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宋仁宗赵祯的生活和事迹(十三)

 诗婧画意 2020-06-04

天圣二年(1024)底,辽圣宗派遣右监门卫上将军萧嵘和高州观察使李延来祝贺正旦(就是春节)。随着宋辽关系日益密切和融洽,双方皇太后的生日也给予了隆重的庆祝。长宁节就是庆祝刘太后的生日而设置的节日,她大概是农历一月(公历2月初)出生的,但是历史上没有记载。这一天,辽圣宗派遣宣徽南院使、朔方节度使萧从顺和枢密直学士韩绍芳来庆贺长宁节。萧从顺可能是辽圣宗皇后和太后家族的成员,后来为太子太师,在辽代历史上,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重要的人物。韩绍芳是韩延徽的孙子,后来为参知政事。刘太后垂帘听政,为使者设宴在崇政殿内,让御史中丞薛奎为馆伴使,亲自接待两位辽朝的使者。萧从顺想与太后见面,还说南朝使者到契丹都可以见到太后,为何契丹使者不能见到宋朝的太后。但是,薛奎却说“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本朝群臣亦未得见也”,实际上这也是源于历来相沿的习俗和制度,与契丹族的礼俗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时候,萧从顺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在辞别的时候,萧从顺得了疾病,就护送到都亭驿那里居住。萧从顺就问王曾,南朝每回使者来,都是代理职务,这是为何?。于是,王曾就向他解释,担任契丹使者的,不以官职高低来选择使者,而在于他们自己的实力。如今,二府的八个人,有六个曾经出使过契丹,他们的官职不是实际的职务。

 这就说明了,赵祯和刘太后选择的使者,都是经过“二府”推荐的,但都是具备一定的外交能力,比较擅长语言交流。这六位使者,实际担任的官职,与代理的职务,还是不太一样的,如蔡齐就是一位文职官员。作为出使辽朝的使者,有的还需要会骑马射箭;有的还要会饮酒,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但是根据当时的规定,使者在外不要饮酒过多了,以免引起一些不好的事情。这些使者可以说是皇帝精心选择出来的,能够承担使者的责任。接受契丹皇帝的物质和钱财赏赐,在一定的程度下还是允许的。在赵祯结婚以后,宗正寺就说,请求把皇后的事迹编入玉牒中,赵祯同意了。当一个家族的女子嫁入皇室以后,不管她是皇帝的妻子,还是亲王的夫人,她的家庭情况都会编入玉牒中。据说,宋代撰写实录,还要查看玉牒的相关记录。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当时,广州(今天的广州市)缺乏一名知州,赵祯还说明了,“此邦控制海外诸国,宝货所聚,前为守者,多不能称职”,应该选择合适的人。赵祯认为广州是海外贸易的交通枢纽,必须要富有经验的官员才行。宰相王钦若推荐了礼部郎中、直史馆陈从易,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和阅历广博的官员,他曾经多次担任使者。在农历二月(公历三月初)的一天,赵祯任命陈从易为广州知州,加太常少卿的职衔。

  有一次,考察“身言书判”的选人,以前的惠州军事判官林冀被选中了。翰林学士晏殊就把林冀的名字上报给皇帝。赵祯就问,“身言书判,足以尽人才乎”?。王钦若认为,朝廷设置这个,主要是为了选择优秀的人才,如果这四个都可以采纳,就可以升迁他的级别。据说,这四个标准是唐代设定的,根据选人的容貌气质、语言能力、书法技艺和判断分析能力来选择人才,在宋代以后继续沿用下来。实际上,通过“身言书判”的选人不是很多。原先参选的有几十个人,只有林冀等七个人被选中了,可以担任京城的官职,另外四十八个选人只能根据通常的制度升迁。由于,薛奎在接待契丹使者的时候,无意中泄露了宫廷的秘密,不久就出知秦州(甘肃天水市),赵祯认为他在西北地区任职经历丰富,担任这个职务是比较合适的。后来,薛奎果然做得非常出色,他非常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在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比较流行。当时的国子监还印刷出版《初学记》、《六贴》和《韵对》这些书籍。但是这些书籍都是类书,收集和整理一些古代诗词和辞赋,还有野史和小说的内容。但是,赵祯认为,这些类书都无益于学习者学习,下诏国子监以后不要印刷出版了。实际上,这些书籍在唐代还比较受学者欢迎的,对于查看一些诗词的典故和来历,还是比较方便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