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建文昌阁记

 li501010 2020-06-02



编者按



文运昌则国运盛。
千百年来,文昌阁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于今重放异彩,诠释了益阳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坚守,对未来的向往,为益阳文脉流传、永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重建文昌阁记》纪实片以真实、生动的画面讲述了文昌阁的前生今世,建设者的操劳与付出,以及作为益阳新地标、游客与市民网红打卡地的重要意义。
今特刊于此,以飨广大观众。


解说词选


作者:彭国兴


河流,是哺育人类历史文明的摇篮,益阳文化和文明的第一行脚印,一定是踩在湿漉漉的资江河边的。

资江从雪峰山脉的丛林中走来,在丘陵与平原交汇之地的益阳,汇入洞庭湖。在山与水、江与湖紧紧相连的益阳,万古流淌的资水,孕育了益阳古城独特的三国文化、简牍文化、河运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和现代工业与商业文明。从战国时期的水南治县,到隋朝的水北建城,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演进,益阳文化和文明的每一行脚印,都书写在资水河岸。
 
2016年3月,益阳市成立资江风貌带建设指挥部,自此,益阳资江两岸的改造与重塑正式开始,资水的文化生命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时期,资水、河滩和堤岸,从长期作为城市的物质生产空间,真正转变为城市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空间。迄今,三年多来,益阳资江南北两岸,共完成近二十公里的堤岸生态化、园林化综合建设,风貌带正初步成为安全带、生态带、休闲带、文化带、产业带,正在成为益阳生态城市建设的示范区、银城历史文化的传承区。
 
  2018年6月益阳市委市政府决策,在资江北岸风貌带文昌广场兴建新的益阳文昌阁,楼体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比邻,采用一楼两亭结合的建筑式样,中心主体为八角楼,两侧为四方亭,取四面八方之意;一楼两亭三位一体的建筑构成,取古代科举三甲之意,祈福益阳文运昌盛、人才辈出。

主楼文昌阁高19.9米,两侧游亭高9.7米,一楼两亭建筑群总长116米。建筑群采用明清木结构建筑风格,整体构架全部采用木质结构。中心楼24根立柱、两亭48根立柱和两侧游廊24根立柱,全部采用进口的美国花旗松材;一楼两亭共62根大梁、2根圆柱和4根方柱全部采用进口的印尼菠萝格料,总建筑面积1132平方米。

文昌阁属于公共园林建筑,为凸显它的益阳古城重要的文化地标意义,其建筑的涂装彩绘显得尤为重要。承建单位湖南德衍园林仿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此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二十多位古建涂装彩绘的民间工匠和画师,在益阳本地美术工作室的精心设计支持下,开展涂装彩绘工程。

据史料记载,益阳历史上的文昌阁,始建于宋朝,元朝末年,曾毁于战火。明洪武十三年和清顺治年间,多次重修。查阅同治年间益阳县志,其益阳古城示意图明确显示,文昌阁位处古城西门外,比邻文庙。

我国很多城市在历史上都建有文昌阁,在民间风水文化中对文昌阁选址讲究“东方有塔,西方来水”。益阳文昌阁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益阳人眼中的风水宝地,东有三台塔和斗魁塔,双塔相照,旺文启智,资水自西而来,千古东流,催人奋进。正如益阳龙州书院山下的斗魁塔所示:朝从碧落团摶风角,暮泛灵槎出斗魁。

仪式是一种文化传承,植树更是一种情怀表达,资江风貌带指挥部的两位主要负责人彭建忠、谭喜华,亲手在文昌阁主楼旁种下了两颗金桂树,大家一边培土、浇水,一边祈福益阳文运昌盛,祝愿益阳后代人才辈出。正如《文昌阁记》所曰:他年攀桂采芹,当忆资阳鸣铎。

登楼怀古,站在古香古色、雄伟壮丽的文昌阁上,凭栏远眺、依依东望,不禁浮想联翩,益阳资江风貌带上延续和传承着多少古今益阳的文化和智慧,这个崇文深远、人才辈出的古城令人感慨万千。

在自然界的地貌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更生动、更优美的了,河流及其沿岸是益阳城最具可视性和审美价值的自然文化景观。益阳文昌阁的建成,让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资江,焕发着益阳城市沿岸景观新的活力,她会让流过益阳的资江更加美丽,她会是未来益阳人永恒的乡愁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