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上)

 hsgzlgg 2020-06-01

    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位于广东省最东端,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
    潮州古城三山环抱,一江潆绕。市区东北群峰连绵,西南桑浦山石奇洞怪,东南平原沃野如黛,碧海无涯,韩江、黄冈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风光绮丽。潮州市内有古城墙、古寺、古桥、古塔、古祠、古牌坊、古民居等文物胜迹700多处。深宅幽巷之间,充盈着久远历史的气息。
    以潮州话、潮剧、潮州工夫茶、潮州陶瓷为代表的潮州文化,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精粹,又闪烁着海洋文化和周边地方文化光华。
    自古就有“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遭”的民谣。
    潮州八景即“鳄渡秋风”,在潮州城外北堤中段有一个古渡头,叫鳄渡。该段江面宽阔,昔日金秋季节,渡船来往于两岸,可以一面风使三面帆,一幅“轻舟渺渺道清风,载向西来载向东”的秋风送帆美景。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贬任潮州刺史,闻恶溪(今韩江意溪段)常有鳄鱼为患,伤害人畜,乃作祭文驱鳄。此地每到秋天,四面八方的帆船均可悬帆行驶在江面。鳄鱼徙归大海后,潮人感韩愈之德,遂把这里称为“鳄渡秋风”,后渡亭毁废,景不复存。20世纪80年代,华侨捐款在旧址建祭鳄亭,整座亭用花岗岩石建造,双层四柱,回廊栏杆,端庄且典雅。亭内设祭鳄台,题书“鳄渡秋风”、“祭鳄台”匾额。亭中有一条栩栩如生的石鳄鱼,脊背上载石碑,正面刻韩愈《祭鳄鱼文》全文,背面刻《鳄渡亭碑记》。亭联曰:“佛骨谪来,岭海因而增重;鳄鱼徙去,江河自此澄清”,另一柱联为:“溪石何尝恶;江山喜姓韩”。

      “西湖渔筏”(原西湖与韩江相通),在在潮州城西。西湖与葫芦山相依,湖碧山青,风景十分秀丽。曾有一外地游客,游过西湖,感叹说:“家乡无比好湖山。”山上还有人题刻“湖山图画”,西湖景色之美由此可见。以前渔筏出没湖中,泛起阵阵涟漪,一声渔唱,惊起水中白鹭,极富诗情画意。西湖鱼兼有溪鱼、池鱼之味美,“鲜而不腥”,渔人抛网捕鱼,满载而归后泊聚岸边,晾网晒衣,饮酒谈笑,充满欢乐。这就是西湖渔筏的由来。如今随着西湖辟为公园,渔筏已不复存在,代之的是画舫游艇,另有一番景象。

 


    “金山古松”(曾名“马丘松翠”),原名“马丘松翠”,现位于潮州金山中学内。因宋末马发率兵与潮州人民抗击元兵,最后与部属战死山上,后人在山上建马发墓以纪念,并在墓周栽种松柏,日见苍翠,遂得名。至清初,因统治者对马发事迹有所忌讳,被改名为“金山古松”。传说从前山巅有古松一株,树身粗壮,皮如龙鳞,雄姿挺拔,高达百尺,秋冬季节,巍然挺立,苍翠不凋,四时皆有佳景,至清初古松被毁。但“金山古松”胜景不因古松被毁而无存,却因青山埋有古代英雄的忠骨而流传下来,遂成景观。 

   “北阁佛灯”,北阁景区与北阁佛灯是金山东面的一组楼阁的总称。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古城墙在此揽绕金山,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曲径幽深,东临急转直下的韩江流水,高览低俯均是别致的景色,堪称领南一绝。迎澜亭为景区入门第一景,圆攒尖式亭体,亭顶辅以黄琉璃瓦,亭内置环形石凳,可供游客小憩。韩江楼背倚城廓,面临韩江,楼高二层,面宽三间,屋面装点金黄瓦片,红柱丹墙,雄伟壮丽。著名学者饶宗颐为其题额“韩江楼”。玄天阁为门拱抬梁大木结构,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阁北侧高耸石佛灯塔,座高7米,仿唐代的石经幢造形,三层六角,四周雕饰佛像、莲花、云纹。北阁佛灯指从前悬挂在阁前桅杆上之灯,昔日夜间灯光远照。因该段韩水急转折变,来往船只看到航灯,便知道潮州府城在即,须加小心,渡过急流。

