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皇五帝”背后的历史逻辑

 泰阳汉子 2020-06-04

民间自古流传“自打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说法,由于古人缺乏对天地形成和万物起源的科学认知,便塑造出了盘古这一“天辟地的”的神话形象。而紧随其后的“三皇五帝”传说,虽常言之凿凿于正史之中,但其具体含义却也是众说纷纭。

考虑到弄清“三皇五帝”具体所指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历史。二哥便去粗探了一下相关资料,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三皇五帝概念说

首先要跟大家强调的是,在我们的印象中,“三皇五帝”常是对历史上特定人物的指征,这种观点并不严谨。

实际上,“三皇五帝”是古人所构建的基于人类进化史和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时序性历史体系。

通俗来讲,其并不是指特定的“某几个人”,而指的是具有一特定时序性的“某些人群”。

虽然,浪漫的古人总是愿意赋予“三皇五帝”以具体的人格,但其本质上还是为了表达在古代文明史中按照部族、种群的兴旺与交替的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历史发展进程。

例如,我们说伏羲掌握了鱼猎之术,神农发明了刀耕火种等,实际是指其代表的部族所获得的成就,本质上还是为了体现发生在华夏土地上的族群更迭。

古书中常将伏羲、神农、女娲等具象化为部族的首领人物,这么做大概是为了方便传颂,是在讲故事的时候为了容易被人理解和记忆所做的创新罢了。毕竟商周之前连文字都没有统一形式,信息传输仅靠口耳相传或者刻画在石头上,如果能够准确考证并定位到某一个人,那才是真的神奇。

所以,有了以上大前提,我们所讨论的“三皇五帝”的具体内涵才有了真正的意义。那么,三皇五帝的具体指什么呢?

史书中关于“三皇”、“五帝”的具体所指说法不一,有学者曾总结出6-8种不同的说法,进行不同排列组合后,说法更是多样。这侧面印证了二哥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因为历史太久远了,著书立传者们难免见仁见智,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手头资料“半猜半写”,发挥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目的则是为了方便后人理解和传颂。

“三皇五帝”的史料考究

“三皇”的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西汉司马迁)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泰皇,《史记·补三皇本纪》(唐司马贞)中引《河图》、《三五历记》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

除此之外,关于“三皇”的说法还包括:

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东汉应劭)引《春秋纬·运斗枢》;

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

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东汉班固等);

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北宋刘恕);

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纪》(西晋皇甫谧)。

“五帝”的说法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世本》(先秦)、《大戴礼·五帝德》(西汉戴德)、《史记·五帝本纪》;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西汉戴圣)、《吕氏春秋·四时纪》(秦吕不韦组织编撰)、《淮南子》(西汉刘安)(其中《左传·昭公十七年》以共工代替颛顼);

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帝王世纪》、《尚书序》(西汉孔安国);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皇王大纪》(南宋胡宏);

黄帝、少昊、帝喾、帝挚、帝尧;《道藏·洞神部·谱录类·混元圣记》引梁武帝。

“三皇”的巧妙诠释

在古代史书中,记载频次最多“三皇”的分别是伏羲、遂人和神农,这也是史学家们比较公认的讲法,《风俗通义·三皇》中对其有着比较可信的解读:

“伏者,别也,变也;戏(羲)者,献也,法也;伏羲始画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复腹疾,有异于禽兽,燧天之意,故曰燧人也。神农,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耒耜,教民耕,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谓神农也。”

意思是说,伏羲(氏)创造了八卦,规范了天地之法道;遂人(氏)则始创钻木取火,避免了生吃食物给人带来的危害;神农(氏)则发明了农具,教会了人们耕种,代表着农业生产的开端。

可以看出,这与现代科学中对远古人类发展进化史的考证是十分接近的。

首先,人的最大特点是创造出了文明,有着区别于动物的思维和理性认知。

其次,人类实现了钻木取火,解决了烹饪和取暖的难题,生活品质发生了质的飞跃。

最后,农业文明的兴起,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代表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最终带来了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

因此,西汉《尚书大传》曾解释到:

燧人为燧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燧人以火记,火,太阳也,阳尊,故托燧皇于天。伏羲以人纪事,故托戏皇于人。盖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也。神农悉地力,种蔬,故托农皇于地。天地人道备,而三五之运兴矣。

将人皇(泰皇)对应伏羲,而将天皇、地皇具化为燧人和神农。这种逻辑既顺应了科学的历史发展趋势,又将天、地、人三皇与燧人、神农、伏羲的得名有机的对应了起来,实为别具一格的巧妙诠释。

“五帝”的严谨概指

而关于“五帝”,历史上比较公认的讲法则是基于史记记载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顺序。认为皇帝应该是五帝之首,其余四帝则都是皇帝轩辕氏的后裔。

值得一提的是,从图腾信仰的角度看,轩辕氏和伏羲氏的世族图腾均为龙(蛇),黄帝与蚩尤之战中也有着“御龙飞升”的典故,这侧面体现出了古人对黄帝与“人文始祖”伏羲之间的一脉相承的潜意识认知,想必也是黄帝能够作为五帝之首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与“三皇”的命名规则基本一致,“五帝”的称谓并不是某个别部族领袖的原名,例如《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明确记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唐司马贞所著《史记索隐》中也对五帝的得名进行了详细阐述:

“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有土德之瑞, 土色黄, 故称黄帝。”

“颛顼,名;高阳,有天下号也。”

“高辛地名, 因以为号。喾,名也。”

“尧,谧也。放勋,名。”

“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舜,谧也。”、“舜字都君”

即黄帝名轩辕,颛顼则没有别名,帝喾名夋,帝尧名放勋,帝舜名都君。因此实际上五帝之名基本都不是个别人名,而是对一个部族、邦国首领的代称,其在时间顺序上是世袭首领的名字,而在空间和特指上又代表了一个部落和邦国。两重因素综合起来,每个名称都代表了一个时代。

之后这一观点基本上成为了历史的共识,才使得史料记载既能深入人心,又能实现简练、生动的叙事,却也不失言之有据,保持严谨性。

通过以上对“三皇五帝”传说的简要梳理,不难发现,历史作为文化之明鉴,在逻辑层面上依然有其严谨的规则依据。即便是没有多少史料存世的远古时期,也尽量完善地为我们呈现出了历史应有的原貌。作为后人面对如此文明的悉心传承,实为一大幸事。

参考资料:《三皇五帝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阶段定位之略论》——孙海洲、《三皇五帝古史体系分析》——王先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