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自在飞花也似梦 2020-06-01

首先请注意,我说的是那些不靠父母、不靠干爹,仅凭一己之力买房的女生。

她们最后都怎么样了?

我先不公布答案,你可以随便猜猜,她们到底是飞黄腾达成了人精,还是一蹶不振还不上贷。

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幸福模版与不幸人生

1. 幸福模版

在谈那群女生之前,我先讲一个朋友的故事:

她是我一个很好的朋友,我们幼儿园的时候就认识。朋友肤白貌美,中学时还被封为校花。前两年,她和一个年纪稍长的企业老板结了婚。

婚前,她老公给她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买了一套市值大约两三百万的小三房。买房那天,她朋友圈发了一张图,这图是买房合同上她的名字。

两年之后,两口子变成了三口之家。

你觉得我朋友幸福吗?我猜,你大概率认为她是幸福的,甚至是羡煞旁人的那种。

但你有没有注意到,我描述的措辞中丝毫没有透露她的心情。她是开心吗?快乐的吗?幸福的吗?我并没有告诉你,但你依然觉得她过得很好,这是为什么呢?

你之所以觉得她幸福,那是因为她过上了模版一样的人生。

一个美丽的女生,嫁给一个有钱的男生,然后组成了模版婚姻:你负责美丽,我负责赚钱。从此,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像极了童话。

在童话故事里,女生总是美丽的器具,她只需要受难和等待,就会有英俊潇洒的「破喉咙」王子来拯救。

在买房这件事上,社会刻板印象也给了女生们躺赢的便利。而如果一个男孩告诉他的丈母娘他没有房,丈母娘恐怕会在0.1秒之内翻起白眼。

2. 不幸人生

再讲一个社会新闻:

9012年的初夏,29岁的重庆女白领小罗,看到身边朋友买了房之后,也暗自动了心。

她工作六七年,月薪八千,公积金没动过,存款足够一套小户型的首付,月供也不会有什么压力。但,她的父母就是极力反对。

为什么呢?她父母的理由也是好笑——买了房,会让女儿在婚姻市场中更加没有价值。因为背房贷会被对方嫌弃,再加上,结婚以后老公会有房,没必要买。

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网络配图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有一句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她认为,世上本只有最纯粹的性别之分(sex),但后天的学习才形成了如今的性别观景(gender)。

(英文版的《第二性》中,对性别有两种界定:sex是指生理性别,而gender是社会性别)

买房,在主流社会里,被认为是一件充满男性特质的事情。就像打篮球、编程、开车……这些行为都被认为是男生才会擅长,或者男生才能做的事情。

如果上面那则新闻里的小罗是个男生,罗爸爸罗妈妈肯定会举脚赞成儿子买房。但在主流框架下,他们一定会认为女儿非常不幸:大龄未婚,如今还背房贷。

如果再深入一层,你就会发现,那些和女生说「不用买房,嫁个有房男」的爸爸妈妈们,像极了当年爷爷奶奶对孙女说的:「女生不用多读书,反正都要相夫教子」

被主流价值绑架的意识形态里:男生买房,天经地义。女生买房,有违常理

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有房的女孩,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者

(先科普一个名词:Feminism在国内有两种翻译,一为「女权主义」,二为「女性主义」。国内多用「女权主义」,但其实更准确的翻译是「女性主义」,因为「女权主义」是相对于以男性权力为主的「男权主义」)

这几年来,女性主义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标签,或者说消费主义的符号。比如,两三年前,Dior出了一款大火的女性主义T恤,被很多女性主义欧美明星穿成了战衣。

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网络图片 | 两三年前,Dior设计的女性主义T恤

在商业文化里,通过「买买买」获取符号,这个逻辑没有问题。穿上战衣,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女性主义者,这个逻辑也没问题。

但问题是,你真的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吗?

这个女性主义+消费主义的嫁接移植到国内,就更可笑了,它被称为「田园女权」

这些女生们总以为,自己读完书,有了工资,负得起水电煤气,买得起化妆品衣服包包,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

但是如果你问她:「你有存钱的打算吗?」

她会说:「我不买房,存钱干嘛?」

如果你继续问:「你不买房,到时候住哪?」

她会理直气壮地说:「以后老公有,不就可以了吗?」

她们总是一边要自由恋爱,一边要婚房彩礼;

一边高喊男女平等,一边坚称男生就该养家糊口;

一边又懒又馋大把花钱,一边要求男生温柔勤快会过日子。

在买房这件事情上,「田园女权」真好意思日常剁手买买买,一旦男生没在房本写她的名字,那就是不爱的证明。

「田园女权」,借着让自己变美、提高自己的借口,来钓一个比你厉害、可以给你房的凯子,还真不如靠你开源节流存钱自己买。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你会发自心底里地认同,女生也可以买房。

今时不同往日,以往男生工资水平独霸天下,现在女生工资也开始「撑起半边天」,社会给了女生更多的公平。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你也会发自心底里地认同,女生有足够的资本来买房。

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后来怎么样了?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后来怎么样了?

