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的吓唬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咩咩羔 2020-06-03

开学过后,各家又得翻开孩子不爱学习那本难念的经。

下午接儿子放学时,有个妈妈一看见孩子就迫不及待地问孩子这一天的学习情况,孩子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妈妈一下警醒起来。

她对孩子说: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现在不好好学,将来就可能像妈妈一样,起早贪黑地上班,哪有玩儿的时间!怕吗?怕就好好听讲,认真学习!

现在不学好,进不了好的中学,未来就进不了的好的大学,以后就没有好的出路,这辈子就完了!

孩子低头沉默了。

乍一听好像逻辑没毛病,但细想就会觉得哪里不对。

儿子拉着我的衣角,低声对我说,这个妈妈真会唬人。

其实她说得这么严重,无非是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往往孩子的态度要么是被吓住,要么不以为然地抗拒,对学习本身没有一点帮助。

吓唬孩子到底是在教孩子好好学习,还是让他害怕学习呢?

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不明智的父母总是用错的方法想教出正确的孩子。曾有网友评价吓唬式学习说“这样能教好孩子算我输”。

深以为然。

怪孩子不好好学习,其实是父母自己没有在孩子学习上努力。

01

吓唬,不是教孩子自觉的捷径

当说理对孩子来说成了左耳进、右耳出的耳旁风时,父母的内心一定都是无比焦虑的。

为了让孩子“听”进去都喜欢哄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学习,“乖,快去写作业,快学习去。

一旦哄过头,又亮出“手段”反过来吓唬孩子:

不认真学习,我不要你了。

不好好写作业,我要动手了。

父母只是和孩子嘴上周旋,并没有真的对孩子怎么样,这样做反而让孩子摸清了家长的脾气,挑战大人的极限。

心理学研究中曾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把孩子分在两组各给一个箱子,对一组孩子和蔼地说“箱子里有东西不能摸”,并吓唬另一组说“谁摸箱子里的东西,就罚准。”

结果,两组各有30%左右的孩子忍不住摸了箱子里的东西。这表明吓唬与用和善言语警示的作用一样。

3个月后,再给两组孩子同样的箱子,第一组仍有30%的人摸了,而被吓唬的那组有70%的孩子摸。孩子并没有被吓唬住,反而更肆无忌惮了。

网上也曾有家长在无计可施时吓唬孩子。

有位刘爸爸因为儿子上课调皮不听话,教育了很多遍也不见效。他一怒之下,将儿子丢在半路上,想吓唬孩子惩罚他一下。结果2分钟以后,孩子跑了,他着急坏了,最后通过警察才找到孩子。

吓唬孩子成了被孩子吓唬,家长对自己的做法后悔莫及。

用吓唬的方式倒逼孩子学习,其实并不能起到正面的刺激作用,更容易留下心理阴影,一谈到学习就会本能地抗拒,对父母来说,也是难以接受和改变的事实。

把孩子置于恐惧不安中学习,你怎么能指望孩子学得好!

02

兴趣,才是治愈学习的良方

尹建莉曾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和孩子打交道,首先要做到的是多动脑筋,不能一根筋,认死理。

遇到不爱学习的孩子,每个家长都会头疼,可很多人只想让孩子爱学习而忽略怎么才能“爱上”学习。

曾经有人在网上问过,不好学也学不好的孩子真的是没有学习的天赋吗?

记得《教导有方》中有一期,主持人以自家孩子举例,说孩子很喜欢画画,不喜欢踢球,她原以为这是因为孩子是艺术型的孩子,不是运动的料,后来发现并不是,绘画老师特别喜欢他的儿子,所以儿子学得很认真,对画画的兴趣也远超过体育。

原来,兴趣才是驱动孩子学习内力的领路人。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里,奈娜老师被指派教授全校最顽皮的班级,班里的14个学生,没有一个爱学习,也没有人学得进去,但她却用神奇的方法让孩子们改变了自己对学习的认知。

