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厉害的人,大都有这3种能力,希望你有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6-01

有人问:“为什么明明自己很努力,但就是成长不快,也赚不到钱?”

很多人尽管非常努力,回报却跟努力不成正比,因为 80%的人只会使用蛮力,成长速度慢,导致赚钱速度慢。

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如果你的成长速度慢,那就一定是你的策略、方法出了问题,所以导致你不能快速成长。

明明很多人的牌差不多,但是有些人打着打着就翻盘了,而其他的人只能在原地徘徊。

真正厉害的人,大都有这3种能力。

1

超强的学习能力。

很多人成长比较慢的原因,恰恰就是没有认识到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不学习。

现代社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和其他人的竞争,不管你有没有进步,如果别人在同赛道跑得比你快,那你就相当于失败了。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技术、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够满足竞争的需要。

只有认知更高,学习和适应能力更强的人,才能在竞争中上升更快。

优秀的门槛越来越高了,不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了。

在社会中,学习知识更快,适应新环境更好的人,一定是那个走得最高最远的人。

现在你必须学得比你的竞争者更好更快,否则你就可能失去先机。

怎么才能学得更好更快?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你就能花更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

记忆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记得的知识越多学的就越扎实,所以学习的关键是提升记忆力,那如何提升呢?给你三点建议。

很多人都认为学习要保持安静,学习环境最好保持固定不变,但科学研究证明稳定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反而让学习效果变差。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科学研究,他们招募了一批学生,并把他们分为三组,让他们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下学单词。

第一组在凌乱的地下室学两遍,第二组在整洁有窗的房间学两遍,第三组在两个房间各学一遍,3小时后他们进行了考试,结果第三组的平均成绩是24,第一、二组的平均成绩只有16。

为什么只是变了一下学习环境,就能提高40%的学习成绩呢?

这是因为在学习时我们的大脑会吸收很多信息,比如周围的声音、光线、感觉等,而这些背景信息会与我们正在学的知识产生联接,从而加深大脑对知识的记忆。

而当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学习,这种知识和环境的联接就会更多,我们就越容易想起这个知识,对它的记忆也就更牢。

最好在学习时不断地变换环境,因为每次的改变都会帮我们摆脱对周遭环境的依赖,把要学、要练的东西记得更牢。

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相信每个人都曾在重要考试和会议的前夕熬夜学习和准备过,确实,临时抱佛脚在紧急关头或许会有点用,但这样学到的东西并不持久,通常是学完就忘。

其实,如果我们保持耐心,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多次学习,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这样分散开来,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分散式学习需要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你的记忆与周围环境产生更多的连接,你记得就更好。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次花很多时间攻克某个学习任务,而是把学习分解,一次学一点,如此一来你就能花同样的时间记住更多的知识。

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做不仅能让我们主动思考,还能让我们提前预习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同样是看一本书,带着问题去读不仅能避免分心,还能调动大脑主动搜索书中的重点,加深大脑对知识的记忆;再比如与同事沟通工作时,提前准备要讨论的问题就能避免闲聊,节省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很多时候你学不好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你不知道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要焦虑,也不要着急,学会劳逸结合、遵从大脑的原理学习,拿出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相信你会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2

高效的做事能力。

决定做事效率的,并非时间。

而是对事情所处形势的认知、对事情的重视程度,做事情的习惯和方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发明家爱迪生有一次在做实验的时候,让助手去测量一个空灯泡的容积,过了很久,助手还没有给出结果,爱迪生过去一看,发现助手正在用软尺测试灯泡的长度、宽度、斜度,并且还准备在纸上写一堆复杂的计算来测量得数。

爱迪生忍不住打断助手,边示范操作边说:“你将灯泡注满水,再把水倒进量杯不就得出了灯泡容积吗?”

看完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你是否曾像爱迪生的助手那样,把原本简单的工作想得太复杂,导致低效又没有成果?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走了很多弯路。

做一件事情,第一想到不是对事情进行分析,而是埋头苦干。

低效率的工作方式正在一步步地拖垮你,既浪费你的时间,也让你不能达到预期的成功。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高效地做事,合理地利用时间,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

俗话说:“马壮车好不如方向对”。方向错误,再怎么努力都枉然。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知道怎样做,要进行谋划要有方向有目标。没有方向和目标就会迷茫。要想保持长时间的积极主动就必须有方向和目标。就像走路一样要知道走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走,这样心里才不会迷茫。

西游记里面,很多人都说唐僧既不能降魔也不能伏魔,在去西天的路上好像没有起到作用,但如果没有唐僧是取不到真经的。因为唐僧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取经,方向也非常的明确,就是向西。

有了方向和目标,做事还需要分清楚轻重缓急。仔细想想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希望借此得到什么结果,这样做之后是不是真的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工作能力强的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往往会先搞清楚什么工作应该重视效率,什么工作应该花时间去探究它的原理。

做计划和不做计划的人有很大区别,做计划的人对于自己的时间更有掌握感,能够有效分开各种事情的轻重缓急,提高办事效率。

有的人每天都会按部就班的做事情,不管事情的轻重缓急,当下班时才记起自己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没有做,因此就会加班解决,因为一天非常疲惫了,加班做的事情效率就非常低,而且结果也不尽人意。