这个答案很可能是负面的。因为这是「男强女弱」的主流意识驱使,女生独自买房被认为是一件和目前主流不相符的事情,她们应该受到「谴责」。

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生,走在买房的路上:

贝壳《2019年女性安居报告》显示,单身女性购房者比例正在逐年增加,2018年达到2012年以来最高点,几乎「逼平」男性购房者。同时,一线城市有更多独立的大龄女青年购房群体。

而我所认识的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最后都飞黄腾达,活成了人精。

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网络配图

1.「最后,房子成了我扎根城市的资本」

小Y是我在中山的一个同行朋友。

2014、15年的时候,她就预测到当地房价会大涨一波,于是她花了五六年的积蓄,一次性付了两套房的首付——一套市区小三房,一套镇区小户型。

买房,是一件大事。小Y始终没敢告诉妈妈,自己一次性买了两套房。Y妈妈只知道,女儿乱花钱买了一套市区房,不过母女俩住着还不错。

一年后,当地房价果然就翻了两番。

小Y的第二套镇区小户型,居然真的达成了收支平衡,一千多块钱的租金,刚好抵得上一千多块钱的月供。

这时,看着房价飞涨,Y妈妈心里也是高兴,开始打起了卖掉市区房子的主意。小Y总是吐槽,妈妈思乡心切,总是想卖房回乡盖房子。

她觉得,其实这是很多农村人的思维惯性。在城市化的进程里,有太多人进城打工,最后又折服在当地的房价,而返回乡下,想着安度晚年。

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却还是要回到城里打拼。这样一代又一代,总有一个人要狠下决心扎根城市,否则就是无尽轮回。

房子,就是她扎根在这座城市的资本。

2.「最后,给我安全感的是房子」

小Q是我在香港认识的一个做保险的朋友。

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在港岛东边的一个住宅小区安了家。房子是两年前买的,花了大概五百多万,是一个小小的两室一厅。

(要说明一下的是,在香港买房和内陆差不多,也是给首付,然后每月给按揭)

当时,有两件事情促成了小Q买房:她终于拿了永居,成了一个法定意义上的香港人,可就在这个时候,男友突然和她分手了,让她觉得安全感顿失。

留香港,还是回大陆?这个选项非常明显,她不愿意丢下自己积累了六年的社会资源。

小Q老家在内陆的一个五线城市,父母都是没什么钱的工薪阶层,买房只能全靠她自己。她痛下决心,戒掉吃喝玩乐的无谓花销,逼迫自己集中精力对付房价。

她还记得,第一次看房的时候,由于极度缺乏安全感,硬是拉着一个关系要好的同事陪着。

两年后的今天,买房子的狠劲也逼迫她成为香港保险界的大姐大,让她在客户面前也更有底气了。

她说,买房可以给人安全感,但说到底,安全感还是自己给的。

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小Y看准了行情,小Q想寻找安全感……但是,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最后都活成了更好的自己。

她们更懂得花钱,每一笔花销,都会花在对的事情上;

她们更学会了处世,只有面对事物,才能在事业上精进;

她们找到了安全感完全,不需要等到一个伴侣,就可以拥有这份物质带来的安全感;

她们在城市中找到了一个位置,因为有一份巨大的资产做依托;

最重要的是,她们变得独立,她们无需依附于男性,而是作为一个独立女性存在。正如波伏娃所说的那样:「女人只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叫真正的独立」

那些独自买房的女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其实,我们这个社会,总是在高呼着男女平等,但总是在一些显而易见的角落,存在着「男强女弱」的畸形。

买房,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买房真的没有什么男女之分。现在的女生本就和男生一样,足够优秀支付房价。

我不反对一些女生遵照着传统观念,嫁给有车有房的男生,安稳度日。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买房终是你不可跨越的一步。

毕竟,买了房,人生大事就完成了一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