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速看】神农氏与炎帝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

 悠闲龙夫 2020-06-03
距今约六千年的
神农炎帝时代
那时候的
古人是如何生活的?
生活方式和现代人区别在哪?
你想知道吗?
让我们的目光
再次聚焦“炎帝故里”——高平
透过高平文化遗存
去探索
遥远炎帝文化的原貌

今天推出
首篇文章
《从神农氏与炎帝关系谈起》
我们经常以“炎黄子孙”自居,也熟知神农氏开启农耕的传说故事,但对神农氏如何与炎帝发生关联却知之不多。历史上最早神农氏和炎帝是分开论述的,后来则合并在一起当做一个人。据称这是汉代史学家刘歆策划导致,主要目的是根据当时推崇的五德终始说,给篡汉的新朝王莽政权制造理论上的合法性。清代学者崔述就在《补上古考信录》卷下中指出:世人“以炎帝为神农”,是“误信刘歆、班固之言”,指出刘歆、班固是“合二为一”的主创者。但随着研究的进步我们认为,把神农氏与炎帝合二为一并不完全荒谬,二者之间更有可能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现在我们一般把神农氏和炎帝看作一脉相承的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炎帝则是神农时代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之一。
在上古时代,人类的力量还很弱小,对世界认识有限,野兽、灾害、疾病、战争、饥荒都可以轻易夺取个体的生命,甚至毁灭一个族群。因为人类对周围环境和自身命运几乎是不可控的,要消除这种无力感,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对世间运作规律进行合理化解释的思想体系,原始信仰由此而生,巫术就是蒙昧时代的“科学”。开始人类崇拜的对象是天地、自然万物,后来,随着人类中杰出的英雄开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些英雄也被神化,成为崇拜的对象,这就是我国上古神话传说的由来。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也被尊为“农神”。我国古代的农神崇拜就是从神农氏开始的,神农氏的“氏”并不像“王氏”“李氏”是对某个具体人的称呼,它可以解读为“时代”,就好比我们常说的“那会儿”。不仅如此,我们说“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就是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三个时代。我们不妨这样解读:“燧人氏”就是古人学会钻木取火那会儿;“伏羲氏”就是古人用火烹制渔猎采摘果实那会儿;“神农氏”就是古人开始学会自己种粮食那会儿。
综合各地神农炎帝文化研究,我们大约可以得到一个这样的情况:在伏羲时代从事采集、储藏职业的部落,在采集籽实的过程中,渐渐探索出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文明,这个人后来被人称为神农,他的部落期初在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后来随着部落势力的扩大,开始进入以河南平原、晋南平原为核心的最古老中国的区域,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主宰黄河中下游。经过几代的发展,周边又有新的文明兴起,来自关中平原的黄帝部落为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向炎帝发起挑战,炎帝落败,成为黄帝部落联盟中北方部落的首领也即“北岳”,到上党地区繁衍发展。
从史书记载中我们则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竹书纪年·周书》记载:“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为榆州”。清人吴倬信补注《汲冢周书》云:“昔烈山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地次相接者为榆次。”南宋罗泌《路史》载:“黄帝封炎帝后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从中分析的话,应该是末代炎帝榆罔在山西上党地区活动,今天山西的榆次、榆社等地名的来历就与此有关。后来,黄帝文明发展到了山西,榆罔的后裔参卢接受册封,成为地方邦国。潞即古潞国,参卢的封地古潞国就是现在的长治市潞城县,春秋时被晋所灭。上党地区雄踞太行之巅,自古为“天下之脊”,高平位于上党的核心,周边群峰雄峙,中部有丹河等六条河流冲刷出的平川,耕作条件优越。更为重要的是,高平位于羊头山的阳面,光照条件要优于北麓,成为炎帝部落活动频繁的地方,由此也成为全国炎帝文化遗存最为富集的区域。羊头山上“神农尝百草”,发鸠山“精卫填海”等故事本质上是古人口传心授的“口述史”,这些都记载了炎帝及其后裔在高平活动的情况,为高平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文献支持。
长图
领略古人生活




来源:太行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