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节的忠告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0-06-02

“听话才是好孩子”,是中国家长的一句口头禅但是近代心理学家奢蒂博士却发现,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他说:每个人在婴幼儿阶段,都会因为大小便给成年人带来烦恼。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最好不要对他有任何指责。因为这种儿童虽然不讲卫生,但他们长大以后,性格却温柔宽厚,遇有不如意,也不会气。

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如果成年人对婴儿的卫生训练微松一,开始得晚一,就会收到良好的成效。

这与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想法正好相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就成为一句魔咒,让中国家长为此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望子成龙四个字。

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早教机构应运而生,并且挣得盆满钵满。但是效果如何呢?只能在一考定终生的搏杀中去见分晓。

这就是当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幼年时因为不讲卫生,经常受到呵斥;少年时因为考试成绩,被逼得快要发疯。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想让他们在成年后具有温柔的个性?还希望他们能够与世界和谐相处

如果说家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已经陷入误区,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走出困境?答案好像也不容乐观。

这些年来,由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青少年只能遵守纪律、服从指挥、接受灌输,才能在考中取胜。

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罗素就发现:在实行军事独裁的国家,包括俄国在内,……教育是大大的退步了这种退步包括四点:一是严格的纪律二是绝对而不问事由的服从三是对老师的唯命是听四是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强调,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出双重性格的人。所谓双重性格,是指对上要服从要怯懦,对下则可以任意发蛮不讲理。所以他认为“童年的纪律训练和成年的战争爱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

无独有偶的是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强迫教育的危害。她说:一个学校里的儿童,如果不断的受教师干涉,禁止,呵斥,以至于诟骂,结果会变成一种性格上很复杂的可怜虫。所谓“可怜”,是因为这种人有一种“内疑外惧”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他在年轻时表现为“羞缩”,成年后又表现为颓丧、萎靡不振和逆来顺受,“而一遇危机,连最低限度的一些骨气,……都拿不出来。”

她告诫人们:强迫被动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第一步是养成一种永久的自卑与自馁的心理,第二步是教他们一种五体投地的精神。这其实DC政治玩弄的新花样。

所以,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我对大家的忠告是:不仅要重新认识“听话的孩子”,进一步改革我们的教育。

(原稿发送失败,但愿删改后能够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