来讲,那么这里用了一个“通假”,步行的步在这里是一个通假字,不是真正的本字,它因为同音被假借过来,它原来这个本字是我们讲的花圃的圃字,苗圃的圃字。这个圃字跟步字在古代的时候两个字是同音的,所以后来就没有写苗圃的这个圃字,而是用步字代替了。所以射步亭是什么意思,就让人无法理解了。但是从射圃亭来看就很好理解了,两个概念,射是射箭,圃是花圃,说明这个地方既是个花园,又可以射箭。据考证清雍正年间,射步亭街曾是巡抚部院武将习武射箭之地,当时名为“射圃”。因圃中有一亭,称射圃亭。巷以亭名,到清末才改为射步亭。经济大楼所在地就是原来的府台衙门。(射步亭)前面是府台衙门,因为府台衙门有些官兵在那里守卫,这些官兵日常操练就在后花园里,实际上这个后花园就是巡抚衙门的后花园,因为花园比较大,可以射箭,所以把这两个概念合在一起,叫射圃亭,那里有一个亭子,所以叫射圃亭。所以射圃亭路也是南昌一条有名的历史非常悠久的街道。 除却上述种种因景观和生活而修建的亭以外,南昌还有一座因为要传达皇帝或者说朝廷的命令而修建的古亭,这便是上谕亭。上谕,是指来自皇帝的命令,它跟圣旨不一样,虽然都是皇帝拟定的,但是上谕是皇帝的命令,圣旨是皇帝对大臣奏折的回复,批文。上谕亭就是为了皇帝的一道命令而专门建的一座亭子。那个亭子中间专门用基石把皇帝的命令全部刻出来,这个上谕的内容呢,从南昌县县志所记载的来看,它应该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它的内容可以推测,大概是因为满清入关之后,为了安抚汉族,专门颁布诏令,安抚百姓,共建家园。 清朝灭亡后,上谕亭作为旧时代的产物被拆除,其旧址准确位置如今已很难查证。但作为一处老地名,上谕亭却一直沿用了下来,成为了老南昌耳熟能详的名字。 亭是极具诗词画意的一种建筑,亭之妙处,在于“虚”,在于“空”、在于意会。用各种各样的小亭对自然景色加以点缀使之更为鲜活,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师丰富的想象力。南昌作为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城中的古亭曾数以百计,但这些古亭大多已不复存在,这是件很可惜的事情。设想一下,在南昌的河岸湖畔或是直接在街巷深处中,如果人们能够不时见到一座座充满人文故事的小亭,那我们的城市空间又将增添多少生机意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