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伴孩子成长需要时间、财物和场地

 育邻人 2020-06-02

陪伴孩子成长需要时间、财物和场地

育邻梦

陪伴孩子成长需要时间、财物和场地。

儿歌唱:“如果你们爱我 就多多陪陪我,如果你们爱我 就多多的亲亲我,如果你们爱我 就多多的夸夸我,如果你们爱我 就多多抱抱我......”爱是人类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一切社交活动的前提,爱是助力一个人成长、成才、成人最无坚不摧的力量。但是,爱是需要付出、有成本的,最直接的成长就是时间、财物和场地。在遍地“黄金”的现代化社会生活中,给予孩子成长陪伴的财物有了,每个孩子家中都有了众多的玩具、漂亮的服装、可口的美食......可是成长陪伴中的时间和场地成了奢侈品。


时间是生活永远的痛

世界上最为公平、公正的事物就是自然给予每个生命体每天的成长时间都是相同的,人类测定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天【约23小时56分4秒,取整为24小时】,生活在地球之上的所有生命体生活一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居住在地球不同地区的人们只有经历24小时时间早晚的差别、没有数量上的多少。

“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这是现今人类社会组织生存中的基本法则,从家庭、企业到国家都在用人力资源+时间的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人是短期内的定量,时间是相对的变量。因此,社会组织都加大了对时间的管控力度,比如要求组织内的员工每周标准全职工作40小时,某些行业推行“996工作模式”每周工作54小时。以此计算,每个人一周锁可自由支配的84小时【白天加黑夜全部时间为168小时】日间的生活时间中减去工作时间与去工作路上的时间就几乎没有剩余了。如此,陪伴孩子的学习成长,时间就成为了真正的奢侈品。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可是忙于生计的青年父母们又有多少时间能够静下心来陪伴孩子成长呢?许多父母成年在外乡工作,逢年过节才能回家;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孩子上学的时间父母在工作,孩子放学了父母还未到家,能够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真实的少的可怜。我们注意到2020年全国两会后【2020年5月29日】总理答记者问提到一个关键数据,在全国劳动人民中仍有相当多【6亿】月均纯收入仅在千元左右。与之相对应,课外辅导机构的补习费用基本不低于100元每小时,幼儿园每月费用也基本都在1000元以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依然存在。即便如此,很多家庭依然只能选择花钱购买老师陪伴孩子学习成长。因为,不工作意味着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生活、更谈不上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时间。


社会应为家庭育儿减负

现今,孩子们学习成长中存在的是玩具多、书籍多、作业多、陪伴少,每个家庭都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生”,别人家有的玩具自家孩子不嫩少、别家有的书籍自家不能少给孩子买、其他孩子上的补习班自家孩子不能缺......孩子的成长已经被工业产品所包围,不仅家长缺乏时间陪伴孩子,就连童年的小伙伴也只能是课间的同学了。孩子的生活里除了玩具就是学习,能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场地都近乎消失。与孩子们成长无自由活动场地相对比,社会中仍有大量闲置的文体活动设施,比如放学后的学校、小区内配套的文体活动设施等等。

社会发展进步的主线是人们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效,比如网课的优势在于让老师的授课受众能够更广、有助于落实教育公平,弊端是授课老师与孩子不见面、没有情感温度,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同时,社会中部分文体设施存在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比如放学期间的学校、小区内配套的文体活动设施等等。社会为家庭教育减负完全可以借助现有教学资源,对孩子们的学习成长进行系统性的统合,比如同一个小区内的孩子就可以在小区文体活动中心一起学习、让部分优质培训资源做到多个孩子共享。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陪伴教育最需要陪伴时间、陪伴方式、陪伴场地,这恰恰是经济至上成长环境中最棘手的难题。每个家庭都不是独立的存在,需要与社会深度分工协作才能实现更好的成长,社会同样需要更全方位的为孩子的学习成长协同分配资源。让陪伴有时间、有场景、近距离,让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童年在快乐中度过。

陪伴孩子成长需要时间、财物和场地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陪伴孩子成长需要时间、财物和场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