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文化》: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化需要被思考

 老王abcd 2020-06-02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体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无处不在。

——洛韦尔

“何谓文化”这个问题,由于文化已经是人类社会不可缺的特征之一,故而置身于社会中的我们着实难以阐明,而大概是因为秋雨先生对于文化深刻的钻透力与其所经历时代的波澜、遍涉千万路人间书的深刻思考,让那些时人所不曾有的经历发酵成独一无二的认识与思想,将其整理成书,写下一本华章。

《何谓文化》: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化需要被思考

如果只是为了定义文化,完全不必大费周章写这样一本书,只需要动动手指百度就可以找到释义,但文化绝不只是被定义的那样,事实上多少文字也无法将它定义,只能说是对文化的思考。认识文化、深入人心,唤醒人们对文化的尊重,才是秋雨先生的初衷,这倒是与梁漱溟先生的《我们如何拯救过去》不谋而合。

正如先生所言,渴求是因为缺失,现在的时代充斥着霓虹灯的流光,呼喝四处的大笑与快时代的喧嚣,难得有人会用一段时光换一点沉下心来的对文化的思考。缺乏沉淀与思考的文化就这样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里一点点变得透明浮躁,却少了几分过去的朴厚大气。

秋雨先生以笔为鼎,不紧不慢地把那些好的、坏的、快的、慢的都一点点提粹,化作文化的雨无声息的打在世人干涸的心里,也打在麻木的人的伞面,滴滴溅撒。写下此文,权当跟随秋雨先生的脚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文化的一切意义。


生命的回答

要去寻文化之魂,必然不可能只用头脑去思考,用铅字下一个没有温度的定义,正如书中所言,“生命不是概念,但最深的概念唯有生命才能解析。”在秋雨先生给出的生命的回答中,以叙事的简单笔调,写下关于几位文学巨匠的深刻见解,用讲故事的样子,道出蕴藏在生命中的文化的更深层的秘密。

这里的每一个灵魂,都足以让人心神俱颤。

要顺着脚步,才会有道路,他们用生命演绎文化的奥妙。

谢晋的儿子天生智力缺陷,整日在门孔张望,却正如东山谢氏在无法逾越的门楣下,寻找一处可以看到世界又足以透进亮光的门孔坚守,守护着文化的一点光从未有过动摇,直到那扇门被新时代打开。

在灾难大时代,黄佐临前辈远赴国难,在烽火连天的时代中创造了艺术的奇迹,用心血作出中国文化不屈的文化尊严。

巴金老先生的生命之舟横跨整整一个世纪,在无数大风大浪中摇摇晃晃也从未举过白旗,前半生对抗封建争取人道,后半生斥责“棍子”,只讲真话,以生命为墨描绘20世纪中国文化最正派的精神脉络。

无数个不眠深夜下的周总理,于最黑暗的黎明掌着文化孤灯,用文化重建去挽救陷落在民粹主义荼毒中的中国文化。

一次次维护秋雨先生却始终不求回报甚至一生未曾谋面的章培恒先生,深知文化传承不易,像远行的骆驼在飘摇中也要把最后一口热气吐给另一头骆驼,成就一幕文化的悲壮。

《何谓文化》: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化需要被思考

而秋雨先生对“云门”的一番写意更是令人彻悟,“他们不背诵古文,不披挂唐装,不抖擞长髯,不玩弄概念,不扮演菁英,不高谈政见,不巴结官场,更不炫耀他们非常精通的英语,只是用慈善的眼神、平稳的语调、谦恭的动作告诉你:这就是文化。”

要做一个真正拥有文化的人是不容易的,它不单是有极高的造诣、渊博的学识或是发现了什么定理,心怀对光明的向往,才是文化最本真的样子。正所谓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间普及爱和善良,浮生如梦,皆是在忙忙碌碌的疲于奔命中虚付生命,而深刻的文化正如一道惊雷,唤醒想要被唤醒的人。

