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看,这件康熙大罐值几个骑兵?

 thuringen 2020-06-03
 今天,我在常规学习中偶然发现,一件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纹大罐的来历,可能和约300年前的600个骑兵有关,具体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

    这是一件清康熙时期制作的以青花绘开光人物故事纹为主体纹饰的瓷器大罐,罐身通高61厘米,口径约25厘米,腹部最大直径约50厘米,是一件难得的康熙朝青花瓷大器。远观此罐,器形高大魁梧、线条挺拔有力,一股盛世大器之风扑面而来。近处细看,罐直口、短直颈,溜肩、弧腹,腹下渐收,底足为平切实足。咱们先分别从形、工、釉、料、胎、画这几方面欣赏一下吧:

    一、器形:宏伟、高大但不臃肿,线条硬朗,流畅有力,颈部挺直,肩部圆溜成弧线下延,显得丰满圆润,腹部修长,至腰下部渐收。颈部和腹部的长短比例、口径、腹径和底径的宽度比例,都做的非常准确。观赏此罐器形的美感,就好像是看到漂亮优雅而又身材丰满的模特,具体感觉请读者自行细细品味。

     二、工艺:景德镇民窑烧制此等大罐、大缸等器物的技艺水平,在康熙时期已经非常娴熟且成品率很高,我们知道,早在明代的万历、嘉靖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就成功烧制各类形龙纹大缸供应宫廷使用了。发展至康熙朝,尤其是康熙朝中后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景德镇民窑制瓷业也是一片繁盛,此类大尺寸器物如罐、缸、瓶等器形,皆有一定数量的生产,但如今传世完好保存的却不多。此罐的制作工艺应为“泥条盘筑”工艺,而非传统的“轮制拉坯”工艺,泥条盘筑工艺,是先将瓷胎搓成圆棒状长泥条,再逐条围成所需大小的圆形,再压实抹平整,使泥条间粘合更密实。如下图所示:

泥条盘筑制陶瓷工艺

     泥条盘筑制作的大罐等器物胎体厚实,烧制不易变形、塌陷等,成品率较高,此青花大罐估计胎体厚度约1-2厘米,下半部胎体厚度约有1.5厘米,上半部胎体较薄,估计整器重量约有30多公斤,内壁隐约可见泥条盘筑痕迹。而轮制拉坯技法,则一般用于小型器物如罐、碗、瓶等,如图所示:

轮制手工拉坯制瓷工艺

 三、釉面:康熙朝青花瓷器,之所以备受藏家青睐,其优点之一就在于其釉面的效果。古玩行内曾有用“紧皮亮釉”四字来概括康熙青花瓷釉面效果的,我觉得非常恰当,此大罐的釉面特征即符合“紧皮亮釉”的效果,整体看,釉面显得肥厚且非常莹润,颈部和肩部以及底足胎釉结合等交接处,未见有积釉和垂釉现象,肩腹凸起部分也未见釉层特别稀薄,可见其釉质相对比较粘稠,高温熔融状态下的流动性很小,釉面的玻化程度高,显得非常清亮,釉下气泡为均匀的疏松小泡夹带少数大泡状态。手摸釉面,手感滋润圆滑,且有一种湿润似有水汽的感觉。康熙瓷这种“紧皮亮釉”的特征,一方面取决于釉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胎质的精细程度和烧制温度的高低,如胎质的细度和硬度不够,则可能釉面烧不出这么好的效果。  

     四、青花料康熙朝景德镇民窑瓷器制作,青花料多使用国产料,且主要以浙江省产的“浙料”为主,也称“浙青”。国产料中,此料为上乘,重则浓艳,轻则淡翠。浙料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明万历中期以后至清前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均采用浙料,到康熙中后期,也有使用产于云南省的“珠明料”。此大罐采用的应该是“浙料”青花料,青花发色蓝艳、纯净,浓淡分水层次分明,釉下呈色透亮,不晕散模糊,尤其是所绘人物,衣纹及轮廓线条清晰,平涂的分水淡雅,色阶泾渭分明,极具观赏性。

  五、瓷胎到康熙中后期,随着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日益成熟,胎泥的淘洗和研制水平也达到了很高水平。一般制作这类高大型罐瓶等器物,瓷胎一般都会使用几种不同粗细程度的胎泥,底部和下部分,一般会使用胎质相对略粗且化学成分中氧化铝的含量较高的瓷泥,因氧化铝的作用主要是增强瓷胎的强度和韧性使其不易变形坍塌。而上半部则会使用相对较细腻的胎质以减轻其重量和增加强度。所以我们在鉴赏一些瓶罐之类器物时会明显感觉到器物的下半部分明显沉重。此件大罐采用的是实足平底,底宽平整且厚实,这也是承受这么大重量的需要。从底露胎处可见,胎质显得细密紧致,放大镜观察可见胎质呈现出如煮熟的糯米般的酥润光泽感。器底有多条同心圆式的弦纹以及放射状的直线跳刀痕,无明显的氧化铁析出所形成的黑斑和窑沾等,可见当时胎质的除铁技术已经很高超了。

