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一璠:给榆次老城写导游词,自编自赏

 王清茗 2020-06-03

一位回乡探亲的老伯在榆次老城给张一璠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不管过去多久,不管身在何处,总能记得儿时在榆次老城嬉戏的场景。作为家乡来说,小时候是想离开的地方;老了是回不去的地方。

从那一刻起,张一璠就觉得,不只是一名景点讲解员,更像是这座城市的讲述者。她在想,多么幸运能够从事讲解员的工作,可以带领观众倘佯与展厅中和他们一起打开记忆的匣子,感受城市变化之美。我是多么自豪,能够在工作中向更多的观众传递知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榆次老城给了她这样的舞台。榆次老城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市中心,占地一百万平米,始建于隋代开皇二年,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集古建艺术、宗教文化、官制文化于一体,早在2003年时就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

四年来,张一璠接待过数万名游客。她心去体会文物背后的历史带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我也常观察展厅里的观众,不同年龄的她们看到同一件文物或照片流露的表情或状态是不一样的,同一位观众每件文物前停留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反馈的情感信息则更不同。我仔细的收集他们的体验,不断的完善讲解过程中常常忽视的细节。我希望自己可以生情并茂的讲给观众听,而这深情并茂一定来源于真情实感。

对于榆次老城,张一璠有着独特的见解。特别是站在高高的玄鉴楼下,她觉得“热爱比责任更重要。”讲解员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游客是能体会到的。因为热爱,所以精心准备、热情接待,因为热爱,所以彻夜学习、反复演练。为了能够更好地针对不一样的游客讲出不一样的讲解风格、讲解方向,张一璠自己撰写讲解稿,把知识点都牢牢掌握在自己心中,讲解起来才能够顺畅流利。

在张一璠眼中,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的榆次城隍庙,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有城隍庙中最古老、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作为城隍文化的载体,玄鉴楼体现的是一种威严。它通高17米,巍峨耸立,让人一进城隍庙就不禁有一种惶恐之心,不由得反省自身,玄鉴楼内的天地人三座藻井上不封盖,象征着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教化人们行些好事、做个好人,正所谓:头上三尺有神灵。

张一璠说,玄鉴楼在建筑上的精妙之处体现在它与背后的乐楼、戏台巧妙融合,三座建筑高低错落,既像波浪形,又如阶梯状,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了无限的层次美感,更为奇特的是,三者的建筑年代各不相同:最高者玄鉴楼建于1515年,中间乐楼建于1520年,最晚的戏台及影壁建于1523年,最高和最低、最早和最晚,前后时间整整相差了八年。但是整组建筑浑然一体。显示出和谐中的层次美,层次中的和谐美。

张一璠发现的这种美,被外界所认可。在1999年,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评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之一,在2011年“大美山西”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山西十大最美古建筑之一”,这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世界宝,更是人类之宝、无价之宝。

但张一璠更执着的认为,如果说玄鉴楼体现的是城隍文化的一个元素,那么榆次县衙所展示的就是全景的官制文化。榆次县衙始建于宋朝,是我国最大的县级衙署。在明代时,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受封晋王于太原,榆次作为三个辅县之首,又称为晋藩首辅。县衙建筑群21000平米,前朝后寝,五堂六进院。吏、户、礼、兵、刑、工等行政部门一应俱全,全方位诠释出中国封建时代的官府文化。走进仪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高大建筑就是大堂,是县衙建筑群中的核心建筑,也是知县处理政务、礼仪庆典和公堂审案的地方。大堂里面,开道锣、升堂鼓、水火棍等陈设一如往日,显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的威严。

这样讲解,张一璠就将历史变成情怀。生活中很多人成为她的老师,游客也给她提出意见建议,帮她打开陌生的历史镜头。这一切,都成为积累,时间长了就能有质的飞跃,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特色。

行走山西点评

照本宣科般地讲解是导游的通病。随着现代化讲解手段的丰富,智慧地电子讲解甚至有取代导游员、讲解员的危机呈现。

事实上,面对游客旅游需求的多元选择,导游的讲解相反变得重要和举足轻重。而这的根本就是基于导游在知识结构丰富和扩展之上,因人而异的讲解与与众不同的风格。张一璠的实践成为此次第八届晋中导游员、讲解员大赛的亮点,为此她也获得了此次大赛的二等奖,可喜可贺。

创新与实践是发展永恒的主题。越是现代化,越需要精准的服务和更人性化的传播。导游的与时俱进,彰显的是城市形象和景区品位。在景区日趋繁杂和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导游或者讲解员的作用将会变得尤为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