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沙,儿时的天堂(四)

 国民一员 2020-06-01

红药水,紫药水

昔日的川沙城内的小孩子大多是扔扔掼掼散养大的,决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受几代大人疼爱怜惜、风吹肉痛(本地话,通常喻含对小孩的过分溺爱之意)。一般划个口子、刮破皮之类的,就用“红药水”、“紫药水”涂抹一下就完了。对于划破口子较大、较深的伤口,会用一种叫“双氧水”的药水进行消毒,当“双氧水”倒到创口处时,会立马泛起层层白沫,那种疼,真的是疼得钻心,小孩子一般都难以忍受。而患上伤风咳嗽感冒等小毛小病,也基本不上医院,主要靠拖、熬、捱来自愈,大人和小孩自己都不会太当一回事。有些小孩百日咳咳得两眼通红,仍然该上学的上学、该怎么玩还怎么玩。由于缺医少药尤其是贫穷,一些土方土法曾经在川沙民间广为流传。如小孩“小舌头”(本地话,即:半导腺)发炎,大人会用筷头蘸上粗盐的筷子,往喉咙中央因发炎而肿胀的“小舌头”上一戳,据说,即刻就有“筷”到病除之效。特别搞笑的是应对小孩腹痛的土法,其用去皮后的白煮蛋用手轻摁在患儿的肚子上不断滚动,据此就能缓解腹痛症状。尽管,当时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但从现在看,显然毫无科学根据,能起到的也许仅仅只是心理安慰作用。小孩一生病,最大的安慰就是有碗从工农饭店买来的小馄饨吃,哇,这一小小的“病号餐”在当时直叫其他兄妹馋得口水横流。

疯狂“斗鸡”

斗鸡”是旧时颇为常见的一种儿童游戏,在北方多称为“撞拐”、“斗拐”。其一脚独立,另一脚用手扳成三角状,膝盖朝外,用膝盖去攻击对方,若对方双脚落地或脱手,则赢得战斗。在童年时,这是最激烈最能体现男子汉气概的游戏。“斗鸡”既可一对一单挑,也可在人数对等或双方商定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团体赛。“斗鸡”除讲求力量、速度和耐力外,还需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战术。一般高个战矮个时,要利用身高优势自上而下压,逼迫对方松手认输,而矮个斗高个时,要自下而上顶,若能顶到对方大腿的酸筋上,那就胜利在望了。团体赛时,战略战术显得尤为重要。通常以小股“部队”进行骚扰、钳制和拦截对方大部队,集中优势“兵力”以二对一甚至三对一将对方最厉害的“斗士”斗倒,然后,回师将对方逐个“歼灭”。那时,在屋前宅后的场头上,一俟开始“斗鸡”大战,瞬间便尘土飞扬、杀声连连,煞是热闹。“斗鸡”游戏不受场地、器械限制,竞技性强。据说,长期参与“斗鸡”活动,能有效锻炼身体平衡力、运动心率、肺活量等各项身体素质以及意志力,尤其适合青少年参与。不过,也许是家长的溺爱,也许是课业的繁重,现在已很难再看到当年的场景了。

不是不明白,

而是世界变化太快

那阵子,也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在川沙的浜河沟渠中从来就没见到过小龙虾,后来,偶尔见到小龙虾,小孩子们会把它捉进广口瓶中养着玩,再后来,小龙虾仿佛在一夜间陡然多了起来,由于其多栖身于臭河沟、死水浜,且以各种腐蚀质如丢弃在河中的死猪、死猫等为食,川沙坊间一度有传其为日本侵华战争遗留下来的生物武器,所以,没有人会尝试着去食用小龙虾。不过,大概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龙虾倏忽成为席卷全国各地的一道美食,一时身价倍增。位于新德路近妙境路的“华夏小龙虾”几乎天天客流如潮、毂击肩摩,赚得盆满钵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川沙城内的马路上机动车辆很少,连脚踏车(即:自行车)都是挺稀罕的奢侈品。那时,在一些我国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纪录电影中,看到国外车水马龙的景象时,不由得叹为观止、拍案称奇。那时,恐怕没有人能想到,我们的生活也能有今天这般每个小区都车满为患,并且常常为出行拥堵而抱怨。那阵子,泥鳅是没人吃的,捉来的泥鳅通常将其剁碎后喂鸭。那时,永远也不会想到泥鳅会成为餐桌上的高档食材。那阵子,没有人想得到有这么一天——鸡脚爪能跟鸡肉卖同样的价钱,乌龟、蜥蜴可以当宠物养,狗粮要比人粮贵,“猪钻头”(本地俗称,即:马齿苋)成药材……

