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周礼》中“五世亲尽则祧”:祭拜祖先只到高祖?

 渐华 2020-06-01

华夏上下传承五千年,说到“礼”,首先就会想到史上第一位完人--“周公旦”(最负盛名的摄政王,制礼乐、建分封,开大周八百年基业,为春秋鲁国初始之君,即孔子故国)。标题中的“周礼”,不单单指《周礼》这本经书;广义上讲秦汉以来的宗族概念君臣观念政治制度文化理念乃至种族思想的形成均源自周的礼

夏商周三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幼年史。夏朝是否存在,至今仍存在争议,夏国可能更像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和夏朝一样,商也是未成熟体,《史记》对商的记载也不甚详细。直到周,我们才真正长大成人,才真正有了中国的概念,相比夏商而言,周是一个极具突破性、开创性的文化;周礼背后的规矩、纽带和社会自治传统,即“克己复礼”,更是奠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基本道德规范。

浅析《周礼》中“五世亲尽则祧”:祭拜祖先只到高祖?

几千年来,华夏人对于先人的尊崇之心未曾变更过,古人对于祖宗祭祀更是有着其完整的流程,其中“昭穆制度”,就是形成于西周时期的一种宗庙排列制度。《礼记·祭统》载:“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周礼》亦是说:“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始祖在宗庙居中,左为父昭,右为子穆。另墓地的葬位也同样以此为准分为左右次序(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看下自家祖宗墓地是否左右排列)。在祭祀时,子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排列次序,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辈分。

周代规定天子可以为七位祖先立庙祭祀,是为七廟,《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已逝天子,唯获有廟号者,可享受万世不祧(即神位不被迁出)。

浅析《周礼》中“五世亲尽则祧”:祭拜祖先只到高祖?

尝闻,“周礼-秦制-汉习-唐风”,汉代宗廟制度可谓严格执行着周礼,观西汉两百年十二帝,太祖太宗为景帝刘启上世宗为宣帝刘询追上中宗、高宗、统宗及元宗则为王莽专权时所上,值光武帝刘秀再造汉室,因宣帝中兴之举,故恢复其廟号;依据七廟规则,成帝进,惠帝和景帝祧出而毁,汉朝祖宗香火延至蜀汉灭亡。

进入唐风时代,为凸显孝道,谥号变得冋长,廟号亦是很贬值,非祖号轻易不得以万世不祧。唐朝始封之君为李渊祖父李虎,本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功封唐国公,是故将李虎作为始祖,另李渊有开国之功,世民又开疆拓土,所以此三人作李唐万世不祧之君。

浅析《周礼》中“五世亲尽则祧”:祭拜祖先只到高祖?

唐朝人认为,“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无始祖”。宋人却非说始祖是始祖,太祖是太祖。为何宋人这样认为呢?自然是和政治息息相关,如果宋朝的太祖太宗和唐朝一样是父子相承,自然就没这些口水话题。

宋太祖赵匡胤篡周建宋后,参照隋唐只立高、曾、祖、祢(代指亡父)四庙,追其高祖父文安府君赵朓为僖祖文献皇帝;待得太祖太宗分别崩逝后,哥哥已占昭廟,作为弟弟的太宗该怎么升祔?大宋朝爆发了关于宗庙礼仪的第一次大讨论:太祖太宗同昭穆异室。直到两百年后,太祖九世孙南宋宁宗上位后,才将其神位取代僖祖居中而置。

说到底,匡胤开国,却被匡义摘了桃子,让双方在太庙都处于尴尬的处境,匡胤得不到应有的尊崇,匡义后代只能死抱住僖祖这个牌子来压制太祖。

浅析《周礼》中“五世亲尽则祧”:祭拜祖先只到高祖?

宋代的礼仪之争,最让后世议论纷纷的当属英宗朝的“濮议之争”,英宗本为仁宗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真宗朝皇子备胎)之子,英宗在位期间,致力于抬生父为皇考,终于在病逝前达成所愿(换个角度揣测,也可能是其帝王术作祟,透过礼仪之争,辨别忠奸),然而其子神宗继位后,认为此争议非正事,与其花精力瞎琢磨礼仪,不如想着变法强国,早日收复燕云十六州,随后又取消其祖父帝号。

浅析《周礼》中“五世亲尽则祧”:祭拜祖先只到高祖?

再看一看最后的汉人王朝--“大明”,日月之下,皆为明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朱元璋建国之初,就增七廟为九廟,纵观明朝十六帝,廟号最有争议的非“成祖”不可,朱棣向来以唐太宗为目标,其开始廟号同样为太宗(历来为皇朝第二位皇帝专属,如元太宗、清太宗等),百年后,武宗突然病逝,其堂弟兴献王祐杬之子厚熜北上继位,是为明世宗,其也是位大孝子,若直接转大宗,生父则断祀,故而开起了长达二十四年之久的“大礼议之争”。

世宗先是让太祖之父德祖百六提前祧出,再追尊生父为睿宗,与孝宗同昭穆,仿宋太祖太宗之例,再避免太宗提前出祧,将廟号改为“成祖”,与太祖同享万世不祧。当然,世宗的做法,等于是孝宗传位于兴献王,再传己,将武宗置于尴尬之地。

皇权之中的礼议之争,已超脱礼的范畴,沦为政治服务。寻常百姓家,虽不许建宗廟,但祭拜仪式大同小异,亲尽则祧。

浅析《周礼》中“五世亲尽则祧”:祭拜祖先只到高祖?

《礼记》云:“有五世而迁之宗”,意思是五代以后的人,被认为是与最初的受封者“亲尽”了,必须自己另立一家。或理解为五世亲尽,亲尽则祧;若用生物学解说,父母与子女的亲缘系数是0.5,与孙子/女辈是0.25......到第五代只有0.015625,这个值已经很小很小了,所以到第五代就已经出了所谓的“五服”。

浅析《周礼》中“五世亲尽则祧”:祭拜祖先只到高祖?

古人或许只是从经济学、自然繁衍角度思考,经过五代的发展,再大的家族也需分家别过。

现代社会里,连续五代独生子女后,就再无亲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