   “韩祠橡木”,韩文公当时坐船第一次登临韩山,在此种下一棵亲自从中原带来的树——橡木,在潮州笔架山上。相传韩愈贬潮时,常登此山游览,手植橡木一株。后人敬仰韩愈,在橡木四周设栏保护,并建韩亭、韩祠,又把山名改为韩山。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潮州知军州事丁允元重建韩文公祠,以后屡毁屡修,遂成现祠现状。传说韩愈当年手植橡木,就在祠前,直指蓝天,形如华盖。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但不常开。橡木开花,当年潮州便有士子登科。潮人认为橡木开花是祥瑞之兆,花开得多,士子得科举者就多;花开得少,中举人数就少;若是不开花,便没有登科之士。明人谈迁在笔记中,也有描述潮人至橡木祈祷得子的记载。宋孝宗时潮州籍谏议大夫、礼部尚书王大宝曾作《韩木赞》。可惜到清代嘉庆年间,这棵神奇的橡木枯死了,后人于是在橡木的故地种上了现在这棵木棉树,以缅怀韩公。

    “湘桥春涨”,湘子桥原名广济桥,座落于潮州城东门外。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相传唐代韩愈侄儿韩湘子书有“洪水止此”的石碑竖于桥畔。因其风光恍似潇湘,故称江为湘江,桥为湘桥。该桥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楼下,横卧韩江之上,已有800年的历史。这里南望凤台,北仰金山,东瞻笔架山,西观凤城街市,四方美景,尽收灵底。暮春时节,韩江水涨,大桥恰似长龙卧波,江流滔滔,轻帆点点,桥墩浪花飞溅,又似折鹭跃梁,洪波激流直冲凤台,又像万朵桃花,故成“湘桥春涨”一景。 

     “凤凰时雨”,在潮州市区(今湘桥区)东南韩江的沙洲上,原名“老鸦洲”。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以重新修建的凤凰台为核心的凤凰洲公园。古凤凰台传说是凤凰山上的凤凰经常到这个江心绿色的沙洲栖息,到了明末潮州知府侯必登认为这里是凤凰栖宿之所,遂把原名“老鸦洲”改为“凤凰洲”,并在凤凰洲建一座十余丈高台,命名为“凤凰台”。重建之后的凤凰台是个古式台榭建筑,形式古朴而又雄壮。凤凰台前后广植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绿荫掩映。登台眺望,碧空万里,白云悠悠,远观凤凰山连绵不断,高接云天;近观竹竿、葫芦、笔架三山,环卫古城,盛夏时节,清风习习,暑气顿消;若遇时雨,犹如银珠抛洒,阳光雨点,辉映成趣;雨过天晴,一碧如洗,故成“凤凰时雨”一景。 

     “龙湫宝塔”,原潮州城北韩江的小沙洲上,有雅致幽静的寺院和宝塔,因游艇常系缆于此,故有“宝塔维舟”景名。又因塔边有龙湫景,故又名“龙湫宝塔”。宝塔在清代已倒塌,寺院也荒芜,仅有的塔基后来也被洪水冲毁,小洲则因整治韩江而炸掉,遗迹无存。出于追忆的缘故,历代文人移情寄物于现在我们看到的明万历年间知府郭子章所建的凤凰塔(即涸溪塔)。凤凰塔以遥对凤凰山而得名,是七层八面的大塔,也大有景观。凤凰塔独特之风采,引起历代名士的赞美:“船如梭,横织江中锦绣;塔作笔,仰作天下文章。”

    我们沿环城北路到韩江边,然后沿环城东路向南游览滨江长廊。

    滨江长廊位于韩江西岸、市区环城东路,全长2.6 公里,总面积约44.27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13.2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9.82%。滨江长廊是韩江南北堤达标加固工程、韩江潮州河段环境整治与滨江景观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现潮州古文化内涵的标志性景观。

