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初三诗人(杨徽之、王禹偁、寇准)劝你:春日莫登楼,登楼容易愁

 麻雀爱读书 2020-06-01

最近在读王禹偁的诗,读到《春日登楼》时,忽想起另两位宋初诗人——杨徽之和寇准——写的同样是春日登楼的诗。这三首诗有个共同点,都透着一股愁绪。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春天冷暖不定的天气,使人的情感变得很脆弱。这种时候,原本就敏感多思的诗人,就更容易想起自己的不如意,牵动自己的愁绪。

本文介绍的三位诗人,他们愁的原因不同、深浅不一,有的为自身命运感到绝望,有的为前途担忧,有的是怀念故土。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们的春愁。

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前途渺茫

杨徽之(921~1000),今福建人。五代后周时进士,历仕后周、宋太祖、太宗、真宗几朝,是宋初诗人中的佼佼者。

杨徽之和题目中的郑起都曾在后周任职,入宋后,二人又同被贬出京城。他们的遭贬,都和宋太祖赵匡胤有直接关系。

很多人都知道,赵匡胤的皇位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来的。赵匡胤在后周掌管禁军,很受周世宗的信任,也得到士兵的爱戴。杨徽之和郑起都看出了他的野心,分别提醒过世宗和宰相范质,但都没有引起重视。赵匡胤登上皇位后,曾想杀掉杨徽之,但当时的皇弟、后来的太宗赵光义,很喜欢杨徽之的文才,对他多加庇护,劝赵匡胤说:“这是周室的忠臣,不应深究罪责。”于是杨徽之和郑起都被贬出了朝廷。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宋朝灭后蜀,杨徽之被调往蜀地的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任职,距当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约1500公里,是个偏远的小县城。

从诗中的“地迥”、“山城”推断,这首诗正是写于杨徽之任峨眉令时的某个清明节,当时杨徽之已经出京四五年了。


寒食寄郑起侍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诗的头四句,诗人先写自己到郊外游玩的经历,以及沿途见到的风景。诗人眼中的景色是清新淡雅的,想必心情也很闲适。

然而后面四句,情绪忽然来了个转折:
到了傍晚,随着天气转凉,诗人的心情也变得低落。他本想靠喝酒来取暖,兼排遣涌上心头的不好的情绪,然而事与愿违。他又登上高楼远眺以遣怀,却不由自主地望向京城的方向,现实的困境扑面而来,再也无法回避,浓愁涌上心头。
杨徽之年轻时在朝廷任职,受宰相赏识,意气风发;如今却沦落为一个偏远地方的小县令,这之间的落差难免让人灰心。而且他得罪的是皇帝,这就意味着终宋太祖一朝,他不可能再回到朝廷。至于能不能盼到皇位更替,等到命运的转折,谁也说不好。“地迥楼高”,更觉出自己的孤独无助和绝望。
无奈之下,他想:要么干脆不做官了,回到自己的故乡建州浦城(今福建南平市浦城县)。然而,他离开故乡太久,与故乡的联系恐怕早就断了,现在是想回也回不去了。
王禹偁《春日登楼》——仕途失意
王禹偁(954—1001),今山东人。宋太宗时进士,历仕太宗、真宗两朝。在文学方面,他是欧阳修等人诗文革新运动的前驱;政治方面,他的政治主张为范仲淹等人的庆历变法开了先声。
本诗写于淳化三年(992),王禹偁任商州团练副使时。王禹偁来到商州,原因也是遭贬。
之前,王禹偁在京城担任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受到皇帝器重、朝野士人的尊敬。太宗看他能干,让他兼任大理评事,主管断案。一次,有个叫道安的尼姑控告老臣徐铉与人通奸。王禹偁经过审理,发现是诬告,于是上奏皇帝,为徐铉洗清冤屈,并请求治道安的罪。皇帝却下旨,放过道安不治罪。王禹偁不理解,也不赞同。他再次上疏,坚持要治道安的罪。结果触怒了皇帝,被贬到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作团练副使。
这次被贬对王禹偁来说很突然,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他形容自己如同从天上失足掉落人间。
团练副使是个闲差,只领俸禄,不许参与政事。到达商州后,王禹偁无事可做,只好把精力放在游山玩水和吟诗上。这首《春日登楼》是他到商州第二年时所作。


春日登楼

红桃飞尽绿杨深,独倚危楼半日吟。
六里山川多逐客,贰车官职是笼禽。
蓬沾残雪经秋鬓,葵隔浮云向日心。

身世荣衰不能算,且倾村酒沃愁襟。

这是一个暮春天气,闲散的诗人已经独自在城楼上吟了半天的诗。他远眺着周围的群山,感慨商州这地方经常作为谪官们的贬所,如今自己也成为其中之一。既没有政事处理,又不能一走了之,真像是被关进笼子里的鸟。这是在发牢骚。
接着,他鼓励自己不要灰心丧气。尽管还不到四十岁,蓬乱的头上就已出现了白发,尽管如今的处境不乐观,但他仍如向日葵始终向着太阳一般,时刻准备着报效朝廷。如今的身世沉浮权且不去计较,先享受好眼前的生活吧。
从诗中可以看出,王禹偁不像杨徽之那样绝望,尽管他也有些许失意,但他知道贬官只是暂时的,凭借皇帝对他的赏识,他终究还会回到朝廷。所以,他可以用对未来的希望来排遣目前的愁闷。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乡愁

寇准(961-1023),今陕西人。是北宋名相,历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同时也是位诗人。

和前面两位比起来,寇准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杨徽之和王禹偁是因为遭到贬谪、前途未卜而愁,而寇准的春愁只是因为——想家。联想到寇准后来在朝堂上的叱咤风云,这时的寇准,简直太没出息了!不过,年轻人的心思未经岁月打磨,还是极敏感的。我们都曾经历过那样的一个阶段,所以也不必笑话他。


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寇准进士及第,年仅十九岁,初任知巴东县(今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同样是个环境偏僻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他在巴东时所作。
诗人在处理完政事后,登上城楼远眺。他眼中的景色是荒凉的,“野水”、“荒村”,不见一个人渡河,也听不到人语声,只有密林中柳莺的叫声打破寂静。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他一个人。诗人是好热闹的,在这种无人交流的寂静环境中,诗人不由地沉浸到在家乡时的回忆中,直到忽然惊醒。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眼中景也是他心情的一种体现。尽管全诗不带一个“愁”字,但我们照样能体会出诗人心情的低落、压抑,也能理解他对家乡的眷恋。
另外,寇准的愁中也带着一种失意。也许他曾经的憧憬与目前的处境——在偏僻的地方做知县——有一定落差,尽管知道这是暂时的,年轻人的心里还是不免失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