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彭懿曾经诗意地概括过童年阅读的意义: “因为有了童年阅读,当我们回道童年的时候,在我们朦胧的记忆中,就有一片明明暗暗的萤火虫,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采访了许多热爱阅读的孩子,他们因阅读而改变,因阅读而优秀,因阅读而受益终身。 愿这些故事能和春风同相寄,为这场和阅读的约会增添温度,为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带来思考。 “以前写语文试卷,感觉老是找不到阅读理解的主题在哪。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慢慢能找得越来越准了,就好像有人在帮助自己一样,其实都是自己坚持阅读的结果。这就是俗话说的下笔如有神吧。”六年级的芯蕊谈起大量阅读带来的收获,她说,读书为她培养起一种语感。 正如一位高考语文148分的北京学霸所说:“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语感,来自于幼儿时期的阅读启蒙。 从幼时的童话故事开始,芯蕊妈妈就特别注重女儿阅读兴趣的培养,这种培养不是单纯的讲故事和听故事,而是有互动、有回应。每次朗读完一本书,妈妈就会耐心倾听芯蕊对故事的看法,鼓励孩子畅所欲言,渐渐培养起孩子对阅读良好的体验感。 语感,来自于每一点碎片时间的阅读积累。 对自律且能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来说,“没有时间读书”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六年级的芯蕊课业再紧张,也能保持每周一本书的阅读进度。 在校时,课间十分钟可以见缝插针用来读书,每晚写完作业后,也能抽出一个小时阅读。疫情期间在家上课,读书的时间更多了,一个星期甚至能读完不只一本书,无论是起床后还是入睡前,随时桌前都有书,随时拿来就可读。 语感,也来自于不断摸索的阅读技巧和静待花开的阅读坚持。 读书时总会遇到有难度的地方,遇到困难之处,芯蕊从不轻易放弃,而是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当你感觉读不下去的时候,就不要默读了,可以大声地读出来,让这个声音进入到自己的头脑里面,就会慢慢集中注意力读得进去了。”读书时主动标注,将好词好句积累在阅读记录卡上,遇到特别好的书反复阅读……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让芯蕊的阅读与学习互相促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说,小学阶段的重点不在成绩,而在阅读,这是因为阅读在很多时候都是隐性技能,一本两本、一年两年,可能不会发生显著效果。但是读书越多,知识和知识之间就越能形成连接,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产生正向反馈。阅读从来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勤勉耕耘,静待花开,终有一天芯蕊怒放,嫩芽破土。 一个超级爱书的男孩,生活里处处是书——表达的是书,总是跟小伙伴分享书;陪伴着的是书,总是携带书在身边;奖励是书,总是要求以书或者读书为奖励;礼物还是书,总是收获书中的惊喜,收获书籍为礼物。 生活里处处可以看书——旅游的空档在读书,休息的时候在读书,朋友家玩也钻入书房读书,甚至临走也不忘借走一大摞书。 一个在书籍中成长的男孩,有书籍的陪伴,越来越专注投入,沉浸其乐趣之中;有书籍的浩瀚,越来越能从生活中聊细节和知识;有书籍的滋养,眼中的事物越来越丰富。 这是一个热爱读书、积累丰富的八岁小男孩。他爱好广泛,喜欢运动、下棋、弹钢琴,但最喜欢的是读书和听故事。 在学前阶段,他就以听书的方式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并自己读完了大量拼音书籍。2019年8月,即将进入一年级的他加入了约读书房大家庭。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令老师感到十分惊异的是,在其他同龄小朋友尚未学完拼音时,他已经可以脱离拼音进行简单的纯文字阅读了,针对课堂上老师拓展的知识,他也总能侃侃而谈,小小年纪就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时候甚至会蹦出一些意蕴深刻的词汇,对文字的敏感度极高。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阅读的热爱。 他特别喜欢上约读书房的课,有时候为了上课他会放弃户外活动,甚至有一次生病了,妈妈让他请假,他执意带病坚持上课。刚开始来书房读书的时候,他30分钟只能读二十几页,现在他30分钟可以读七八十页。遇到中意的书,他喜欢一口气把它读完。 妈妈说:“他每天拿起书就不想放下,读了还想读。” 读书使他感到快乐。每次课结束后,他会花两天时间就看完这本书,然后期待下一次课。 他曾骄傲地对老师说:“别看我年纪小,我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读过的书摞在一起比我还高呢!” 他期望着能够跟约读书房的老师一起阅读更多优秀的书籍,增长知识。他也希望更多的同学像他一样爱上阅读,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书籍就是疗伤圣药,17年阑尾炎手术,术后的疼痛难耐,大量的空闲时光,都交给了书籍。有了书籍,尽情享受小书虫的快乐时光:各类书籍,都爱不释手;爸爸妈妈办事忙,自己拿着书安静地读许久;夜晚被窝里经常透出隐隐光线和细微翻书声,大量的书籍走进书架,又走出书架。 有了书籍,尽情地展现优秀的自己:细致地介绍书中学到的百科,分享生活某个场景触发的和书籍的联系。 有了书籍,有了一个目标: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只要有书可读,童年就不会与黯淡为伍。 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