    按“修旧如旧” 的原则重新修复长约2.3公里的具有明代风格的古城墙,并保留沿路的古树和大量的木棉树,加种多品种多样化的花木,使之乔灌结合、错落有致,配套建设具有潮州特色的亭、廊建筑8处,还岸于民,还绿于民。同时,充分利用原有的东门楼广场、湘子桥、北阁佛灯等景点,使滨江长廊充分展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韩江,源于广东省紫金县白山栋流经大埔县的三河坝与澄江汇合后称韩江,全长400多公里,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江。韩江古称恶溪、鳄溪,因鳄鱼出没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凤城而称凤水;后为纪念韩愈驱鳄又改称韩江。
    潮州金山大桥是潮州境内韩江上继湘子桥、潮州韩江大桥后的第三座大桥。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无风撑背靠式五连拱钢管桥,中央主跨拱桥跨径长达160米。

 金山古松,已写博文专门介绍。

    北阁景区,辟建于宋,形成于明,历代均有兴废。景区大门上的“北阁”二字是原湖北省委书记,书法家李尔重先生的墨宝。

    迎澜亭为景区入门第一景,圆攒尖式亭体,亭顶辅以黄琉璃瓦,亭内安环形石凳,可供游客小憩。原广东省省长刘田夫题匾:“回澜亭”,并重书请人姚竹园对联:“折地河声奔足底,脱天峰影落城头”。

    韩江楼背倚城廓,面临韩江,楼高二层,面宽三间,俄棚屋面装点金黄瓦片,红柱丹墙,雄伟壮丽。著名学者饶宗颐为其题额“韩江楼”,并重书对联:“忠贞亘,万古而有光何用别求自己义勇垂两间干不眼,既此便是青天”。楼中重塑关羽、关平、周仓组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玄天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抬梁大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巍峨壮观。著名书法家秦乌光为其题颇:“玄天阁”,并重书对联:“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飞洛地维”。

    阁中重塑玄天上帝立像一尊,披发仗剑,威风凛凛。中国传统文化的“周易”中,人世间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有各自的保护神,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潮人在城北建北阁,供奉北帝,故称“玄天阁”。

    阁北侧高耸石佛灯塔,座高7米,仿唐代的石经幢造形,三层六角,四周雕饰佛像、莲花、云纹。北阁佛灯指从前悬挂在阁前桅杆上之灯。昔日夜间灯光远照,江面从韩江上游十五里处的鹿湖,下游亘到江东急水三元培,陆路东从饶平樟溪的南武栋,南到潮安的浮洋镇,均可望见灯光,成为江上夜航的标志。该段韩水急转折变,来往船只,看到航灯,聚精会神,悟知潮州府城在即,流急须加小心虽处危临险,却安然无恙。行船的人便归功于桅灯的明指暗示。民间传说是从前京城的皇帝夜晚熟睡,忽被佛灯照亮了龙床头,醒后认定是潮州的北阁的桅灯。从此北阁的桅灯从航灯到神明灯,最后晋升为佛灯。

    从佛灯继续往前就转到叠翠亭前,位于半山的曲径转角之处,与叠砌的古城墙相互映衬,若逢云雾缭绕时,恍如仙境般迷人。

    叠翠亭后有玄天门。因此门朝北,而北方称为玄武,故名玄天门。

    进去之后再登石阶,很快就来到城墙之上的金山顶。山顶是一个小广场一样的平台,外侧是观澜亭,它是北阁景区的制高点;

眺望金山大桥

    广场内侧是高大阔气的浪西楼,这个名字来自于贾岛的诗《寄潮州韩愈》诗中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而得名。

    楼前有一口被誉为“广东第一井”的金山古井,挖凿时间尚未见有史书明确记载。

古井直径3.8米,深18米(至眼见底止),全井容积达204立方米。

参观完山顶的景点,穿过一天门,沿石楼梯下山。

    城墙上盘根错节的古榕树根,让每一位临别的游客由衷地折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潮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据史料记载,自西晋建置以后,潮州古城墙先后经历了十几次大大小小的修建过程,只是这些古城墙基本上都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偶尔能寻找到的一些残垣断壁。
    1999年10月,潮州政府出资2.4亿元修复明代广济门城楼、古城墙与韩江北堤、城堤,建设一条全长5.5公里,集水利、城建、交通、旅游、文物保护于一体的滨江文化长廊。古城墙纵轴线布置基本按原线走向,局部修顺,城墙面料采用仿明代青砖,城墙南端增建城角楼,城墙原位修复敌台,整修重建上水门、下水门、竹木门、广济门城楼。 

