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梅

 凡人的书库 2020-06-02

【兰溪风物】杨梅是天下最好吃的水果

丁军华 三白草堂 今天

心里觉得春节刚过,可是一转眼,却已不知不觉地到了夏至了,所谓夏至杨梅满山红,这几天,城里的大街小巷,已经时时可见荷箩叫卖杨梅的农妇了。 农妇们将黑红的杨梅盛放在竹箩里,上面覆盖着几支山中采下的狼衣蕨,青翠的狼衣蕨映衬着深紫如炭的杨梅,格外诱人。 

对于杨梅,著名作家鲁彦曾在《故乡的杨梅》一文中这样描述它是圆的,和大的龙眼一样大小,远看并不稀奇,拿到手里,原来它是遍身生着刺的哩。这并非是它的壳,这就是它的肉。不知道的人,定以为这满身生着刺的果子是不能进口的了,否则也须用什么刀子削去那刺的尖端的吧?然而这是过虑。它原来是希望人家爱它吃它的。只要等它渐渐长熟,它的刺也渐渐软了,平了。那时放到嘴里,软滑之外还带着什么感觉呢?没有人能想得到,它还保存着它的特点,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尖上触了过去,细腻柔软而且亲切─—这好比最甜蜜的吻,使人迷醉呵。这是一段很细致入微的描写。 

我一直以为,杨梅是天下最好吃的水果。这个结论是我从七岁时就已经下了的,到现在三十多年了,还一直坚持。 

七岁时,我家当时住在浙江西部的衢县(现在叫衢州),那时小孩不上幼儿园,又没到上学的年龄,所以就和一群玩伴一天到晚在街上瞎玩,象个野孩子似的。 

记得那年初夏,一天下午,和玩伴坐在火车站前空地(那时的衢州老火车站前空地不大,叫广场可能抬举它了,不过现在已经扩建为真正的车站广场了)边的栏杆上斗嘴,争吵些什么现在不太记得了。这时看见一部三轮车从站前街转过来,往城中护城河方向骑去。上了护城河上的桥,因为桥有点坡度,三轮车渐渐慢了下来。 

小孩们停止了斗嘴,一哄而上去推车,不过我们当时推车,可不是象三毛在旧社会推车是为了挣几个小钱,而纯粹只是图好玩。推车时发现,车上装着很多大蒲包,上面的口用绳子束住。我在后面使劲推车,推车时突然发现有只蒲包裂了个口,露出里面一些黑红的圆球状的东西(我到现在还没能明白杨梅那时怎么用蒲包装)。随手掏出一个,拿在手上看了一下,好象以前没看到过,但小孩的直觉告诉自己,这应该是可以吃的东西,塞进嘴里,一股甘甜的味道在一瞬间在嘴里漾了开来,味道奇妙之极,我现在还能回忆起当时那种感觉,是震憾的感觉,七岁的小脑袋里怎么也无法想像天下竟然还有这种至美味道的东西。等想再伸手掏第二个时,发现蒲包裂口处已经布满了小手,那是伙伴们的爪子。骑车人的呵斥声这时也在耳边回响了,心想再不跑可能头上要讨痛了,只好舍下美味,与伙伴们掉头飞奔,作鸟兽散。那时还叫不上这东西的名字,但那甜中微酸的味道却着实在口里回味了好几天。 

第二次看到此物是几天后,母亲牵着手在街上走,在一个南货店(衢州人叫杂货店为南货店)的水果摊子上,看到有卖这个的,是放在一只旧浅底方木盘子里卖的,黑黑红红地堆成一堆,用一只饭勺子勺着卖。看到这个东西后,几天前的记忆被拨醒,两只脚再也走不动路了,人是随便母亲怎么拖也不移动半步,手指着木盆,嘴不说话,眼睛直椤楞地看着母亲的脸。我小时基本上属于听话的孩子,母亲现在还常说我小时候不赖东西。但那次却是例外,弄得母亲毫无办法,只好掏出钱买,现在还能记得那时是一毛钱三饭勺,付钱后,南货店的一个老年伙计将一张裁成16K大小的旧报纸,筒成一个圆椎体,朝里吹口气,吹鼓了纸筒,然后将此物盛装在里面。母亲那天教我这东西叫杨梅。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 