天地间能懂得文化的人其实不算少,当文化已经深深融入血脉,已经不需要再去刻意理解,大师的生命里,举手投足一行一静皆是文化,因为文化早已贯彻他们的心灵,或许是一生不改其志的谢家门孔,又或是永不倒下的笔杆,又或是其他的什么?我想秋雨先生的回答已经足够了。因为文化,其实也可以叫做德行。


大地的回答

世人皆知,文化留下的痕迹不应被岁月侵蚀,文化所出席的一切只有遗迹可以见证,只是他们无法开口,只是在那里站着,一站便是千万年,若没有那些铿锵的碑文,又有谁能读懂无数风雨磨砺下他们见证过的历史?

于是秋雨先生将应邀写下的碑文集录于此,用如此多记录文化千万婀娜风情的碑字,让那些孤寂的塔、肃穆的庙、嶙峋的岸不再沉默,而是绽放文化曾镌刻在自己身上的夺目流光。

我在读后,先是惊叹于秋雨先生的碑帖书法之美,矫若惊龙而飘散秀美,这样的临碑本身也是一种无法忽略的绝美的文化。书法在由甲骨文以来不单单是作为交流的工具,更是成为一门拥有自己风骨的艺术,朝朝代代各有所长各有风采,我对书法研究不多,只觉秋雨先生的字颇有魏晋狂士的洒脱自在。

《何谓文化》: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化需要被思考

其二便是对这些百千年文化的魂印的震撼。

无数人来了又走,无数事循环往复,无数风吹了又吹,无数雨冲刷了又冲刷,洗净铅华抹去一切浮躁的、虚伪的外衣,只留下文化真正想留下的模样。这样的文化并不畏惧时代的变迁,无畏于流光,但他们需要被思考,需要被铭记,砺久磨新,才不会变得暗淡。对秋雨先生而言,提笔的那一瞬更像是一种“双手合拢”的朝拜,一手文句,一手笔墨,朝拜的对象正是这巍峨的山川湖海。

炎帝之碑,是中华文化之祖,炎黄就此传承,文化所以源起,所以聚合;

法门寺碑,是佛教文化之心,苍生不再凋敝,文化所以引渡,所以圣化;

采石矶碑,是李白辞世之地,天下不可无诗,文化所以盛极,所以可爱;

钟山之碑,是山河文化之美,百代芜岭葱茏,文化所以具形,所以壮阔;

大圣塔碑,是西域文化之兴,盛幸尽在一塔,文化所以诚意,所以砺久;

金钟楼碑,是佛道文化之交,天宇堂皇钟鸣,文化所以繁华,所以诗境;

秦长城碑,是东方文化之奇,雄伟蜿蜒千里,文化所以自信,所以傲然;

云冈石窟,是天下文化之集,汲取四方精气,文化所以融汇,所以辉煌;

都江堰碑,是建筑文化之妙,虽破立后重生,文化所以传承,所以再生;

昆仑城碑,是中西文化之路,丝绸之路要冲,文化所以贯通,所以交互;

净月潭碑,是自然文化之清,文化所以清谧,所以不染。

谢晋墓碑,是人间文化之逝,文化所以出世,所以成人。

这十二座碑文是属于无数大地回答中的沧海一粟,仁慈的地母不会记住每一个逝者的姓名,但屹立在大地上的一座座城市,一道道刻痕,会记住从古至今每一秒在流逝的文化。同样的,我想我们也应该在流光的催促下记录些什么,我不想让任何东西白白溜走,比如时间,比如蕴含其中的文化。

