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为什么中国几十年前就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DrX说 2020-06-03

每天吃的那么好,你的血糖还好么?

经常有熟人我问我,我单位体检或这是在社区医院测了次空腹血糖,是6.8,或者7.5,要不要紧?

对不起,你很有可能去已经得了糖尿病!

因为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在3.9~6.1毫摩尔/升,一旦两次超过这个指标,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可以被基本确诊为糖尿病。

很遗憾,你需要做好终生服药的心理准备了。如果你听之任之,当时不会有什么症状。但是,10年后各个系统就会被高血糖摧残的千疮百孔,到时候再想治疗就晚了!

糖尿病是恐怖的无声杀手,但是根据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情况,人们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但是在糖尿病领域,中国人早在几十年前就险些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这个故事。

下面,就给大家好好的介绍一下这个疾病。追溯糖尿病的历史,我国对糖尿病的描述最早。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770年,殷墟甲骨文字中,记载了16种疾病,其中即有“尿病”。公元前400年,黄帝《素问》称之为消瘅(消是肌消之谓,瘅是久病或发热的意思,瘅也同渴)。黄帝《内经》记载有口甘与多尿。过来300多年,也就是公元前20年-公元56年,欧洲大陆的Autus Cornelius才第一次描绘糖尿病症状。

公元30-90年,土耳其Cappadocia的Aretaeus描述了一个严重的糖尿患者,这名患者多饮的症状十分严重,Aretaeus把这个症状称之为Diabetes,也就是现在的糖尿病的英文翻译。这个词相信医生们都不会陌生,但是不一定知道这个词的来源,他的意思是多饮而尿频如同液体在一个虹吸弯管siphon中不停地流动,他把身体比做一根管子,一头吸水一头放水,水穿过身体不停地流过,他认为患者肌肉及肢体溶解化为尿液,患者不停地饮水、排尿,十分痛苦。如果得不到饮水即口干、身体干燥,患者恶心、烦躁不安、剧渴,不久即死亡。这应该是现代所说糖尿病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的症状。

唐代的甄立言在其《古今录验方》中给消渴病下了一个定:“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这一点与现代对糖尿病的描述别无二致,不过古人。啥意思后来的《外台秘要》的作者王焘还描述到“夫消渴者,每发即小便甜。”据说他是在对其父亲的尿闻之有水果气,尝之有甜味后做出如下描述的。同一时间,印度医术里也有类似描述,“糖尿病”这个名词似乎就是这样得出的(。看到这里,我想说大家不要羡慕贝尔在野外求生中喝尿来维持生命的勇气,中国古代的医生为了治病更是早已做出了这样的尝试。

从此以后人们虽然认识到了糖尿病,但仅此而已,几千年来人们对其病因和治疗却束手无策。1788年,Cowley开始注意到糖尿病人的胰腺会出现病变。1889年,Von Merring和Minkowski观察到狗切除胰腺后即发现糖尿病。后来Edward Laguesse基于以上的研究认为胰岛是分泌对抗糖尿病激素的场所,并将这些组织命名为朗氏小岛(islets of Langerhans)。后来Schaeffer将这种激素命名为胰岛素(insulin,拉丁文insula为岛)。

认识到了胰岛素,糖尿病的治疗才出现曙光。1922年时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教师的班廷和他的学生贝斯特,在糖类代谢专家麦克劳德的协助下,从狗的胰腺中提取了胰岛素,然后注射到另一只因摘除胰腺而得了糖尿病的狗体内,患病狗的血糖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个发现震惊世界。仅仅一年以后即,胰岛素就开始大批量生产,并没有现在反复的临床试验步骤。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胰岛素是人体本身可以分泌的,相对安全,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胰岛素的需求是如此迫切。为了纪念胰岛素的发明人、诺贝尔奖获奖者班廷,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确立以他的生日,即每年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

胰岛素虽然有效,但是去哪里搞这么多的胰岛素呢?起初所谓的大规模生产就是大规模的杀牛杀猪,从他们的胰岛里面取得那一丁点的胰岛素。这残忍程度恐怕不会比活熊取胆好到哪里去,即使这样,胰岛素的获取也十分有限。于是,人工合成胰岛素成为了唯一的办法。在这个领域,中国人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963年,中国科学院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在屠呦呦获奖之前,这个成就确实是中国人距离诺贝尔医学奖最近的一次。但是为什么没有获奖呢?袁腾飞是这么解读的:“这个结晶牛胰岛素,是咱们中国唯一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结果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咱们发来邀请函,让咱们往上报,单项奖,至多三个,我们报了二百多人,把研究所扫地的,做饭的,刷厕所的全报上去了。那你想人家能批准吗?那咱这事就吹了。”

但是经过考证,事实情况并非如此。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参与人确实很多,3个不同单位,直接参与研究的人员就超过30余人,但是根据诺贝尔奖的相关规定,必须要推选代表。如此大的成绩,是共同努力的结果,抛去谁的努力都不能成功,于是,中科院确实遇到了一个头痛的问题,但是按照诺贝尔奖的规则,必须忍痛割爱,评上奖的名流千古,没评上的只能被时间掩埋。

当时负责选拔工作的人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院士,评审委员会更是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的绝对权威,评委的名单说出来就吓死人,包括了童第周、华罗庚、钱三强、黄家驷、于光远等等。经过反复斟酌,会议初步选出在合成工作中4名成绩突出者:钮经义(生物化学研究所)、邹承鲁(原生物化学研究所,1970年调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季爱雪(北京大学化学系,女)和汪猷(有机化学研究所)。会议也指出,如以4人申请很难被认可;出3人,一碗水实在难以端平,而且联邦德国、美国在胰岛素人工合成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有可能此奖将由两国或三国科学家共同获得。为了保证获奖,又再次开会斟酌,最后推举钮经义一个人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诺贝尔奖金,并由杨振宁教授和王应睐教授分别推荐。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没有得奖。197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为美国人布朗和德国人维提希。这两个人的得奖和胰岛素毫无关系。

中国为什么没有得奖?北京大学的张滂教授如是说:中国没有因人工合成胰岛素获得诺贝尔奖,不过也没有其他国家因为合成胰岛素而获奖。因为诺贝尔奖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完全创新的成果。但为什么胰岛素这么一个复杂的东西合成了没有获诺贝尔奖,因为每个国家的研究方法都是应用多肽合成的方法,没有创新。我的理解是,大家赛跑合成胰岛素,中国只是快了一步而已,胰岛素合成和合成其他化合物别无二致,他的贡献和发现胰岛素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屠呦呦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她的理念算是创新。此后关于糖尿病的药物也不断推出,丰富了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但是胰岛素一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是人体自身分泌的。

最后说一句,糖尿病不是那种“一锤子买卖”的病,急也急不来。但是如果你忽视它,就会受到惩罚。但是可怕的是,只要没有不舒服,太多的人觉得无所谓。对于这种可控可防的病,造成那么多无辜的煎熬甚至死亡,是多么可悲的事!

希望上面的小故事可以让你了解他,并且帮助身边的人!

更多文章连载,欢迎您的关注和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