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川沙县域的三座“高桥”

 国民一员 2020-06-01

在原川沙县域内,甚或推而广之在现在的整个浦东新区,有许多人恐怕大都不知晓有三个冠之以“高桥”之名的镇、村。而这三个“高桥”都与曾经的高耸的跨河大桥相联系。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毫无疑问是享有“万里长江口,千年古高桥”美誉的高桥镇。高桥,伫东海、长江、黄浦江“三水合一”岸畔,自古以来便为海防、江防重地。1961年,撤销浦东县建制后,高桥镇域大部划入原川沙县,与城厢镇、杨思镇、洋泾镇并称为川沙四大直属镇。近千年来,高桥人文荟萃,名流辈出,最为人耳熟能详的当属杜月笙——演绎了由一个乡下小瘪三一路攀蟾折桂成为十里洋场赫赫有名大佬级人物的传奇,成就了“高桥爷叔”经久不竭的美谈。“高桥松饼”“薄脆”历经百年传承,是为扬沪上、堪称经典的美食、特产。高桥海滨浴场天水一色,风光旖旎,风情万种……


对于“高桥”之名的来由,在当地民间存有多种传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高桥”系由原高家桥村演变而来;一说,今高桥镇域北部原为清溪镇(系高桥镇前身),位于清溪河畔,河上建有三丈(约合10米)高的木桥,“高桥之名由此而得;另一说,在镇域内有一高姓宗族、大户居住于一石桥堍两边,遂得“高桥”;还有一说,所谓的“高桥”其实并不高,但却有如通真达灵的神妙且善解人意,会随着船楫所载货物的高低而升降。

有史料表明,高桥旧跨黄潼港上,相传港水东通海,西通浦,桥下可行巨舟,居民赖焉。黄潼港,东起高桥港,向西折北抵黄浦江,贯通高桥镇域,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被视为高桥人民的“母亲河”。经查阅网络《晚报看点》2006年11月24日所载《百年老河又泛扁舟,黄潼港有望重获通航能力》一文后得悉:“清同治九年(1870年),俞祖同、陆文钊等集资续浚黄潼港,并在河上修建高桥,又名翁家桥。浚港建桥,桥势耸起,气象为之一新。桥不高而名颇著,高桥镇以桥而得名。”
民国十七年(1928年),“高桥”两侧河段日渐淤塞,为利交通而拆除桥梁,填河成路。

那么,清同治九年所建高桥是否就是高桥地名生衍之始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早在建桥三百多年前,在嘉靖《上海县志》中就已有高桥之名的记载。由此可以判定,清同治九年所建高桥,要么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要么是从其它地方迁建而来的。遗憾的是最早的高桥始建年代和桥址已无考。


扼要地说完久负盛名的“大高桥”,接着讲位于川沙城南边、距“大高桥”足有二三十公里之遥的两座“小高桥”。
在川沙城南二三公里处有一行政村——南高桥,前亦称高桥。据载,在东西横跨村域的结字盘港上,原有一座木桥,建于清光绪年间(1871年——1908年),后因遭洪水致桥基下沉。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知名人士唐伯驯、张星涛等发起募捐,将木桥翻建成石桥,取名“湧高桥”(古同涌,“高”寓含涌立不沉之意)。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桥基再度沉降致难以通行,旋有里人薛荣生、周坤林发动募捐,重建石桥。1971年由大队出资,拆除了石桥,建成了农用水泥桥。由此,高桥村因“湧高桥”而得名。自解放后,高桥(大队、村)的隶属关系屡有变化,曾先后隶属于江镇、黄楼、城镇(1995年“撤乡建镇”时,改称东城镇公社(乡、镇)。1997年,南高桥村因东城镇建制撤销而随东城镇全域改隶川沙镇。现属川沙新镇城南社区。

上图为南高桥村中的高桥
在距川沙城东南约5公里处还有一个叫高桥的行政村,解放后,其原属江镇乡。1961年建立高桥大队,隶属六团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后,设立高桥村。2000年中期,高桥村随六团镇全域一起并入川沙镇,现属川沙新镇六团社区。在村域内流经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历史古河道,东接江镇河,西入曹家沟(又称都台浦),因曾为下沙盐场六团和七团的界河且河段较长,故被称为长界港(现亦称外环南河)。从前,在长界港上有一座木桥,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四队陈家宅东南,因桥面高出水面数丈可通航大船而被当地人称为高桥。1965年,在长界港疏浚拓宽时,老木桥被拆除,新修了水泥桥。高桥村因桥而得名。在当地流传着一段顺口溜:“高桥,高桥,跑到高桥桥不高。”


在交往闭塞、通讯不便的年代,两个相距不远的大队(村),虽同名但姑且尚能相安无事。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文交流的不断增进,这一状况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由此,在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大队、生产小队建制,代之以乡政府、村、组时,按照同一县域内,各行政村不得重名的要求,当时隶属于城镇乡的高桥村更名为南高桥村,而隶属于六团乡的高桥村则维持原名不变。


据小编所知,在同名情况下,被要求改名的一方多半为经济发展、村域规模等处于弱势的一方。而当时城镇乡高桥村更名南高桥村,似乎有傍位于原川沙县最北端的、闻名遐迩的高桥镇大腿之嫌,或者说硬将自己与“大高桥”拉扯上了关系,不过也由此导致了南高桥村位于高桥村之北、高桥村位于南高桥村之南的懵懂。
在过去,川沙河道纵横、浜沟林立,而桥梁则成为了最具地标性的建筑物,继而成为了一方地名。除三座“桥外”,在原川沙县域还有许多以桥为名的,如暮紫桥、赵桥、王恒昌桥、钓鱼桥、御桥等行政村(居委)、自然宅村,不胜枚举。



【编后语】

本期推文参阅资料包括《浦东新区村史》《川沙镇志》《城镇乡志(资料汇编)《高桥镇志》《高桥镇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以及相关网络资料。在此,谨向各位原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期推文在创编过程中,得到了川沙新镇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倾情帮助、支持。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来源:往事钩沉话川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