而有的人会先把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做完,这样即使当天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来不及做,他也不会焦虑,因为这个事在一周之内都不会对自己构成影响。

事先做好计划表可以帮助你理清想做完的事。

以一天的计划表来说,首先列出你必须做的事,这些是你今天的首要工作。然后再列出应该做的事,以及可以做但并 不急于一时的事。然后评估各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再决定如何把时间分配到这些工作上。记住,应该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一天中状况最好的时间内去做。

一天的时间规划完成后,可以延伸成一周的计划,决定一周内最重要及必须做的事。每天要确认行程是否照计划进行 。

知道计划何时开始,就开始列进度,但不要让做计划的时间取代了执行的时间。

很多人忙忙碌碌一整天,但是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做事的时候一直被干扰,一会儿做东一会儿做西,自己都不知道干了什么。一直处在启动、被打断然后重启的过程中,自然非常低效。

排除干扰自己工作的事物,比如关闭所有电脑上的提醒,包括微信,QQ等,让自己进入“沉浸式”的工作状态。

通常情况下,人的大脑不擅长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太多的选择,只会让人分心,最后什么也没办好。

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情就一次性解决,不要断断续续留到后面再做,不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要么不做、要么一直受到干扰。比如设置固定的时间一次性处理掉所有邮件。

可能有人会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怎么办?在你计划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一件事突然来袭,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优先选择某一方案。

有时人应该对自己狠一点,减少任务完成的时间,让自己去快速完成某件事。

长期坚持这样做,会形成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会让自己做事的效率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对自己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

时时自省的能力。

优秀的人,都离不开自省。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不懂得自省,只会不断地摔倒,只有自省才能让人避免一错再错。

遇到不顺的事情时,懂得反躬自省,从自身出发找问题,往往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自省,是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

一个人唯有懂得反观自身、躬身自省,才能主宰自己的心灵和命运。

而时时刻刻懂得自省的人,在事业成就上也都不会差。

但凡有成就的人,都非常注重自我反省,检讨自己的内心。

从“每日三省吾身”的孔老夫子,到写出了“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的荀子,从在《修身》中强调自省重要性的墨子,到对自身缺点深恶痛绝以致于给自己立下三戒的曾国藩,无一不是这方面的范例。

贤君明主更是注重自身修养,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照得失。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晚清名臣曾国藩最擅长自省。

曾国藩一生,将自省与克制做到了极致,能成为清末重臣,与他的自省不无关系。

他每天都会在日记当中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并以自己的不足鞭策自己。

他从不惧怕批评,反而渴望得到批评,也正因如此,他听什么都是顺耳的。

他的内心足够强大,从不害怕颜面扫地,哪怕是听到别人的表扬,也会句句反思。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自省的一生,最终,他的人生修养和事业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列出《每日四问》来督查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己的健康有没有进步?”

“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而美国作家富兰克林同样也非常善于从自身寻找问题。

年轻的时候,他发现身上存在13个严重的缺点,比如:浪费时间、习惯与人争论、为小事烦恼……

如果不及时改正,自己的人生将不会任何改变。

为了纠正这些不足,他特意为自己定制了一个德行日记——

将13种需要完善的品德写在本子上,编成小册子,然后每天晚上对着小册子逐条反省自己的言行,并记录下来。

看过《军师大联盟》的人,都知道司马懿的成功最主要是比其他人能忍,殊不知他还有一个非常过人的优点,非常懂得反省自己。

司马懿是一个走一步,向前看三步,回头看十步的人。

他在朝堂之上每说完一句话,做完一件事,看看曹操的脸色。

回去还要想了再想,做得对不对,说得对不对。

如果不对,马上改正,下次绝不再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需要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其实这些为大家称道的人,不是不会犯错,而是懂得时刻反省自己、修正自己。

越是优秀的人,越懂得以别人犯的错,来警示自己,而不是用来嘲笑别人,打击别人,或者以旁观者的态度自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不是完人,所以我们不要害怕面对不完美的自己。犯错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知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才是致命的。

每日自省,是成长最快的策略之一。

每日自省看起来有点麻烦,但实际上是让你成长最快的策略,因为大部分人忙起来之后根本不会思考,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以及怎样改正。只会想怎么完成这件事情。

于是,需要提高效率的地方没提高,需要加强的地方没加强,需要舍弃的地方没舍弃,日复一日让忙碌麻痹了自己,觉得自己十分辛苦,可是却一无所得。

每天晚上,看看今天的工作做得怎么样,把已经完成的工作划掉。

记录工作一天所做的事情,以及所花费的时间。你就会比较清楚的知道,到底自己的低效问题出在了哪里,进行反省和调整,会更有利于自己准确地制定工作计划。

每一天的总结都是为了明天的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自省的关键在于,你要客观的分析,你是在什么时刻做出了什么选择,以及为什么做出了这种选择,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而不是分析造成结果的利弊因素。

自省的意义是要更好地指导后续的工作和生活。

自省的目的不是为了总结过去,而是为了指导未来,在自省当中提出的问题要快速解决:当下解决不了的,一定要排期解决,时间期限要明确;

正面解决不了的,一定要迂回解决,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视问题;

自己解决不了的,一定要求人解决,问题当前脸面向后,解决自己的问题要比面子重要得多。

如果你能拥有这几种能力,你的成长会越来越快,你赚的钱也就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