上水门在这四个城楼中,以广济门城楼最为壮丽。


城楼上的道路非常宽敞。

  从广济门城楼俯瞰天后宫。天后宫另文详叙。

    广济桥是我国四大古桥之一(另外三座是泉州的洛阳桥、河北的赵州桥和北京的卢沟桥),它建于南宋,历经多次修改,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楼”的景致。

    1958年潮州政府大修广济桥,原有梭船被撤去,建成双柱式(高椿承台)桥墩二座,架以钢梁,铺设路面,接通东西二桥。原有旧石墩,全部整治后留用,在旧石梁上,加铺钢筋路面。路面原为宽五公尺,扩阔而为七公尺,两旁加设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栏杆及灯柱。至是全东西桥为一,汽车可由桥上通过。1977年,又一次进行扩建,原7米的桥面作为行车道,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人行道。原来“十八梭船廿四楼”的景致彻底消失。

    2003年10月,广济桥重新修复,加固桥墩、修复桥面、十八梭船以及桥上之亭台楼阁,到2007年6月全部工程才完工,重新恢复了广济桥的历史面貌。

平时十八梭船停在江边。

    十八梭船连接广济桥两端,行人可以通过。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

    潮谚有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两只锉牛一只溜。”所谓“洲”,即是水中陆地,也就是桥墩。“楼台”就是墩上望台。各个楼台格式不同,故说“二十四样”。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

桥头为仰韩阁。

    “锉牛”指雍正年间修桥时铸的铁牛,东西桥段各一只,牛角上铸有“镇桥御水”四字;道光年间一只铁牛被洪水冲走,故云“一只溜"。涉川阁的铁牛。

     竹木门。竹木门门洞很窄,看来这曾经是个便门。

    下水门。上水、竹木和下水三门白蓝搭配,虽不及广济楼雄伟壮美,但更多了几分岭南之地灵秀之气。城楼新饰的痕迹很浓,但城门洞却无法掩饰,沧桑的内部和路面,当年的车辙依稀可见。

  从下水门城上望广济楼和竹木门城楼。

    滨江长廊保留沿路的古树和大量的木棉树,加种多品种多样化的花木,使之乔灌结合、错落有致,配套建设具有潮州特色的亭、廊建筑8处,还岸于民,还绿于民,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韩江大桥由东桥、西桥和中间联络桥组成,全长1150米。东桥为12跨、西桥为9跨一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中孔跨径分别为51米及41米。桥宽18米,其中车行道14米。在桥经过沙洲上,有八景之一凤凰时雨,远处的宝塔是八景之一龙湫宝塔

 开元寺

   据说,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唐玄宗曾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玄宗年号为寺名,叫开元寺。经历千余年历史的沧桑坎坷,如今保留下来的已经所剩无几,潮州开元寺是其中的一座。
   
 开元寺位於广东省潮州市区中心。前身为荔峰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开元寺,元代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又称”镇国开元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一直沿用至今。向为历朝祝福君主、宣讲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

  开元寺是一座坐南朝北,四合院宫殿式的古建筑,整座寺院既保留了唐代的平面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个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现有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金刚殿(既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阁、地藏阁、香积橱、方丈厅、知客堂、神农堂、梵天香界照壁以及石经幢、阿育工式塔等。

面临街面的大门。


    照壁却在街对面。“梵天香界”石刻乃清陈衍虞所书,其上款为
“康熙甲子秋九月”,即康熙二十三年,是林杭学重修开元寺时的故物。


    照壁背面为潮州八景浮雕壁画。
  金刚殿建于明朝,殿内供奉着两大金刚,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其中一位叫做密迹金刚。在密迹金刚对面的是那罗延天,传说他是印度的大力神。潮州开元寺两大金刚与其他寺院的金刚在造型上有所不同。一般寺院的密迹金刚是开口,手持金刚杵,那罗延天则是合口、持棒。而开元寺的金刚都是闭口端坐,手拿金刚圈。

