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本就是一场战事,每个人都是不被理解的比利林恩

 新用户48533353 2020-06-04

(一)

就在冯小刚为了票房跟万达开撕之前,我去看了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导演分三种,天才、有才和庸才,李安无疑是第一种,至少在我心目中是。他出品的电影,没有一部令人失望过。他驾驭各种题材,已堪称娴熟。华人导演中,他是为数不多的、依然追求电影的艺术性而不随大流只追逐商业利益的人。

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时候觉得很闷,过了两天才觉得这是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这跟以前我去看《少年派》时的观感一样,看完当时没感觉,后来越细想越觉得里面的隐喻有点吓人,甚至吓得我睡不着。后来,我又陪人去电影院里看了一次,对它又有新的理解。

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里,李安对战争、政治的态度暧昧模糊,主战派和反战派都能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桥段,但都不可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结论。这样旗帜不鲜明、立场不确定的作品,美国人民不一定能欣赏得了。

还是先给没看过电影的朋友科普一下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吧。

比利·林恩在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场上英勇救战友的画面意外地被摄像机拍了下来,并且在电视上播放。之后,比利所在的B班成了美国的英雄,并受邀参加一场橄榄球赛的表演。队员们肯去走这个过场,只是为了这个故事能被拍成电影,然后他们每个人有可能拿到十万美金。

参加比赛前,比利首先回家了一趟,也因此揭开了比利参军的真相:姐姐凯瑟琳因为出车祸身上多处留下伤疤而被男朋友抛弃,比利为了教训他砸了他的车。之后父亲给了比利两个选择,坐牢还是参军,比利选择了后者。

李安给了比利的家一个长镜头,从屋内的摆设来看,这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姐姐做了几次手术终于恢复得差不多,比利的父亲却已经老年痴呆。姐姐不希望比利继续在战场上以命相搏,聘请了心理医生,希望通过心理医生的介入能让比利主动找个借口退役。

在橄榄球赛现场,投资人为努力博得球队大佬的欢心,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把B班的大兵们当成棋子一样在舞台上摆来摆去。普通民众并不能真正理解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的厮杀,有的人崇拜成为了英雄的他们,有的人则只愿意跟他们探讨杀人的武器的杀伤力,有的人认为他们去打仗是为了当地的资源和石油,有的人则直接对他们表达鄙视。更多的,是对他们的无视。唯一让林恩感到欣慰的是一个啦啦队的叫菲姗女孩子,她因为看到那段视频而爱上了他,并一直鼓励他,可惜她爱上的只是穿着军装被人当做英雄的他。

比利这辈子最惨的一天(战友战死,自己与敌人贴身肉搏,差一点死的人就是他),被人拿来颂扬,他感到很荒诞。最后,电影没有拍成,林恩和他的战友们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只给每个人五千美金就想买下这个故事的球队大佬的条件,又回到了部队。

(二)

整个电影都是以比利的“走神”为主线。

李安给这部电影取名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其实隐喻很明显:大兵们在橄榄球赛上的中场秀,也不亚于一场残酷的战争。

电影里,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比利。在声势浩大、热闹非凡的中场秀上,人们拥挤得像天上的星星,但一颗心与另一颗心之间的距离也远得天上的星星。

看电影过程中,我只觉得众生皆孤独。活在这世界上,不被理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如果注定不被理解,那身边有人愿意尊重你的选择也已经是一件很值得感恩的事。比如,比利的姐姐,虽然不理解比利一定要返回部队的选择,但她还是选择尊重和成全。最后,她和比利那个拥抱,是整部电影里最温暖动人之处。

更多的人,根本不被理解,也不被尊重。

其实,世界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每个人都忙着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你眼里比天大的事儿,在别人那里比鸿毛都轻,不值一提。

就在昨天,我参加了社区举办的一个亲子活动,去到了一家免费素食馆。素食馆每天中午十二点半开餐,所有人都可以进去免费吃饭(用的是一次性碗筷),没错,是所有人。饭前大家念一段感恩词,吃饭不要浪费就可以了。

素食馆内,有两个穿深绿色衣服的义工,一个长得慈眉善目,一个有点残疾。所谓义工,当然是只解决食宿但是不给工资的,只不过这里的义工多了一项要求:信佛。

我问他们:“老板是谁呢?”

