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便秘、口渴、烦躁、口疮、睡卧不宁,一切风壅之证,用它一网打尽

  平凡的人 2020-06-01

疫情来临时,令整个地球村都十分牵挂,医务人员在前线临床贡献力量挥洒汗水,他们还在临床治疗中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特点,认为胃肠道症状是除呼吸道症状外的又一主要表现,尤其在重型患者中,肺肠同治收效尤为明显[1]。

肺肠同治听起来很新鲜,其实源于中医理论中那句非常耳熟的话——“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昭示了肺系疾病与肠道疾病有紧密联系,历代中医都在临床实践中证实了这句话,还创造出许多名方,如唐凌[1]团队发现的适用于重型新冠肺炎肺肠同治的代表方就有承气汤类(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凉膈散、升降散等。
承气汤类中,医圣张仲景的三承气汤和清代名医吴鞠通的宣白承气汤都是调理肺与大肠系统疾病的良方;而升降散是明代医家张凤逵原创、并经过后世医家改良的具有升清降浊功能的良方;而凉膈散则是出自《局方》的一个经典良方,具有清上泻下的妙用,而且使用频率比医圣张仲景的承气汤系列还要高。
对于凉膈散来说,虽然原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它的组方却是在张仲景调胃承气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来的[2],全方由川大黄、芒硝、甘草各二十两,薄荷(去梗)、黄芩、山栀子各一钱,连翘二斤半等7味药组成的。每次使用时,取药末二钱放入竹叶水中再加蜂蜜少许共同煎煮即可,如果是采用汤剂的话,可按照这个药物比例缩减至一剂的量。由于方内有泻下药,所以饭后半小时之后温服为宜,以免损伤人体正气。

那么,这个凉膈散究竟能治疗一些什么疾病呢?《局方》中关于本方的主治记载的比较多,不论是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还是舌肿喉闭、目赤鼻衄、口舌生疮,还或是涕唾稠黏、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又或是肠胃燥涩、便溺秘结等症状都能奏效,这些症状归纳为“一切风壅”之症。
对于凉膈散的使用病机,后世医家在运用和分析中,将“一切风壅”细化为“上中二焦火热证”,点明了主要病位在上中二焦(心肺脾胃),明确了病邪性质为火热阳邪,通过对病机的更加细化,对于凉膈散的运用也会更加有的放矢。
那么,凉膈散究竟为何会有这样的妙用呢?其实重点在于其中的配伍奥秘。方中有连翘、黄芩、栀子、薄荷、竹叶,可以疏解清泄在上的胸膈邪热,还有调胃承气汤(硝、黄、草)可通便导滞、荡热于中,使上焦之热得以清泄,中焦之实由下而去,具有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2]。
虽然大便看起来是位于身体下部的,但因为导致大便不通的原因,可能是中上焦有热邪扰乱气机、灼津炼液,所以用调胃承气汤的目的是导热而出,通便是病因解除或缓解后的顺势结果,抓住因果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方剂。
从药味组成不难看出凉膈散的主要作用为泻下清热,但是当中又有薄荷、竹叶等轻清之品,泻下之药用量亦较轻,这大大扩展了适用范围[3],《局方》原书中记载的那么多主治症状也就不足为奇了。巴健全医生[2]还收集了现代中医临床上对凉膈散的“古方新用”,病如外耳道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寻常型银屑病、小儿癫痫及脓毒症等不同科别和系统的疾病,只要是符合火热郁于中上二焦导致的疾病和症状,就可以利用凉膈散化裁加减以疗疾苦。
虽然凉膈散如此奇妙,但它不是万能的。如果是因寒、因湿、因虚所致,临床上出现畏寒怕冷、脾虚便溏、腰膝酸软等症状,就不适合用凉膈散了,而应该求诸于散寒、化湿、补虚等方剂。不同的病,同样的方,同样的病,不同的方,这是中医学的灵魂——辨证论治了不起的体现。追根溯源,灵活思考,审证求因,随证加减,是中医药焕发新机的重要源泉[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