    在天王殿内正上方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开元镇国禅寺”六个字,为清朝和硕庄亲王所书。其中的“镇国”两字不是一般寺庙都可以用的。潮州开元寺之所以可以用“镇国”两字,据说是因为明朝初年倭寇侵犯我国沿海各府,当时潮州的城池损毁尚未修复,不能够抵御倭寇侵犯。但因倭寇信佛,只犯沿海而不敢犯潮州城,指挥俞良辅就以为开元寺能镇境保国而请封开元寺为“镇国禅寺”并得到了朝廷的批准。这就是开元寺“镇国”两字的由来。在柱子上端为层层叠叠的斗拱连接屋顶,从下往上望,这些复杂的斗拱好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在民间把这种斗拱叫作“莲花托”。


    在天王殿正中间供奉的是弥勒佛。弥勒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和化身像三种。开元寺天王殿供奉的是弥勒佛的化身像,即“大肚弥勒佛”。东西两侧供奉的是四大天王。



    在弥勒佛背后,面向大雄宝殿的是韦驮菩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所以称为“三洲感应”。



    潮州传统的嵌瓷艺术“双龙朝火宝”嵌瓷,潮州的艺人巧妙地将腾龙﹑火珠﹑水绞﹑云纹融于一体,龙与云连接在一起,是自然神与苍天的宗教潜意识在民间存在和反映,是祈求一个吉祥安康的生存环境。潮州的陶脊与广府的陶脊有明显的区别,开元寺的陶脊看不到人物故事陶塑。潮州陶脊色彩斑斓。 
    在天王殿北面是开元寺的中庭,即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中庭的南边有两株菩提树,现在开元的这两株菩提树是50年代从厦门南普陀寺移植过来的。 


    在中庭的东西两侧有4座方形的石塔,这种形式的塔叫做“阿育王式塔”。四个塔代表“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在中庭北端大雄宝殿前有两座石经幢。据考证,这两座经幢是唐朝建寺时的原物,也是目前潮州现存最早的石雕作品。由于年代久远,经幢上的字已经被岁月侵蚀得模糊不清了。

        中庭北面是开元寺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现在的大雄宝殿为清朝光绪年间重修时的建筑。大殿内一座造型典雅精巧的红铜香炉,炉沿镌刻汉文“开元寺禅堂香炉一座永远供奉三韩弟子任国祚”。(三韩是新罗、百济、高句麓,即今之韩国与朝鲜),据传为唐代来此参学的韩国僧人所赠,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莅寺时,曾驻足观赏良久。

       在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释迦佛东边的是药师佛,在释迦佛西边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称为“弥陀”,在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在释迦佛的背面是“飘海观音”。在飘海观音左右两侧分别是侨陈如和优波离两位尊者。

       寺内还有一座金漆木雕千佛塔为潮州明代的木雕精口,塔高六尺,呈六角形,计有七层,各层图案变化多端,金瓦翘檐,各悬风铃,门户相望,栏循交错,各层圆拱门之内,均刻佛像,门前则分别雕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神像,塔顶坚五层玲珑剔透小塔。整座千佛塔,结构复杂,精雕细刻,有很高的工艺和文物价值,是古代广东境内四座千佛塔之一。此外,尚有长九尺,高五尺,多层相迭,雕刻奇花瑞兽的金漆木雕大香案,上刻“万历七年岁次已卯季冬朔旦东莆陈妙月喜舍”。

    清朝和硕庄亲王所书的宝洲金界牌匾,挂于大雄宝殿正门上方。

       大雄宝殿前栏楯和殿前月台围栏78块,分别雕刻“释迦牟尼出家”、“白马窬城”、“青山断发”等佛教故事;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触目皆是。栏正中“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的石刻大栏板,每字如斗大,也是唐代佛教艺术文物。潮州城最古老的石狮,位于大雄宝殿门口。