他们的回答是:“大功德主”。

慈眉善目的这个义工是大厨,人长得端正,性情非常温和。残疾的那个,脑袋和脖子永远呈六十度角,是素食馆里的主持人,他逢人就说自己来自江苏,小时候他爸妈从不管他,后来他流落到广东来打工,得了一场病以后就变成这样了,最落魄的时候睡过天桥底下,说着说着他就要掉泪。

大厨义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他爸妈没有为他积德积福,所以现在他自己为自己积。他还对我说,你长得这么有佛缘、有福气(其实我觉得主要是说我胖吧),以后会好运的。我说,不管过去经历过什么,你们现在能有所信仰,也挺好的。

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纵然我们渺小如蝼蚁,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事。经历过的那些事情,对于自己而言便是全部,可它在别人眼里无足轻重。如果世界上真存在命运这回事,那我觉得它是个体无法抗拒的。

人生中,有许多经历是被随机赋予的,一旦拥有了就不可能毫无代价地割去。当经历包含了某种真实切肤又无法用理性解释的隐秘情感,故事就产生了。

所以,其实,不管是我自己,那个大厨义工还是残疾义工,何尝不是另一个孤独的比利林恩,一个努力在这个世界上找点存在感的比利林恩。

(三)

比利最后义正辞严,痛陈球队大佬不过想利用他们炒作,说对方是一个无良奸商,在消费爱国主义。他当时当然说得痛快淋漓又大快人心

比利说这些话的前提,是因为大亨不愿意按每人10万美金的价码“买下故事”。说到底,他们愿意来,其实无非也是为了那令人诱惑的价码。他们不是憎恶自己被商品化了,只是没办法接受那么低的价格,所以才会觉得“有时候,一点没有比只有一点要好”。

没有人随时随地能“求仁得仁”。在一场强弱对比明显的交易中,弱势方求不到然后恼羞成怒地拒绝强势方给的最后一点施舍,不过是也想让对方感受下“这世界不是我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感觉罢了。我们总得靠那一点点对自我生活的掌控感,坚强地活下去。

人在江湖,我非常能理解这种屈辱感。对于比利来讲,不管是在前线还是在后方,他们都不得不像是一粒棋子一样被人操纵和摆布。即便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卖给那些根本不懂那些故事内核的人,也依然会被轻贱。

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样一些事情吧。你觉得自己落魄无比、快要坚持不下去,你急切地盼望旁边的人能拉你一把,拉你走出那块泥潭,你甚至在心里暗暗发誓,会用余生感激那个肯在这个时候拉你一把的人,然而,不管你放下尊严怎么去交换、去哀求……还是没有用。

人们最擅长的事情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你得先让自己强大到让人觉得有利用价值,别人才愿意拿出它的资源跟你等价交换。你甚至都不能怪别人凉薄,因为人性本就如此,人家肯帮你是你的福分;不愿意帮你,也是本分。

一个人开车回家的夜晚,我看着街上人来人往、灯火辉煌,也会觉得自己就是比利林恩。

没有人能得到真正的理解,也没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的少年,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到最终往往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你根本没得选择。

每一个林恩都只能背负自己的命运,而在我们所选择的路上,我们自己就是全部的意义。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只是不动声色的讲述了一个故事,导演甚至连立场都没有,但却令我从中看到了自己,感受到了生为人的孤独、困窘与无奈。

李安的电影,探讨的多是人性、天道、信仰等宏大的主题。它没有家国情怀,关注的是全人类或者个体的内心。在这部新电影里,他讲了人生的不可逆,也讲了个体的彷徨、欲望、困惑、孤独与坚定。

社会体系附加给人的戒律清规、责任理想、家国大义统统不能算是什么东西,每个人能主宰和听从的,也只是自身的情感、欲望和本性而已。

这正应了卢梭说的那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孤独不可解,人生的困境也不可解,但我们仍需勉力与生活讲和。努力活着吧!余下的交给宿命。谁不是满心疮痍,忍着大悲大欢,孤独而倔强地奔赴死亡呢?

你以为你很特殊?不,其实大家都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