    六、绘画:绘画的纹饰部分,往往是一件瓷器艺术价值的核心要素。其中包括绘画的内容、题材、精细程度、绘画水平,甚至包括用笔技法和绘画技巧等。此件大罐的绘画风格,整体上看,画面显得饱满且繁复,但主次分明,画面的构图也是疏朗有致。主体纹饰为人物故事纹,被安排在自罐的肩部到腰部部分,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罐体面积,罐身颈部和近底部皆用几何纹和花卉纹组合的纹饰作为画面版块的间隔,将罐身分为上中下三个主要层面,中间部分则又以花卉纹间隔成四个版面,分别描绘了四幅以人物纹为主体的故事情节画面,衬以奇山峻石、祥云缭绕、亭台楼阁等辅助景物,熟悉康熙青花瓷器的朋友不难发现,这类型的绘画风格,有着明显的外销瓷,迎合外国尤其以欧洲国家高层次人群对中国瓷器的审美需求。尤其表现在辅助纹饰的装饰风格上,纹饰繁密、花俏、多样性和主次分明等特征是当时外销瓷纹饰装饰的流行标准。 
 

      罐身中部的四幅画面中,是两两对称重复的,第一幅如上图,画面描绘的应该是三国人物里面的《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情节,只见左下角的吕布纵马狂奔,手持方戟和宝剑,且战且退,后面的刘备张弓搭箭,张飞也是高举丈八长矛紧追不舍,远处的诸葛亮手持令旗立于山岩之上督战,好一幅紧张刺激的征战场景。另一幅画面如下图,描绘的是一位达官贵人骑马出行,身后一侍从打着华盖紧随其后,前方则有一人扛着大旗跑着为其开路,马后面还跟随着一人,画面描绘的故事情节类似《薛仁贵荣归故里》,让人感觉这骑马的人挺牛逼的,跟前些年官员出行时骑警开道、特警护送场面差不多。

 

       七、来源及时代背景:这件康熙青花瓷人物故事纹大罐,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回流,如下图所示,罐身近底足位置尚贴有原欧洲藏家所贴标签。也算是一件有来源出处的传世藏品。笔者分别以“康熙大罐”、“青花大罐”、“青花罐”等关键词在雅昌艺术网的艺术品拍卖数据库中检索,结果中未曾发现有高于此件61厘米高度的同类型大罐,足见其特殊性和稀缺性。而据有关机构瓷器专家们考证认为:17171月清政府规定了商船出洋贸易法,欧洲中国瓷器进口受到约束和阻碍,往来的货船随之调高了销往欧洲瓷器的价格,欧洲地区甚至达到了用同等重量的黄金和来自中国青花瓷器交易的记录。而这种由荷兰定制的销往欧洲的宫廷式康熙大罐,由于定制的数量稀少,在当时就属于极其昂贵的奢侈品,类似的物品只见于欧洲的王室收藏。此件大罐是否真如以上所述当时为荷兰贸易商定制的销往欧洲的宫廷式大罐,后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八、延伸参阅:虽然从雅昌网拍卖数据库查询可知,从形体和尺寸上大于此大罐的未有其二,但也有同类型器物可以参考,经笔者搜寻,类似器型及收藏机构如下:

清康熙  青花人物纹盖罐  高61厘米,
2006年北京古天一拍卖有限公司秋拍拍品
     

   此件拍品的连盖高度为61厘米,估计罐身高度也就50厘米左右,尺寸上讲也是不够这件罐高大的,其绘画内容和风格则是典型的内销瓷风格, 假山庭院、树木花草及人物纹饰特征和画面构图等,都是典型的传统绘画元素和传统的审美样式,与这件外销瓷大罐的风格截然不同。

    这是一件由北京太平洋国际拍卖公司于2006年秋季拍卖会中拍出的清康熙 青花人物古故事纹盖瓶,高度110厘米,成交价88万元人民币,其装饰风格和纹饰特征于本文所述康熙大罐如出一辙。太平洋拍卖对此瓶的描述为:“此瓶造型特殊,有一宝珠钮盖,上画婴戏图案。瓶体敞口,溜肩,腹下收,平底。颈部分绘花卉、变形蕉叶、锦地纹,中心以四面开光绘亨园婴戏和刀马人物,两组场景用花卉相隔,形成一动一静遥相呼应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用心独特。画工精细,笔法纯熟,整体构图饱满,近足处以冰梅团花以及细微曲线勾勒,填补空白。整器上下共用十层不同风格纹饰来进行装饰,固看凌乱,但细品仍可看出层次错落有序,风格清晰明朗。这件器物的工艺与器型在当时来讲,制作难度极大,成品很少,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同样器物纹饰的,目前仅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所见。2006年7月在伦敦一对相同器型不同纹饰的瓷瓶,以21.8万英镑成交。这次上拍的这件曾于2002年10月展览于歌德堡萨卡博物馆。”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纹大瓶 
德国德累斯顿国立艺术收藏博物馆藏