       大雄宝殿北面是开元寺的藏经楼,这里珍藏着开元寺1000多年来收藏的众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开元的镇寺之宝---清朝乾隆皇帝钦赐给潮州开元寺的雍正版《大藏经》。这部《大藏经》刻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53年),当时共刻印了10部,先后颁赐给全国十大寺院收藏,全书共7246卷,用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刊行。从经书的数量可以看出经书的珍贵,开元寺能够成为其中的一个收藏寺院,由此可以看出开元寺在中国各佛寺中的地位。

    地藏阁中供奉的是地藏菩萨和十大阎王。在地藏阁门口有一块写着“莫不尊亲”四个字的匾额,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尊重父母双亲才是真正的行孝”。

    在地藏阁内正面端坐的就是地藏菩萨。在地藏阁左右两侧分别是十大阎罗,阎罗是地狱的统治者。

    观音阁,还是岭东佛学院。观音阁内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在观音阁内左右两侧供奉的是18尊观世音的化身像。 

   六祖堂也设在西厢。


        2000年2月19日,开元寺大悲殿举行奠基仪式,2001年2月9日正式鸠工启建,2005年4月历经四年精心构筑的巍峨大悲殿竣工。

       匾额“大悲殿”,为国学大师、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所书。

       殿外周墙10幅青石浮雕、通雕和圆雕,其内容是《观经》里234个佛经故事,殿周有18根蟋龙大青石柱。

       这是金漆木雕龙,是潮州的特产。潮州人喜欢艳丽而不喜欢灰暗。

殿内供奉千手观音菩萨。

    86尊汉白玉观世音菩萨大悲化身圣像。从未见过观世音菩萨如此多的化身!



与大悲殿相向的也有一座白玉观音。



草地里十八罗汉栩栩如生。

坐鹿罗汉

笑狮罗汉

 芭蕉罗汉

布袋罗汉


降龙罗汉



    泰佛殿由别家乡62载的谢慧如先生捐款100万元建造。位于东山路慧如公园对面山麓,泰国的寺庙有泰国艺术博物馆的美誉,在名城潮州建成的这座仿泰国云石寺的建筑物,极富泰国特色,重檐多面式屋顶装鱼鳞瓦、封檐板装向上的黄色图形,柱头翘角是龙凤呈祥之意,山墙的装饰、门窗的顶尖形集中了泰国古代的造型艺术,充分体现了雄奇、精巧的异国情调。由于我们去过泰国,“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故不单独成篇,并入开元寺一起写了。

    泰佛殿门额“开元寺泰佛殿”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

  开元寺泰佛殿在外观建筑形式上,充分体现了泰国浓郁风土人情的特点。拜亭上方嵌饰大鹏金翅鸟的形象标志。屋面采用泰式鱼鳞琉璃瓦,并用不同色彩显示,脊梁垂带采用白色马赛克瓷嵌饰,又用绿色作外框,再以金黄色作为屋面主体色调。而且特别设计飞檐翘角,使外观格外绚丽。

大殿前摆设有泰式石狮一对。

    内部布置庄严,有精美的壁画《佛陀的故事》。主要是讲述释迦佛祖的出生,得道成佛及涅磐的过程。

       有一尊泰式跏跌坐式大型铜铸佛陀圣像,这是泰式释迦牟尼佛,称清拉佛像,尖顶毛发的装束与开元寺汉传释迦佛大为不同,为螺旋火焰装。这尊高3米,重1.5吨的青铜佛像,表面贴金箔,称为金佛。

  东侧有四面佛,在泰国,四面佛是神,不是佛,是古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的婆罗贺摩,意为'大梵天”,泰国华人习惯称“四面佛”。“大梵天”意即世界五物的创造者,原有五个头,据说被湿婆毁去一个,剩下的四个头分别面向四方.四手分别拿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进香给四面佛时,东西南北四方都要上香,同时按顺时针依次膜拜。四面佛分别代表慈(仁爱)、悲(恻隐)、喜(吉祥)、舍(施惠)。

  泰佛殿山坡上建有“望江楼”、“望洲阁”及“佛塔”等。

东西两小山丘各悬挂一钟一鼓,其座形如莲瓣,四柱峙立。

       对面慧如公园

       站立着的谢慧如先生高大的铜像。江泽民总书记接见谢慧如先生时的一段谈话:“我走过世界各地,到处都有广东人,特别是潮州人,令人钦佩,特别是潮州人的团结精神。”这段精辟的论述是对潮州华侨历史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也是对潮州人的赞扬