一位名叫拉芬德的男孩因为家庭贫困,时常逃课到街边赌博。

奈娜发现,这个孩子的恶习是因为他竟然有超人的心算能力,速度甚至超过计算器。

她对拉芬德说,既然要赌就要到合法的、世界最高级的“赌场”股票市场去,还有机会成为一个投资银行家,但前提是现在得学习。

奈娜的话仿佛是给拉芬德点亮了黑夜里的光,让他燃起了希望,有目标也愿意为学习而认真努力。和拉德芬一样受尽冷落的学生,也一样在奈娜的指引下发现自己并不是没有学习的天分。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在汽修工厂学习的学生知道为什么开车用四档比二档快,这是物理学。

喜欢做菜的学生知道为什么煮秋葵要后放盐,这是化学。

每个人的兴趣都可以和学习结合,学习有多大兴趣,便有多大动力。

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自己被逼迫成长,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热情才能让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03

聪明的父母,从不用蛮力教孩子爱学习

每个孩子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但因为父母用心,会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把白纸涂出亮丽的色彩。

武志红曾在讲座中说过,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而是应该给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

与其用极端的方式让孩子畏惧,不如努力让孩子正确看待学习,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成全。聪明的父母会这样做:

(1) 顺势而为,在挑战中发掘潜力

作家刘墉的儿子刘轩在进中学后叛逆、厌学成令人头疼,成绩也很糟糕,在老师都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竟然鼓励儿子考0分,不过条件是必须在遵守考试规则的前提下,答完所有试题,不能留白。

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刘轩却考了好几次都没有得到0分。原因在于只有不断掌握每个题的正确答案才能有把握把题都做错。

这样一来,刘轩积累了更多的错题,终于考到了0分,但他发现自己为了拿0分却拥有了满分的能力,重新认识了自己,在学习路上一路开挂考上了哈佛。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提出者卡罗尔·德威克曾说,如果父母想给孩子一件礼物,那么他们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教会孩子热爱挑战,对错误感兴趣,享受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

“顺从”的父母也能成就孩子!

(2)“狠心”让孩子吃生活的苦,而不是受要命的罪

朋友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家境优渥,他的儿子聪明又有教养,就是贪玩不爱学习,而且是个十足的吞金兽,喜欢向家长要物质奖励。

去年夏天,朋友因为儿子没有好好学习,假期里增加了不少账单而苦恼。

为了教育儿子,朋友带着8岁的儿子去工地搬砖,又闷又热的盛夏,孩子在尘土飞场的工地上,戴着安全帽和手套,在爸爸的眼皮下一块一块地移走砖头,爸爸还给他拍了“工作照”放在他的书桌前。

朋友说,之所以这么“狠心”,不是吓唬孩子,而是让他看到现实的生活。孩子干了三个小时,朋友拿了200块给孩子随意花,结果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孩子硬是连饮料都不舍得买。

当问他是要学习还是去工地工作时,他总是很自觉地选择完成自己的功课。

比起雷声大,雨点小的吓唬,理性而又安全地惩罚,才能让孩子记住学习才是最好做的“工作”。

(3)学会“放权”不放手

北京人大附中的高二学生邓明扬前不久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很多人羡慕他的个人天赋,也赞叹他的自律。

他的父母在学习上放权不干涉,给了他更多的空间自律。

邓明扬的爸爸说,起初他们夫妻俩也爱过问孩子学习、管孩子学习成绩,但后来发现很容易着急上火,孩子还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于是决定不再瞎搀和。

一家三口明确分工,邓明扬负责自主规划学习,父母在他需要的时候辅助。

父母虽然“放权”但却没有放手,只是换一种方式帮助孩子。他们支持邓明扬参加各种竞赛,结交各类“高人”,巧借“高人”勉励自己在学习中自律,不断提高自己。

波兰犹太裔教育家雅努什·科扎克曾说过这样的话:

在你试图描述孩子的权利与义务之前,先要明白你自己有能力做什么。你必须认识到,你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你必须先了解自己,教育好自己。

成长的家庭,不过是父母和孩子都在学习的路上,互相拉一把。父母成就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督促父母学习怎样教得更好。

认真学习的孩子和努力学习教育的父母,才会造就一个幸福向上的家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