买了杨梅后,母亲有事,让我自己回家,于是一路走一路慢慢吃,那年头小时没什么零食吃的,有点好吃的东西总是舍不得一下吃完,而是慢慢品尝,以此让快乐延续更长一段时间。但走到离家还有几百米的地方,发现有麻烦了,杨梅多汁,汁水慢慢洇湿了报纸,圆椎体下面破了,杨梅开始往下掉,开始还能用手接住,到后来报纸整张都湿了,杨梅从几个方向一齐滑出来,舍不得杨梅掉了,只好张嘴猛吃,一口气连吃几只,人差点噎个半死。但所幸没有浪费了一颗。这是平生吃杨梅最狼狈的一次,记得回家时,满脸满身皆是红色的杨梅汁,脸如关公赤,衣如梅花染。母亲看到后又好笑又气恼,因为脸脏容易洗,但杨梅汁粘在衣服上是却是很难洗掉的。非要等到夏至过后才会自然褪去颜色。 

  

十八岁时,我家举家迁至兰溪,兰溪是浙江杨梅主产区之一,北乡的里山杨梅闻名遐迩。后来从警,又分配至一个盛产杨梅的乡镇派出所,吃杨梅的机会就多了,杨梅在这里也不是希罕之物。但即使经常可以品尝,我对杨梅的喜爱之情却从来没有减退过。 

 到了兰溪,我才知道,其实吃杨梅最好的方式是在山上自采自吃。 

 我曾数次与农家朋友去杨梅山采摘杨梅,杨梅树大都长在低矮的小山上,杨梅树叶如柳叶,树干如榕,从远处看,如佛祖头上的一个个发髻。杨梅红熟之时,星星点点的杨梅果实缀满树枝,杨梅树并不高大,因此伸手即可及。在杨梅山上,一边听山泉流淌,一边看满山红遍的杨梅佳果,随摘随吃,那是一种何等的野趣。吃杨梅最能吃出名堂的是画家张大千,张大千先生极爱杨梅,每年夏至前后,总爱置一盘杨梅于案前,每啖一颗杨梅,即吐核于挂在墙上的宣纸上,梅核落白纸上,红印点点,张大千用墨笔稍加勾勒,即成一美妙的梅花图。

杨梅除可入画,还可入诗,成年后曾读过许多关于杨梅的诗,有宋代大诗人陆游的: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有平可正的《杨梅诗》:五月楊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有宋代方岳的:荺笼帶雨摘初残,栗栗生寒鶴殷丹;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有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玉肌半醉生红粟,墨晕微深染紫囊。火齐堆盘球径寸,醴泉浸齿蔗为浆” 。但最欣赏的还是苏东坡的闽广玉女含冰雪,吴郡星郎驾火云这一句,此诗前半句将岭南荔枝比作玉女含冰,后半句将江浙杨梅比做星郎驾着火云,非常优美贴切,苏东坡也曾盛赞杨梅: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可见杨梅味道之美,冠于各种水果,自古就有定论。

现代人称榴莲为水果之王,山竹为水果之后,山竹我尝过,味道还行。榴莲几年前曾买过一个,放在家里臭了好几天,打开吃时差点吐出来,不知怎么这种霸道的味道的水果也能称王,比之杨梅的甘甜而不腻口、微酸而不伤齿、鲜入肺腑的极品味道相差简直不可与里计。

 

我称杨梅有五德,一德是甘甜而不腻口,如夫妻情爱,既浪漫但又可长相随;二德是微酸而不伤齿,如良友之诤,言虽逆而于己却无损;三德是多食不伤身,如父母养育恩,再多也是利于子女;四德是无花而结果(民俗说杨梅大年三十夜开花,但少有人见到杨梅花),如谦谦君子品行,不事张扬却终有成果;五德是枝叶凌冬不凋零,如忠臣之气节,不畏强梁。因有五德,所以杨梅可堪称水果中的第一。 

但榴莲已然称王,自然有其的道理,那么杨梅也就不便再称王了。不过我觉得将杨梅称为水果中的王子,这还是不过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