猪油飘香溢满堂

畴昔,似乎什么都是定量供应,盐票、糖票、香烟票,肉票、粮票、火柴票,油票、布票、煤饼票,样样都要票。按照当时的划分,川沙系五八类地区,而浦西则为八类地区,故川沙的定量标准明显低于浦西。记得最吃紧的是粮票和食用油票。那时,每当北门菜场有山芋(本地话,即:地瓜,红薯)供应时,一些囡道(即:子女)多、饭量大的家庭便去排队争取多买一点,以弥补定量的不足。除蒸山芋、烘山芋、山芋汤外,在川沙还有一种在其它地方很少见的炒山芋的烹制方法,其香糯可口,主副食兼具。当时的食用油人均每月定量只有三四两,所以,每家每户都用猪油代用。熬猪油的时候,那个香飘飘洒洒,令人垂涎欲滴。那时,大家肚中都缺油水,熬猪油时,小孩子们早早等在炉旁,捞出的油渣还滚烫滚烫,就迫不及待送进口中,满嘴的油香沁人心脾,遗味缠绵不绝,若能蘸上点白糖,那就更好了。在没菜的时候,猪油淘饭加点酱油便是那个清贫的年代常见的选项。做汤、下面条时,挑一筷莹白的猪油,味道马上变得喷香浓馥。还有,将猪油渣剁碎后拌作馅料,包出来的川沙乡下大馄饨堪称经典。尽管,很多川沙人至今还保留着食用猪油的偏好,但现在熬出来的猪油早已少了当年的那种香气。

记忆尤深的“矮闼门”

倘若要讲对往日川沙最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点一定是安全。那时,无论白昼还是晚上,很大部分住家的房门是不上锁的,其实也不按锁。即便有锁,也只是那种用薄的塑料片一捅就开的“司必灵”撞锁。其缘由一则是民风诚朴,二则因为穷也没啥好偷的。那时。小孩上学、放学几乎都是自己来回的,一路上,大家三三两两、钩肩搭背、轧道轧伴上学、回家,从来不需要大人接送。旧时,在川沙城内以及农村地区,在屋门前普遍再安装有两扇半截子矮门,称为“矮闼门”,因其所用铰链带有弹簧功能,可以里外各呈180度开启且能自动复位,故又被俗称为“摇弹门”。在白天,大门是敞开的,只将“矮闼门”关着。其实,矮闼门也是虚设,因为这种门不带任何勾锁,所能起到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鸡鸭进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自在的开启、进出,主人和来客都不带一点掩饰,显得胸襟坦荡、光明磊落,与那些讳莫如深的大宅门、石库门完全不同。因此,邻里之间关系十分亲密,串个门,打个招呼,倚着矮闼门谈谈说说,都非常方便。小孩子贪玩,驮在“矮闼门”荡来荡去,不小心拉断了铰链,那就免不了家长的一顿训斥。现在大家住上了新村楼房,条件虽好,却失去了一份邻里之亲,每当想起“矮闼门”,总有一种莫名的眷恋之情。

风驰电掣“弹子盘车”

