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瞿秋白提议汉字改为拼音,赵元任写出96字奇文反对,全文一个读音

 老山叔 2020-06-01

“地球上文明古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梁启超

美国的麦克高希在创作《世界文明史》的时候,提出了我们都很熟悉的“五大文明的概念”的概念,即世界文明史上,人类文明有五个古老的起源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还有中国。1900年,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歌中,导入了文明古国的概念,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一直认可并沿用至今。

观察人们对人类几大文明起源地的称呼,可以发现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无论是“五大文明起源”还是“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之外,其余几者均要在名字面前冠上一个“古”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除了中国之外的几处起源地上,最初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的原住民都已经不在了。

以古巴比伦为代表的两河流域文明先后经历了迦勒底人和波斯人的践踏,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再也看不到文明的痕迹,只有空中花园的传说和再没有人能够破译的汉谟拉比法典沉默地注视着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古埃及文明在与波斯的角力中陷入了长期自我消耗的怪圈,最终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不仅赶走了波斯人,也把最后一个古埃及王朝埋入了历史的深渊当中,后来又先后被土耳其人和英国人控制;古埃及象形文字在金字塔的壁画上一点点被磨蚀得看不出本来的痕迹。

古希腊文明被罗马帝国强行注入了基督教的内核,在千年的演变中面目全非,虽然仍然被无数欧洲人视为精神皈依,但流传下来的故事中,能追根溯源为“信史”的部分寥寥可数,只有游吟诗人留下的零星散碎资料和一窥见端倪。

古印度的“印度”之名虽然还在,但经历了雅利安人、蒙古人和英国人长达几千年的奴役与改造,当今的印度,已经没有人能认出属于古印度时期的文字和语系了。

可以这么说,中国以外的文明古国,在千万年发展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惨烈的断档,瑰丽繁盛的文明抵挡不了蛮横的侵略者和贪婪的殖民者,导致曾经的辉煌被草草埋入锦灰堆当中,成了后来的既得利益者们悼念的符号和自我标榜的工具。

中华文明与汉字

中华文明能在几个文明起源中脱颖而出,发展至今,其中固然有地缘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等多重复杂的原因,但“书同文”,绝对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理由。

因为几千年来,中国民族有着同样的语言——汉字,我们的血脉和历史才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彼此联系,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生生不息地一直流淌到现代社会当中。

汉字,一直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汉字的出现与发展,乃至成为中华民族几年来共同书写记事的工具,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得以文脉不断,代代传承至今的不竭动力。

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历来有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大概还是仓颉造字说,当然,汉字这样庞大而精巧的语言文字系统,必定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所谓“仓颉”,大概就是先民集体智慧的一种寄托。

汉字的特殊之处在于,当代社会中,它是唯一一种仍在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象形文字。其他的文字,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乃至神秘的玛雅文字,等等,虽然也是象形文字,但很明显,都已经成了今人无法破解的谜团。而汉字,却能作为象形文字,不断演进和发展,作为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烙印在世界文明史当中。

近代汉字发展的拉丁化倡议

汉字一直是在不断进化的,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隶书,其实到了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否要抛弃汉字,改用拉丁字母,还一度成为当时语言学界和社会上讨论的焦点。

我们都知道,文化的解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就是配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发起文化改良的先声,指斥过去做的文言文章为“死文字”。

在当代中国,应该利用白话文这样的活文字,方才能够让中华文明重焕生机。白话文运动只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诸多改造汉语的倡议之一。

事实上,当时的社会上还有一种比以胡适为代表的倡议者们更激进的群体,这群人主张,汉字字形繁难,不利于文化下沉和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因此,想要快速地让文坛的风气为之一新,最好的办法是,抛弃象形文字,彻底西化,改用拉丁字母表情达意。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甚至还颁布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学习俄文的瞿秋白和知名作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和领导者鲁迅,都一度认为将传统的汉字北方化拉丁化,是一个非常值得倡议的提案。

赵元任的96字奇文

然而这个提议,却遭到了语言学家,后来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的批评和反对。赵元任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奇才。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是一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总能做出一番名堂的天才学者。他与胡适、竺可桢等人同批赴美留学,先是在康奈尔大学修习数学,以理学博士的身份顺利毕业后,他因为兼修了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并且成绩优异,哈佛大学在给他深造的奖学金通知时,居然告诉他,他可以在理学和哲学两个学科中间挑选一个,赵元任没有选择继续深造理学,而是转而投入哲学的怀抱。

而这么一个人,在他博士毕业的时候,学校给他提供的教职居然是物理学讲师,其人涉猎之广、研究程度之深,可以说是让人瞠目结舌、自愧不如。

1920年,赵元任回归祖国,进入清华大学教授课程,同年,他为远道而来的罗素担任专属翻译,这个契机,让他与语言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清华大学,也开授了语言学方面的课程,可以说是当时方兴未艾的中国语言学这门学科中数一数二的专家。

赵元任虽然对汉字拉丁化这一提案非常不满,但是他没有当庭驳斥首倡者,而是巧妙地用了一篇96字的奇文,来引导着那些过度关注“革新”,而忽视了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的人。

这篇奇文,名字叫做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若用拉丁文书写,那么全文就成了只有“shi”一个读音,让人不明所以的废话,但是换成中文,却成了一个人物、地点、故事俱全,收尾勾连,因果明白的故事,将汉字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