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刍狗”不是狗:逗逗们不学而有术,你又上当了

 鸿雁留影 2020-06-01
前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是许多人用来攻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句名言,你真的理解对了吗?古往今来,能正确解读此话者,寥若晨星。我对此段文字试图重新解读,观点与众不同,是否正确,敬请审阅。
做学问很辛苦,有兴趣求真务实就请认真和耐心阅读,有不同意见可留言阐述。别不合你意就骂,否则我又会改成收费阅读模式。

多年来,逗逗们在所谓“开启民智”的运动中左右开弓,一面毫无底线地粉饰西方文明,一面不择手段地歪曲、攻击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为害极大。

国人虽然都在讲汉语,学汉字,写汉文,但真正能理解汉字和汉语基本含义者,尤其能理解古汉语和古文献之字义、语义和章句者,寥寥无几。这给了逗逗们以歪曲和篡改的机会和空间。你既无知,他们自然就敢于肆无忌惮地胡编乱解各种经典文献了。正因为你相信了那些无知无耻的歪曲和篡改,所以才会气呼呼地跟着骂“满纸都写着吃人二字”对吧。
我读古文献,发现一个小窍门。基本上不能读简字版的现代印刷本,更不能读那些千奇百怪的现代译文,必须尽可能去寻找古文献的原本来读。唯其如此,才能发现古代文献的原貌和真相。
《道德经》读过许多遍,虽然就那么点文字,但读再多遍都存在一些前言不符后齿,内在逻辑不能自洽的疑惑。最近下决心去买来宋刻麻沙本原著,再读,发现原来是今文《道德经》相对真实的古文献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于是就有了重新解读《道德经》的冲动。

我打算首先针对已经被广泛误解的部分内容进行纠错,然后再进行整体的解读。
今天先讲讲《道经》部分的第五章,纠正被以讹传讹了许多年,影响十分恶劣的那句名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段文字的宋刻版中,只有一个字与今文不同。即“刍狗”之“刍”在宋刻版中用的是原字“芻”。“刍”是“芻”的简化字,并没有错。但正是因为这个简化,使今天的人们对此字的理解出现了非常可笑的谬解。
下图是“刍”字的演变历程。
“刍”的本义是用手拔草。在古文献中的含义主要有“拔草”、“喂牲口的嫩草”、“割草料喂牲口”、“采集牧草的农人”等。如《周礼·地官·充人》有云“刍之三月”,《左传·昭公六年》有云“禁刍牧采樵,不入田,不樵树,不采艺”,《诗·大雅·板》有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如此等等,基本都是上述含义之一。与祭祀有关的《礼记·祭统》有云“及迎牲,君执紖,卿大夫从,士执刍。”这里依然是指嫩草,只不过这嫩草不是用来喂牲口,而是用于祭祀祖先。
人吃五谷杂粮,也吃鱼肉生鲜,祖先和神灵也一样。用动植物祭祖,这是久远的传统。我在讲《诗经》开篇《关鸠》时,就曾解读过《关鸠》不是爱情故事,而是描写祭祀盛况的颂词。其中的“荇菜”“好逑”“琴瑟”“钟鼓”等皆为祭祀用品和祭祀时的乐舞用具及其场景。以动植物祭祀的记述在《诗》《书》《礼》中有大量记载,不多罗列。
抓住了这个关键字,对正确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非常重要。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逗逗们有意无意将“刍狗”解读为“刚出生的小狗”,或将“刍”解为“俎”,“刍狗”就变成了“祭祀的狗肉”。这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本意是说:天地没什么仁慈与否,世间万物就如同草和狗(动植物)一样自然存在;圣人也没什么仁慈不仁慈,在他们眼中,百姓如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生灵。
很显然,这里的本义是想表达:圣人如同天地,应尊重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道),要一视同仁地依照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万物。其底蕴其实就是“公平+平等=正义”的思想启蒙。自然法则有平等原则,比如同享阳光雨露以及大地和空气。自然法则也有公平原则,比如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演变到人类社会就是多劳多得,付出与获得正相关。这就是“道”,“道”就是正义,即“公平+平等=正义”。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还可以继续读上下文。下文紧接着是“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啥意思?
天地之间,就像有个大风箱吗?虚空而舒展自如(不屈),越运动就越有所出。这里所出指风箱输出的气流,喻指天地间的阳光雨露和气象万千。
再下文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啥意思?
这里有个关键字“数”。在《道德经》诞生的时代是甲骨和金文的时代,“数”多用本义,指的是列举过错,加以责罚。只不过到了篆文的时代,许慎的《说文》将原有双手拿刀刻目的字形改成了执杖教训女性的字形,似乎这列举过错,加以责罚只针对女性了。
数当然有计数和数落两方面的含义。这里的“多言数穷”其实就是指话说太多,数落也没有意义了。这与上文所讲天地和圣人之道有什么关系吗?有。讲天地和圣人之道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道”之复杂非人类所能穷尽,以为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然后强制各种社会法则,指望靠责罚(即后来的法之刑或儒之礼)来解决一切问题是不可能的。
因为“多言”必“数穷”,故“不如守中”。何为“守中”?关键要理解甲骨金文时代的“中”字何意。
“中”字的本义是指两军对峙时,中间存在的非军事地带,这从甲骨文字形一目了然。今天我们经常也讲“中立”,这恐怕是最接近其本义的用法,指的就是不偏不倚,不以价值观或立场为分析判断或决策和选择的前提。顺便讲一下,东周洛阳建城之初,周公旦铸九鼎而令周成王“宅兹中国”固然是“中国”一词的源头,但当时的“中国”一词并非“中央大国”之意,而是指周成王宅于成周,要在周召二公的辅政上不偏不倚,中立决断。
所以,这里在讲了“多言数穷”的道理之后,接着建议人们“不如守中”指的是不要固执己见,要放弃个人情感、欲念和价值观的偏执,向天地圣人学习,遵从自然之道。
归纳《道经》第五章全文意思如下:
天地无所谓仁慈与否,世间万物就如同草和狗(动植物)一样自然存在;圣人也没什么仁慈不仁慈,在他们眼中,百姓如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生灵。天地之间,就像有个大风箱吗?虚空而舒展自如(不屈),越运动就越有充沛的阳光雨露,气象万千。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道”之复杂非人类所能穷尽。以为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然后强制各种社会法则,指望靠责罚(刑或礼)来解决一切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要固执己见,要放弃个人情感、欲念和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偏执,像天地和圣人那样遵从自然之道。
查阅古今中外对《道经》第五章这段文字的解读,我很不谦虚地说,能比我此文解读更明白者,一个没有。但愿此文能拨云见日,还原真相,以正祛邪。
 

【我的直播】(从本公众号主菜单中点击进入)
人文频道:我的《硬历史与硬文化(1)》系列已经讲完,欢迎收听。《硬历史与硬文化(2)》系列已经开始,周末讲了第二讲《烟:不文明的文明史》。
经济频道:上周在《经济时评》系列中讲了《解读新时代体制如何完善》,欢迎收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