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陶瓷雕塑艺术,力求造型上形体完整,风格上写实

 潇湘浪士 2020-06-03

发布时间:19-01-2211:13

纵观我国古代陶瓷雕塑作品,谁能不为其风格各异,手法巧妙,形式别致而赞叹不已。但若将各类作品反复比较,仔细研究,则又可发现其中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共同的传统特征。它的造型传统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形体完整。我国古代陶塑瓷雕作品尽管其规模大小悬殊,手法精简不一,题材广泛多样,但在构图造型上则有一共同性,即力求形体完整。

从秦汉到明清,是人像无论站、跪、坐、卧,必然完整无缺:是走兽无论奔、立、嬉、跳、也一定首尾齐全。久而久之,对此已成人们欣赏习惯,但与西方雕塑相对照,便立即显出特性。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如此浩多的佳品,然而头像、胸像、半身像之类局部造型的古代陶瓷雕塑作品却至今未见一件,不能不令人称异。其二,风格写实。各地各家陶瓷雕塑的风格都是自成一体,互不相同,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概括,有的精致,各有高招。

但又都循写实传统,力求传神达意,既写形之实,更写情之实,以形神兼备为上。历代高手又都十分注意形体与线条的精细处理,任何形体都结构明确比例适当,每根线条皆一丝不苟交待清楚。无论宗教题材还是风俗题材,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精神。这种忠实于反映生活和社会的严谨态度,当为世代艺人所承袭。其三,造型生动。几千年来塑像造型多种多样,然又特征鲜明,性格突出,各具神韵。

唐三彩镇墓兽,发须直立,龇牙咧嘴,面目狰狞,观者心悸。明德化观音,亭亭玉立,慈眉仁目,端庄娴静,则又令人肃然起敬。古代匠师对不同题材,揉以不同情感,塑以不同造型,使无生命的立体,生气勃勃,情意感人,从而也使作者之思想情感与观众之审美意识,通过作品而传递交流。其四,手法洗练。为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历代匠师极其注重创作手法的研究。

正如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的运用程式化手法表现生活,传统陶瓷雕塑也长于用简练的装饰性手法塑造富有个性的理想化人物。夸张变形、去繁求简、动静相衬、主次互依等一整套造型要旨,尤以简括洗练这一手法为核心,从而更突出地表现了对象内在与外在之必然,也即形神的高度统一,使作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若说其中已包含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也并不为过。

中国古代陶瓷雕塑在制作技巧上亦有独到之处。特别是把雕塑的形体和绘画的线条,巧妙地融为一体,集中地体现了东方艺术的独特风格。传统工笔白描的最大特点便是以线写形,以线现情。而古代瓷雕高手也是如此运用。线来于自然,见之客体。有长短、曲直、刚柔之别,又有粗细对比、疏密变化。经匠师们反复推敲,仔细揣摩,认真取舍,熟练运用,就成为得心应手的表现手段。

如:人若盘坐,衣纹绉褶自然繁乱,而瓷雕匠师却加强塑像大块体面的起伏转折关系,概括地只用几条曲线显示关节部位的姿态,又具有条理性的线条表现衣纹绉褶。此法用于塑造佛像,更使得佛身动静相济,具有简洁鲜明的装饰性,也增强塑像的情趣。意笔未必都达意,工笔未必不传神。古代陶瓷雕塑就是运用不同的线条,来表达不同对象的内在性格。而不同的用线方法也成为不同艺术风格的特征。

唐三彩力士像,力士魁武的身躯和刚劲的动作,并不是像西方雕塑那样直接由人体动势来表现的,匠师只是在塑像戎装上刻出几道有力的动向波浪线,就把一个力士健壮的体魄、威武的神态、刚毅的性格表露无遗。明德化观音立莲飘海像,匠师选用圆润的柔线刻画观音脸部,表现其大慈大悲普济众生的性格:又用几组轻线塑出飘带聚散、裙据微动之态。使人觉得观音正乘清风飘然而去,动势与情调极为和谐。

成都出土的《说书俑》运用意笔手法,别具特色。仅仅几条粗犷的线条就把说书者丰满的形象、快乐的性格、风趣的姿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古代陶塑瓷雕艺术传统的产生与形成,与传统绘画的发展密切相关。古人所云“塑画同源”,实在精辟。古代绘画理论中许多至理名言,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有取有舍,扬抑相衬;寓动于静,寓静于动不仅为名师高手传诵记吟,而且在传世之作中广泛体现。

塑画同源又同理,都以传神为目的。此外,各朝各代的陶瓷雕塑作品,又都深受当时画风影响。北齐著名画家曹仲达画风飘逸流畅,常以细密线条循身体结构之起伏刻划,故其笔下人物的衣服都似水湿一般紧贴身上而显示出人体健美,这种独特风格被称为“曹衣出水”。此风一起,盛极一时,诸家竞相模仿,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陶塑作品都深受影响。匠师们竭力效法曹风,制作的人物也都衣褶贴体,线条犹如波纹,自然流畅,在衣纹线条之美中展现出人体曲线之美,使人从中不难品尝到“出水”之韵味。

唐代画家、塑雕家吴道子的绘画富于变化,极其生动。他所描绘的衣榴有风吹微动、飘然若举的感觉。故有“吴带当风”的美誉。匠师又以此为本,塑制天王力士、仙、佛以及各式人物,试图用不同线条塑制服装飘带,力求能静中现动,使许多珍品莫不具有“吴带当风”之感。如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窦弘果等,“并学画迹,皆精妙”,名载《历代名画记》中。可知“塑列画苑”,自古已然。许多民间雕塑艺人也相当注意从绘画中吸取养料。

天津著名高师张明山号“泥人张彩塑”,最爱清《晚笑堂画传》上官周人物画。自谓从中得益,故爱之如命,视之若宝,常常研究;并示后人将此书作为传家之宝,世代学习。继承传统仅是起步,发展传统才为目的。但二者又密切联系,互为作用,相得益彰。继承为发展之基础,继承中含有发展,发展为继承之延续,本身亦可属继承。扬古人之长,弃古人之短,并利用现代科学、借鉴别门艺术,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陶瓷雕塑这一古代艺术展现新貌,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