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的书籍推荐

 lj0279 2020-06-02

沙孟海和他的《印学史 》

内容简介:

印章,其起源要上溯至殷周际,到北宋米蒂开始,文人自篆自刻,印章成为一门艺术。本书结合印章图例三百三十八颗,介绍印章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几千年历史中著名的印学派别、印学名家、及印学名作。对印章、篆刻、艺术史爱好者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

沙孟海,原名文若,1900年6月11日生于浙江鄞县一个中医家庭,幼承庭训,早习篆法,毕业于浙江第四师范。后刻苦自学,并拜冯君木、陈屺怀为师。至上海又转益多师。1929年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1949年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委。1963年任浙江美院书法篆刻科专业教授。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92年10月10日,当代书坛泰斗、著名学者沙孟海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沙孟海知识渊博,学贯古今,对书学、文字学、篆刻学、文献学、金石考古学均有高深造诣,并有专著。其擘窠榜书海内无匹,气势宏大、点划精到,富现代感,成为当代书风典范。其书法无论篆隶楷草,代表北碑雄强一路,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沙孟海书论丛稿》、《沙孟海书法集》、《印学》等多种著述问世。

《中国篆刻史》

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的玺印,历史悠久;后来由实用的社会功能,发展为欣赏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

中国篆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一部中国篆刻史,其实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印章史、主要包括印章的用途、名称、文字、材料、形式以及制度的演变;二是篆刻艺术史,主要指印章的艺术化过程,包括制印过程中篆法、章法、刀法的发展变化,也包括印章艺术内容的不断扩展华升华;三是印学史,主要包括历代对印章、印制、篆刻艺术进行理论探索和历程和理论研究的成就。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更多的是交叉、重叠,相互影响,从而推动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

赵昌智,1946年生,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扬州市政协副主席、扬州市书协名誉主席。作品在全国多家刊物发表。

祝竹:原名廷顺,字竹斋,1942年生,江苏扬州人。篆刻家、画家。早年在江苏省新闻专科学校读书时,曾随南京艺术学院丁吉甫、罗叔子先生学习篆刻。曾参与点校《嘉定钱大昕全集》等古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理事、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理事。

   数十年来篆刻传统中孜孜以求,形成清刚静穆的艺术风貌。其作品参加第一、四、五、六届全国篆刻艺术展(五届六届为特邀),当代篆刻艺术大展(特邀)。出版有《中国篆刻史》、《祝竹印谱》、《汉印技法解析》等,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对篆刻艺术的研究心得,受到史学界、篆刻界专家的高度赞赏。《书法文献》丛刊曾专题介绍其篆刻成就。相关评论收入荣宝斋出版社《篆刻批评·当代卷二》。亦擅绘事,专攻写意花卉。曾在扬州博物馆和北京画店举办个人画展,2007年在扬州举办“金石缘——祝竹、顾工、朱天曙师生作品展”

沈野与《印谈》

内容简介:

《印谈》一卷,明沈野著。沈野,字从先,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有印癖,治印谨严不敬,自称:每作一印,不即动手,以章法、字法往复至眉睫间隐隐见之,宛然是一古印,然后乘兴下刀,庶几少有得意处。惜所作今不复见。亦工诗,著有《卧雪集》、《闭门集》、《榕城集》等。沈野论印自有其高人一头处。是书有意识地强调文学修养对篆刻艺术的(打底)作用。尝称: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这对彼时就印论印,埋头耕石占主导倾向的印苑,是新鲜而深刻的见解,对开拓篆刻艺术的文学属性,力图多角度地丰富篆刻艺术表现力,有着积极的提示作用。今据通行本整理。

《印谈》部分内容:

 古人有兄弟合一印者“刘昌”、“刘日”是也。

印有两阴两阳文有三阴一阳文有四边总空文有中分“十”字文此非孟浪各有来历。

  难莫难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学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轮扁斫轮、<疒句>偻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

  梅花道人作山水先以秃笔蘸墨水淋漓乱洒然后随其粗细浓淡处用笔皴之及成多天然之致人效之鲜能及者。余刻印章每得鱼冻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为喜因用力随其险易深浅作之锈涩糜烂大有古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