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前期各国的改革图强——吴起在楚国的改革

 人类研究中心 2020-06-03

吴起是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儒家曾子的学生。他虽学儒术,却"好用兵",在鲁国作过将,率军进攻齐国,大败齐军。鲁国君打算任用他,但为谗言所伤,鲁君就解除了他的官职。

吴起听说魏文侯招贤纳士,于是投奔到魏国。魏文侯任用他为将,进攻秦国,一举夺得5座城池。吴起用兵与士卒同吃同住,深得士兵的爱戴,打仗时都奋力向前。魏文侯因他善于用兵,廉洁公平,于是任命他为西河郡的郡守,以对抗秦国和韩国。西河郡在黄河以西,今陕西省东部临黄河地区。吴起在西河郡守任上,"甚有声名。"他曾对田文讲:"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吴子·图国》篇中记其功说:"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魏文侯死后,其子武侯即位,一次魏武侯与诸大夫乘船在黄河中游玩,看到河山险阻,以为江山由此会牢固,魏武侯的随从王错在一旁也随声附和。吴起针对魏武侯的骄傲情绪和王错的奉承说道:我们国君的话,是危亡的道路,你王错又相附和,就更加危险了。魏武侯不高兴,吴起就用历代兴亡在德不在地形险要相劝谏,要魏武侯注意修明政治,不能因有河山险要而高枕无忧。魏武侯听了高兴,称吴起的讲话是"圣人之言",但却得罪了王错。王错于是在魏武侯面前说吴起的坏话,魏武侯听信谗言,解除了吴起的西河郡守的职务。吴起挥泪惜别经营多年的西河郡,离开魏国投奔到楚国。

楚悼王"素闻起贤"。吴起到楚后,即任命他为"宛守"。宛是南阳郡的治所,此地西北与秦国相接,也是一边防要地。

楚国在战国时期,吞灭国家多,地域在七国中最大。国力却不强,且中原诸侯国家都把它归于蛮族加以贱视,一有机会就对楚国加以挞伐。如楚悼王上台的第二年(公元前400年),"三晋来伐楚"。三年,被迫将榆关归还郑国。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秦国也与楚国发生战争,楚国失败,只得"厚赂秦,与之平"。楚国国内人心也不安定,楚悼王的父亲声王就是被"盗杀"而死的。在楚悼王上台时,国内矛盾尖锐,国外又连连失败,日子很不好过。吴起正是在楚国内外交困的时刻从魏国来到楚国的。

吴起到楚国大约在楚悼王十年(公元前392年)。次年楚被三晋及秦打败,正是吴起在"宛守"的任上。楚国有此外辱,悼王才将素闻有贤名的吴起提拔为令尹,接受吴起的改革主张。

吴起在楚国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明法审令"

《史记·吴起列传》说吴起"相楚,明法审令"。明法,就是制定法律并将它公诸于众,使官民皆明白知晓。"审令"是审核以往法令,不合用者去之,保留其适用的部分。这是吴起在楚国实施改革的总措施。但具体情况,因记载缺乏,不得而知。

2。"封君之子三世而收其爵禄"

封君是指贵族受封一定面积的土地,子孙世代相传享其爵受其禄。

这种世禄制度,不但阻塞人才晋升之路,而且他们根深势大,因而造成"上逼主而下虐民"的政局。他们占据大量肥沃的土地,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吴起看到楚国"封君太众"是使国家贫弱的症结,于是提出革除封君的世官世禄制,取消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吴起为了打散旧贵族的势力,还实行"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的徙豪民政策。吴起对楚悼王说,楚国地多民少,现在楚国却是把人集中在地少人多的地区,这是"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这种现象应纠正。解决的办法是将贵族迁到边地人少地多的地区去,充实边地。这既可以开发边地,又打散贵族势力。

3。限制大臣的权力

吴起认为楚国的大臣权太重,是楚国国力弱的原因之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吴起采取了两个措施:

一是要求楚国官吏"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都能公而忘私,一心为国家效力,就不致使大臣的权太重而左右国政。

二是"塞私门之请"。吴起杜塞私门请托,使官场中不能用此手段结私党,不能形成一股与国家政权对抗的势力集团。

4。裁汰冗官,抚养"选练之士"

吴起在改革中实行"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枝官"即是无用的官,只吃俸禄而无事可办的官吏。"选练之士"即是战斗力强的武士。《史记·吴起列传》说他"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上,要在强兵。"将精简机构省下的财物,供养军队,增强楚国的军事力量。

5。统一舆论,以保证改革的顺利

实行《战国策·秦策三》记蔡泽语说吴起在楚国"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史记·吴起列传》也说,吴起"破驰说之言从(纵)横者。"战国时的纵横家,并不从事从根本上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政治经济措施,而是一种策略上的同谁联合攻击谁的一种权宜之计。

它们与战国初年的改革家们的行为不同,且纵横家策略上的投机和飘移不定性,会动摇改革措施的实行,所以,吴起及其他改革家一样,都要禁止纵横家的活动,不准他们对改革说三道四,动摇国君和官民对改革的信心。吴起改革在楚国"行之期年",即10年。效果十分显著,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后汉书·南蛮传》载,"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南省。苍梧,即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史记·五帝本纪》"舜崩于苍梧",即指此。宁远县在今湖南省南部的郴州地区,与广西、广东两省接近。从此楚国的领土南边就扩展到湖南与广东、广西间。在北方对三晋的战争也取得胜利。楚悼王十九年(公元前383年)赵国进攻卫国,卫国求救于魏。次年魏求卫攻赵,夺取赵河东地,赵于是向楚国求援。楚悼王二十一年,楚国救赵攻魏,"战于州西,出梁门,舍军林中,饮马于大河。"一直打到黄河边上,报了楚悼王初年多次败于三晋的耻辱。这也是吴起在楚国实行改革后,在军事上的又一重大胜利。

就在对魏国战争取得胜利的这一年,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死了。

吴起在变法中,打击了旧贵族,被迁往边地的贵族"皆甚苦之"。楚悼王死后,他们借送葬的机会,都回到国都,准备惩治吴起。当吴起来到停放悼王尸体的堂上时,楚"宗室大臣"射杀吴起。吴起急忙伏在悼王尸体上,这样射向吴起的箭就射中了王尸。当时贵族的箭上都刻有本族的名号,当继位的楚肃王在埋葬悼王后,于是下令清查射杀吴起而射中王尸的人。按楚国的法律"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由此而被灭族的达70余家。有的贵族便逃出楚国,而吴起也被车裂肢解其尸体。

吴起被杀,他在楚国推行的改革也就夭折了。由于吴起改革推行的时间短,被打击的旧贵族,在吴起死后又很快恢复了元气,政权掌握在他们手中,所以终战国之世,楚国的政治一直很腐败。在军事上它北不竞于魏,东不竞于齐,西不竞于秦,最后终被秦国灭亡。秦国由于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终致统一全国。相反,楚国由于改革的中折,国家则由强变弱,国土由大变小,终致亡国。可见改革的成败,对一个国家是有着生死存亡的重大干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