    这是一现藏于德国德累斯顿国立艺术收藏博物馆的清康熙开光人物纹盖瓶,从此仅有的一张图片来看,其青花发色、绘画及纹饰装饰风格,与以上出那件清康熙青花开光人物故事纹大罐如出一辙,尤其是下半部分的纹饰,高度相似,应可视为同一时期的产品。从此图片背景中的架子及这盖瓶盖的比例关系来看,此件器物的高度明显要高于61厘米,估计应该达到八九十厘米甚至更高。这两件盖瓶和我们探讨的这件康熙人物故事纹大罐既然如此相似,我们不妨进一步探究一下。


德国德累斯顿国立艺术收藏博物馆藏中国青花瓷器
(这图左下角摆放的5件青花瓷盖瓶,目测高度也超过60厘米了)
  

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和“唐僧”参观德累斯顿国立艺术收藏博物馆

     德国德累斯顿国立艺术收藏博物馆,为什么会收藏有这么多康熙外销青花瓷器,据资料显示,这家博物馆的前身是萨克森公国的皇宫茨温格,其主要的收藏品是来自于萨克森公国选帝候、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大帝(1670—1733年)的遗留物。奥古斯都二世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期间,从中国、日本购藏了数万件亚洲瓷器,这数以万计的瓷器中,有一类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盖罐,体型硕大、造型独特,为中国各大博物馆所稀有。奥古斯都二世大帝是个十足的瓷器收藏狂热者,他曾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等瓷器贸易商大量收购中国瓷器,其中最著名的记载事例,是为了得到当时的普鲁士国皇帝富雷德里克·威廉一世(1688 1740年)在任时,普鲁士皇宫里收藏的151件大型中国瓷器,这批瓷器是在17世纪末由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订购,用以进献给普鲁士王宫的。富雷德里克·威廉一世(1688 1740年)继位普鲁士皇帝后,对艺术品毫无兴趣的他全情投入于加强普鲁士国的军事力量。终于在公元1717年的某一天,他将这151件大型中国瓷器和痴迷收藏中国瓷器的萨克森国王奥古斯都二世,交换了一支全副武装的约600人的龙骑兵军队{1}。巧的是,同样的在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的1月25日,兵部等衙门会同在京的广东将军管源忠、闽浙总督觉罗满保、两广总督杨琳等议海防事,规定了商船出洋贸易法。主要内容包括: 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其南洋吕宋、噶喇吧等处不许前往,于南澳等地截住,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要严加防范。一直到雍正五年(1727)复开海禁。因闽浙总督高其倬奏折说,闽省地狭人稠,生齿日增,本地所产,不敷食用,惟开洋,藉贸易之盈余,佐耕耘之不足,贫富均有俾益。从前或虑盗米出洋,查外国皆产米之地,不藉资于中国。又虑有私贩船料之事,外国船大,中国船小,所有板片桅柁不足资彼处之用,故复开海禁。

       在这禁海和约束商船出洋贸易的10年期间,欧洲国家王宫贵族们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遭遇严重断货,市场上现有的瓷器品种更是价格飞涨,贵比黄金还一瓷难求,而此时候的日本伊万里地区仿烧的中国风格的瓷器,乘此机会大量销往欧洲,同时奥斯古都二世亲自带领和督促下的仿烧中国瓷器工厂也开始能够烧制出类似瓷器产品了。但日本瓷器和欧洲仿烧的瓷器,始终达不到景德镇瓷器的质量和水平。

奥古斯都大帝画像

      据资料显示,从明代万历三十年(1620)到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80年时间里,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销往欧洲的中国瓷器约有1010万件左右,这些外销瓷器几乎覆盖整个欧洲甚至转销美洲,但仅从奥古斯都大帝收藏的遗存情况看,目前尚存于德国德累斯顿国立艺术收藏博物馆的中国瓷器,仅有7400余件,其他大部分瓷器都在流失掉了,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毁坏、战后的拍卖处理、以及在1945年被作为战利品大批运往苏联{2},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

    九、结论:由以上延伸阅读资料及参考图片可知,该件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纹大罐,从其装饰风格和纹饰特征,参照太平洋拍卖和德累斯顿博物馆的两件盖瓶特征来看,应该是17—18世纪初由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景德镇定制后经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到欧洲市场的瓷器品种,但具体是否就是奥古斯都二世拿600龙骑兵换回来的151件大型中国瓷器中的一件呢?目前笔者还没有查到更令人信服的证据,但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再去小心的验证。历史有太多的谜底需要我们去揭开,对一件器物的探究,我们不但要欣赏她的现在,我们更应该去探寻她的过去,对过去的探究往往能让我们了解更多更广的知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很难得有幸这件大器能够辗转回到中国,让我们了解到了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感谢大家的阅读,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参阅书目: 《中国外销瓷》,甘雪莉 著,2008年8月第一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作者是美国夏威夷大学远东艺术史硕士研究生,长期担任史密森尼博物馆陶瓷部的顾问,对中国外销瓷研究颇深。对外销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购买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