那时,小朋友的玩具大部分都是自己制作的。有一阵子在川沙城内突然开始流行“弹子盘车”,所谓的“弹子盘”实际是一种滚动轴承的俗称。将从周边工厂掏来的“弹子盘”用与其内径相适宜的木轴作连接,两个“弹子盘”为一组,共需二组,再用木板铺设其上,并用洋钉钉牢,这样,一辆四轮弹子盘车”的“制造”就基本完成了。考究点的还会在前端按上一个方向盘,简易的也有只用三个轮子制成的。一个或二个小朋友坐车上,另有一个负责从后面推,速度还挺快。每当晚饭后,各式各样的“弹子盘车”纷纷粉墨登场,伴随着“哗哗……”的声响,飞驰在川沙城的大街小巷,如同开始了一场赛车大比拼。而比拼的不仅仅是速度,还有制作的精良程度、底盘的高低、车辆的大小、转向的灵活性等,若要用今天的话来描述,哇塞,那是“劳斯莱斯”,那是“法拉利”,那是“奥迪”,而那个不行,太差劲了,只是“长安奔奔”、“奥拓”或“奇瑞qq”,由此形成为一道争奇斗艳、亮丽而闹猛的风景线。不过,因车速过快、避让不及、路遇坑洼等造成翻车、碰撞并导致擦伤、碰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但是,与其带来的乐趣相比,这些小小的风险根本算不得什么。

一天水界“拷沟头

往昔,川沙城周边的城镇人民公社(乡)专设有水产队,负责域内河道水产捕捞、鱼苗投放和日常管理。所以,像城河浜、浦东运河(前称御寇河)等大中型河道内的鱼虾等,私人不得随意下网抓捕,否则,被视为偷窃集体资产,一旦被巡河的渔政执法人员发现,轻者没收渔网渔具、批评教育,重者游街批斗、甚至关上几天。而散落于乡下村前宅后的断河、浜梢、圆沟则没人管,这样就成了人们的觊觎之地。小时候,最开心的便是像只跟屁虫似地追随街坊四邻的七八个大哥哥到乡下去“拷沟头”。“拷沟头”系川沙俗语,也称“拷浜”,用一句成语来描述就是竭泽而渔。到了早已侦查好的目标地,大哥哥们赤膊闯进沟里,用带来的面盆、脚桶、铅桶、泥桶等可以盛水的工具,将沟水不停地倒往沟堤外。随着水位的下降,不时有鱼窜出水面,引得岸上观望的小朋友阵阵欢呼大叫。待沟水拷干后,各种各样的鱼儿有鲫鱼、昂眼头(昂刺鱼)、鲤鱼、翘嘴、黑鱼,还有虾、蟹、田鸡、黄鳝等,拼命在沟底泥浆中挣扎,但最终都成为了手到擒来的“战利品”。大哥哥们将捉到的鱼往岸上扔,而小屁孩们捡起后放进桶里,上下配合,收获丰硕。大半天的“拷沟头”结束后,几乎人人身上都挂满了泥浆,真是一天水界。

冬堆雪人夏乘凉

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每年总有六七天、十来天的日子气温低至零下六七度,寒风袭来让人喘气都觉得困难,真正地透心凉。小孩子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像只小冬瓜,连臂肘都难以弯曲。连着几天的低温,城内的河道结上了厚实的冰层,小孩子都可以在冰面上抽“贱骨头”(本地话,即:陀螺)。整个冬季,总会有一二场大雪不期而遇。雪夜后的早晨,大雪封门,雪深齐膝,川沙小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早起的小孩子自然不甘寂寞,纷纷结伴结伙打起了雪仗,一时雪花飞舞、激战犹酣。而大点的孩子则忙碌着滚雪球、堆雪人,很快一个个憨态各异、蔼然可亲的雪人矗立在街头巷尾,用铅桶做帽子,用红萝卜做鼻子,用煤球做眼睛,用煤屑画眉毛和嘴巴,令人笑不可抑。相比冬天的深寒,夏天却远没有现在热,超过三十五度的就那么几天。那时没有空调,每每晚饭后,家家户户便搬出躺椅、板凳,有的还卸下门板架起了床,一把蒲扇、一壶茶开始“乘风凉”(本地话,即:纳凉)。大人们要么海阔天空地神聊,要么插诨打科地玩笑,总有说不尽的话题。小孩子则追逐打闹、撒欢嬉笑,常常又是臭汗一身。场头上、街巷边处处呈现出一幅幅其乐融融、邻里和睦的美好画面……

来源:往事钩沉话川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