青龙古庙

     青龙古庙在潮州韩江大桥西端南堤上,庙门东向,先前称安济圣王庙。据宋代沈存中《彭蠡小龙》记载,青龙古庙建于北宋,安济灵王是北宋神宗赵顼(1068年即位)封的。又相传诸葛征蛮,蜀汉永昌太守王伉守城捍贼,殁为神明。潮州青龙古庙位于南门南堤东侧,创自明代,因常见青蛇蜿蜒出没于庙,不伤于人而来去无踪,故名为青龙古庙。历代迭次修葺。正厅门上题额“青龙古庙”,大门横额则题“安济圣庙”,因此庙又名安济王庙。 门额“安济圣庙”,可能是宋徽宗赵佶所赐。两边一为神台,一为戏台。从庙后穿过伙巷而到庙前的是半月形庙埕,古庙前面有三门:中门石匾是“青龙古庙”。门联:船为梭横织江中锦绣,塔作笔仰写天上文章。

 神厅前有石狮一对和石柱4根。

   据传,明代潮州人谢少沧在云南为官,恰逢大旱饥馑,他为免延迟时日先开官仓济灾而后上奏朝廷,获罪问斩;按滇俗,处决囚犯吊于大树三天尚活者可免其死。其地白天日炙而夜、司风寒,谁知“天降神人”,张开大黑布化为乌云顶住烈日风霜,三天后谢竞死里逃生,即备祭品到神庙祭拜,见正中端坐者就是搭救自己的神人——蜀汉永昌郡太守、“安济圣王”王伉,自此日夜焚香拜之,并于回潮时,将王伉及大、二夫人偶像带回家设点供奉,后立于此庙祭拜现正厅中供奉王伉及大、二夫人神像;厅外两头,一为“仙师宫”,为官厅,官厅前座供谢少沧木主。每年正月,安济圣王出游,城中万人空巷,争迎神驾,出远洋和经商者尤将其视为事业腾达的保护神。   

  庙内的安济圣王像披有黄色绣金线龙袍戴着皇冠,金身高达八尺,由坚硬楠木刻成。但不是施所学从云南带来的小神像,那小神像先前放在南门谢氏宗祠。据说至今保存完好。庙中圣王像要比两边的大夫人和二夫人像大得好多,以示威武神圣。

 柱顶梁头皆雕花刻鸟。  

天后宫

 天后宫又称妈祖宫,是纪念妈祖林默娘的庙宇。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 农历三月廿三,死于宋雍熙四年(987)农历九月初九,是在福建湄洲岛上的一位民间女子。林默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济困扶危、无私奉献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羽化”之后,人们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由妈祖演绎的故事,早已成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妈祖文化很早就传入潮州,成为具有特色的潮州文化组成部分。先前潮州中秋节有“落阿姑”的民间遍会,就是请妈祖在天之灵为民间消灾植福,故潮人也称妈祖为“阿妈”、“阿姑”或“姑婆”。自宋代以来,潮州就建有不少妈祖宫,仅韩江北堤、东城墙及南堤顶江滨一带就有10多座。这些妈祖宫,既是祭祀妈祖的场所,更是潮州文化与妈祖文化高度统一的产物,充分体现了潮人的丰富想象力、创造力。

东门天后宫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潮州府志》康熙版和乾隆版均有记载,是潮州郡城唯一一座由官方主持春秋二祭的天后宫。现在能够见到的东门天后宫是2002年重修古城墙的时候,由于防洪通道建设的需要,在原置的北面重新建造的。

天后宫屋顶的嵌瓷工艺异常精美,颜色艳丽。

嵌瓷。

嵌瓷。

嵌瓷。

    步入宫内,见面阔二进,其建筑规模在80平方米。堂正中悬挂有“泽及万邦”行书四字匾,笔法浑厚,气魄雄壮。两边有“三峰凭槛立同参后德,一水抱关来欲报圣恩”的楹联。

而靠天井两侧有硕德匾额。

仁风匾额。

就在圣堂正中,悬挂有“天后圣母”四字匾,匾额下有圣母像,像前设有香案,供香客朝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