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太原城御洪记(5)——府西街国贸,双子座下曾洪荒

 王清茗 2020-06-03

清顺治朝的时候,太原城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案,直接影响到太原城市建设,也间接造成对太原的防洪体系毁灭性的打击。

满清入关后,尽管清政府三令五申,不许士兵骚扰百姓,但总有一些士卒有恃无恐欺压百姓。一天阳曲人阳曲人杜逢年在太原城的西米市卖粮,不幸与正在汲水的八旗兵发生争执,继而引发武斗。传说杜逢年力抗千钧,自然将好不准备的八旗兵打得人仰马翻。岂料记仇的八旗兵半夜寻仇,居然找到杜逢年所在的客栈,一拥而上试图至其死地。传说当晚杜逢年赤手空拳打死一百多八旗兵,消息让顺治皇帝龙颜震惊。

当时,满汉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满清政府强制推行的剃头之举,遭到了汉人的天然抵抗,由战争转为地方治安的八旗兵收到汉人地方武装的骚扰,士兵伤亡亦很惨重。顺治皇帝出于政治等多方面原因考虑,撤销了满汉混局的政令,颁布以建“满洲城”为主的新城防体系:即在全国二十个城市内兴建城中之城,供满族八旗兵居住,既保留兵营体制,又能保障驻城士兵的安全。

太原的满洲城在全国率先建成,早于杭州1年、广州34年、成都69年、广安131年。满洲城位于太原城东南角,即现西米市以南,解放路以西,“南北二百六十丈,东西一百六十一丈七尺,周围共八百四十三丈四尺”,由八旗军正蓝旗,南镶黄旗驻扎。

对于满清政府来说,选择低洼之地修建满洲城,或许属于无奈之举。因为除去此处,太原城内已经很难找到如此集中的土地了。在他的正北方,阳曲县衙早已捷足先登了。在太原历史上,作为三晋首邑,阳曲县管理着现今太原除小店区和晋源区之外的大部分行政区划,最繁盛时,“县治东西广一百四十五里,南部袤一百二十里,自县达京师一千二百里。县治东至孟家井榆次界三十里、王胡庄寿阳界六十里,西至火山村交城界八十五里,南至杨家堡太原界十里,北至关城子忻州界一百四十里。”

明朝开国将领、永平侯谢成在扩建太原城的时候,将饮马河、黑龙潭以及南海子,现今西城水系的近半城的面积,预留做防洪、蓄洪和缓洪的通道,以确保东城晋王府的安然无恙。但到了金元时期,朝廷改革的宋代的行政制度,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处于太原城外的阳曲县县衙就有必要搬回太原城里了。

阳曲县县衙一直居无定所。宋代修建太原城时,阳泉县县衙由原木井城(今阳曲故县村)迁到了宋太原城西郊,即春秋时窦大夫村邑,今古城一带,直到金太宗天会年间,才由古城搬迁至太原城边,即现在府西街以北、解放路以西的旱西门街一带,虽然历代修建时,偶有移动,但大致不超过这个范围。到了清朝末期,阳曲县衙终于在今府西街国贸大厦双子座下找到了他的位置,并将府西街命名为府前街。

但无论是阳曲县令的决策,还是谢成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以及满洲城的建设者,他们都忽略了阳曲县衙后面至今还保留着一条南北走向小街道的存在:坡子街。

现在的坡子街,至今还保留着六百年前的宽度和走向,沿着他一直南去,便是临汾。而他之所以成为坡子街,是因为从北大街开始,这段路明显呈现上坡走势,直到府西街为止。当然,这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以城内筑堤的形式防范饮马河之水向城东扩散,同时对汾河水灌城后,能使水势减缓,并顺堤南行。

阳曲县衙、满洲城的兴建,基本上将太原城的最后泄洪通道堵死,繁荣兴盛的古太原城并不知道自己正在面临灭顶之灾。

至清光绪初年,经过两百年的休养生息,太原城已经迎来了明朝建城后的第二次辉煌,其建筑规模和数量已经逼近明太原城建城规模(注:明朝初年修建的晋王府在清初被一场“莫名”的大火焚毁,现存崇善寺不足当初修建规模的五十分之一。关于此事,将另文作述。)。以阳曲县衙为依次有城隍庙、太原文庙、阳曲文庙、军政司,督察府、督军府,向北渐次还有城隍庙、真武庙等,特别是横贯东西的十数座牌楼,错落有致的表现出府城的威仪和教化。近年来太原市复原了一座“扶绥三晋”的牌楼,立于帽儿巷(俗称食品街)北口、督军府对面,从这座牌匾上依稀可见当年的盛况。

但是,大自然暴虐无偿的冲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特别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在占用原本属于自然的领地时,人类将加倍偿还短暂的得到。更可怕的是,人类高估了自己的创造力,“长、堤、永、固、汾、水、安、澜”金刚堰大堤在关键时刻却没有力保太原城的平安。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汾河洪水冲垮金刚堰大堤,夺阜成门进入太原城,首先在水道不畅通的情况下,率先冲毁了阳曲县衙、太原文庙、阳曲文庙、学台衙门等重地,再次往南,直接水灌满洲城。

当时的满洲城已经不是顺治朝的满洲城,已经成为兵痞、贪官藏污纳垢的场所。特别是城垣和太原城墙的年久失修,在设计初起缺失科学规划和隐患排查的基础上,更难以满足其基本避难要求,基本上一夜之间,满洲城就不复存在了。

尽管这一次的水灾等级明显小于明太原城建城以来的历史记录,但对老太原城却是毁灭性的打击。满洲城被迫废弃后,迁往太原城东南,遗址北部那条街现在人们习惯称之为旧城街,而新址则称新城街。同时,当时名人雅士汇集的府前街一片狼藉。那次洪水整整占据了太原城三个月,惊慌失措的人们将破败的大南门西面的太原城墙拆除,才空干城内洪水。但城西已经一片狼藉。

太原城瞬间又回到1368年,明朝洪武元间。

洪水退后,出于对太原半壁城池的修建需求,在阳曲县县衙废墟上,自发形成了建筑材料交易市场,被人们称作灰市街。直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主政山西的阎锡山嫌弃灰市街没有儒雅之风,随将以过去以三桥街南口为界,向西的县前街、向东的府前街以及中间不足百米的府门口街统一称之为府西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老太原城西城,才稍许恢复点元气。改革开放后,原阳曲县衙被太原制药厂中药加工车间占据,即现在山西国贸双子座的位置。

详情请看下一篇:

《老太原城御洪记(6)——天灾可避,人祸难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