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报》2020年第18期(总268期)预览

 百了无恨 2020-06-04

1版   封面



朗照如月   冲抱如渊——黄易书法篆刻艺术   文丨杨国栋

清代乾嘉时期,学术风气骤然转变,赵孟頫、董其昌书风盛行,同时在金石学研究热的影响下,崇碑书风也逐渐兴起。黄易作为这一时期金石篆刻家、书法家的代表之一,其书法追秦汉古风,篆隶尤能得古雅静穆之趣,楷书亦可入晋人堂奥;篆刻则是浙派的重要传承人物,初师丁敬,兼及秦汉宋元,尤其对浙派印风向杭州以北地区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版   资讯



艺心通天写华章   文丨何开四

从禁足开始   文丨李一

词林深处的别样风景—— 读《词林别裁》随感   文丨詹文格

3版   专题



武梁祠的发现与乾嘉时期“访碑第一人”黄易   文丨薛龙春

虽然乾嘉学术的兴盛为顾炎武(1613—1682)所不及见,但其研究旨趣向新出土资料的缓慢转移,很难说没有顾氏“采铜于山”观念的影响。至于稍后由阮元引发的碑学运动,更是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书法趣尚、范本、技法乃至器具。

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新面世的金石遗文——尤其是突然出土的古物,自然会耸动为一时的新闻。而我们的主角黄易,正是乾嘉金石时尚中屡屡制造轰动效应的人物。在近三十年的访碑生涯中,与他相关的《祀三公山碑》《汉石经残字》《汉魏五碑》《郑季宣碑》《武梁祠画像及碑刻》《熹平二年残碑》《范式碑》《衡方碑阴》《唐模武梁祠画像》等,每一次的发现、保护、收藏与刊布,无不成为乾嘉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而其中所暴露的新信息,也很快转换为学者们的新成果。

4版   专题



黄易篆刻

黄易(1744—1802)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篆刻家、书画家,在金石史、篆刻史、书画史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研究,四处寻访残碣断碑,并予以全面、系统地整理与著录,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等博古之作,对清代金石学传承与发展贡献有加。黄易擅书法、绘画与篆刻,其篆刻师事丁敬,不仅对丁敬的“崇汉反明”印学主张亲身践行,而且广泛借鉴金石、书法中的表现手法,以“小心落墨、大胆奏刀”理念独运于篆刻之道,终成醇厚、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故而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作为浙派印风的传播者,黄易在印风的传承以及推动浙派印风在北方的传播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本期特推出黄易专辑并刊发黄易篆刻高清图版,以飨读者。

5、8版   专题



黄易篆刻

6版   专题



上海博物馆藏黄易篆刻简述   文丨孔品屏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清流派印章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流派和代表印家方面都是目前最为完整的收藏体系。浙派自清代中期以后延续发展200余年,成为中国篆刻史上最重要的篆刻家群体之一,黄易名列浙派“西泠前四家”,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上海博物馆藏有黄易篆刻原石45方,先后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前身)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上海博物馆,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之间购藏或接受捐赠而来,其中一部分来源于华笃安、毛明芬夫妇在1983年的捐赠。这批篆刻作品多数可见于各著录,为学界所了解和研究。然而限于时代条件,著录多为印蜕与边款,其中关于原石本身,较少提及。因此,本文主要从印石本身入手,简述这批篆刻作品概况,以供学界进一步研究。

7版   专题


黄易的金石鉴藏与访碑活动   文丨朱琪

有清一代,不仅金石学著作汗牛充栋,金石家也不胜枚举,据陆和九统计,清代知名金石学家多达424人。清初有顾炎武、朱彝尊、黄宗羲等学者硕儒,至乾嘉时期更盛,如钱大昕、武亿、翁方纲、黄易、孙星衍、阮元、王昶等人都是其中翘楚。虽然他们各自侧重的研究方面不同,但正是这样一批金石学家,将这门学问加以细化,逐渐建构成清代金石学的庞大殿宇。黄易正是其中重要的人物之一,李玉棻将其与“嘉定钱(大昕)、大兴翁(方纲)、阳湖孙(星衍)、青浦王(昶)”并列为“金石五家”。有关他在乾嘉时期的金石学贡献,本文将从鉴藏、搜访两个方面来论述。

黄易篆刻的坚守与超越   文丨黄峰

黄易为浙江杭州人,作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善书法,尤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五代董源等人为宗。黄易一生精心于金石之学。罗榘《西泠八家印选·序》:“惟小松官于齐鲁,搜罗金石文字最富,故其刻印也,每以汉魏六朝碑额为师,雄深浑朴,时或出龙泓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