就这样,大地静静地给出了它的回答,文化,就是那些时光无法摧毁也带不走的无数痕迹。


古典的回答

若想吃透文化,必先溯其本源,要寻找那传今的文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追溯到从前,看那些前人在文字中寄托的文化。秋雨先生在这里将几篇颇具古典文化代表性的古文通过自己的手笔译成当代散文,这种翻译不是生涩地解释意思生拉硬扯,而是构建古今之桥梁,更像凿通隧道,一条贯穿古今文斯诗情哲理的隧道。一共四篇今译,分别可以看到佛陀、庄子、屈原、苏轼是如何看待文化与精神天地的,他们不是在诠释文化,而是创造文化,而创造者的看法,总是解读中最重要的一环。

《心经》代表的是文化中的看淡放空,追求精神世界的圆满,讲求四大皆空以得到大智慧,得到真正的解脱。因为看到的一切无常都是空虚,自然也不会有痛苦与灾厄,这是佛教文化中所有人所追求的境界。

《何谓文化》: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化需要被思考

而《离骚》之汨罗江边,见证文化的不屈鲜艳,身处于混沌不堪的世界,却谨守文化的道统不辱姓氏绝不同流合污。我看过很多离骚的译本,却始终感觉在读的时候却少了一点原文的魂气,不是说翻译的水平问题,只是屈原寄托在文字里的文化正气实在难以翻译。虽然越来越多人不认可屈原,认为他有精神洁癖或者高傲自洁,但屈原身上代表的确实是最正派的文化脉络,一心想正无畏谗言,纵然风烈雨蚀邪乱纵横,也总能从他的一抹文字里听见文化之魂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他代表的是文化脉络的不屈与坚守,心魂所至处皆是光明。

《何谓文化》: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化需要被思考

我个人在诸子百家中偏爱庄周,没有之一,特别是他手下的《逍遥游》,这应该是早期文化史上最浪漫大气的作品了。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很难用一两句概括,他背后的文化内涵好像空空如也,但让人感觉那就是天空,就是道之所在。他并非一味宣扬绝对自由,虽然庄子留给我们的背影潇洒自在无牵无挂,但这却只是庄子对“用”的绝对理解与体现。我向往庄子背后那片任性徜徉的艺术世界,它仿佛宣告世人文化不仅仅是一脸严肃的庄重,它也拥有一副犹豫浪漫的模样。读庄子的手笔,似乘鲲鹏怒而飞,战火纷飞的时代也弥漫不住文化灵魂的高歌,它代表的是文化的大气磅礴与“用”到极致的自由浪漫。

至于《赤壁赋》,我总觉得它与《逍遥游》有一丝共鸣,苏东坡对天地之境的豁达似乎与庄周有一丝相通。一片夜,繁星挂临盛世,与子同游,鱼跃清风,凡夫俗子之身却超然大家之心。当年战火处,今夜月明时,如此绝美的画卷,将文化神秘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时的文化更像是一个绝色的女子半掩轻纱,美丽到不可方物却又神秘不可触碰。最妙的地方莫过于结尾,在《前赤壁赋》中,勾勒如此美的夜景,众人皆睡去,静静等一抹光在一瞬间撕裂黑暗破晓,实在妙极。而《后赤壁赋》的结尾更令人回味无穷,梦醒后开门望去,原来什么都没有,原来一切就在这里,好像文化,好像看不到他的身影,但他无处不在。


如果你仔细地看到了这里,那么我相信你心里对文化该有一个朦胧的轮廓了,事实上它本身也就是朦胧的。它是多元百变的,可以是缓慢流光里穿着一袭青衫的严肃的先生,可以是遨游天地自由自在的一条大鲲,如果不只谈中国文化,它还可以是街头肆意的嘻哈涂鸦。

但无论怎样,文化都是值得尊敬,需要被思考的。它自风雨里诞生,被无数的学者理论反复定义,被生命的伟大反复剖析,走过大地留下痕迹,传世古典为后人诵读。然而浮沉在浮躁急切的时代里也难免听见它的叹息,我们需要思考文化,不仅仅为了文化,更是为了我们自己,这不是闲人的消遣,而是提高自身境界的天路。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化需要被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