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场是休整,更是新的开始

 昵称25382711 2016-12-03


李安的很多电影似乎都充满着人文思考,也让他成了某种特立独行的电影人。这种反思和自我对话也是他和他的电影标签之一。




 《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有对战争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但这种思考的情感非常复杂,它纠结在一个19岁士兵的回忆与现实中,那恰恰是一个人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最为矛盾和冲突的年纪,加上自己摊上大事,生瓜蛋子变英雄。



我甚至认为导演之所以要利用120祯的这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技术,不是炫技,而且让观者突破银幕的阻碍,打造完整的临场性,进入故事中,去身临其境地进入主角的情绪,去感受“心流”,就像电影提到的“仿佛有什么东西穿过你的身体”。因为《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真的不是一部大格局的战争片,它就是那样用近乎温吞的镜头语言,述说感受,撩拨情绪,传递思考。



电影在尽最大可能性带你进入那个世界,还原真实,可其本身又仿佛在揭露着荒诞。矛盾一直交织着,故事里一直在说拍电影,一场比赛一场秀,一场游戏一场梦。每个人都在笑,可又笑的那么不真实。比利心中有矛盾和彷徨,难道其他队友就没有吗?当然不是,我们总会用笑容来掩饰自己,当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而他们像一架架设置好程序的机器,保持警觉,绷紧自己,一颦一笑都只是机器上的固定显示。只是某个瞬间,战争与和平交叠,他们又好像失去了平静面对太平盛世的能力,一点风吹草动,犹如惊弓之鸟。



(答记者问那段,其实挺玄幻的)


 只有死亡最真实,所以李安导演选择了用极长的镜头来记录电影中的两个死亡,一个是“恐怖分子”,一个是“班长”。而这都是比利亲身经历的,我们从来无法预估死亡,就像它到来的时候我们会不知所措。比利姐姐的车祸可能让他初次感受到生死一线(直接导致他参军),而后,他目睹一场生死交替(班长),亲身完成一次由生到死(近身解决恐怖分子)。正是一次次“死亡”,送他走到他人生的中场。



电影看到中段的时候,对于战争和死亡的表达,让我想起了很小的时候看过的《紫日》。当年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虽然《紫日》没有《红河谷》和《黄河绝恋》那般为人熟知,可依旧启发过少年的我对于战争的思考。但《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看着看着,心绪变得更加复杂,李安导演真的没有把它简单的定位为反战片,思考也不会停止。



 (这算不算禅师树下讲经?)


电影出现的那个象头神,可能是导演找到的,自己东方哲学思考的意象指代。象头神犍尼萨为印度教及印度神话中的智慧之神、破除障碍之神。而班长在伊拉克炎炎烈日的树下,与比利谈心的画面,是我在电影中印象深刻的画面之一,颇有几分菩提树下要顿悟的感觉。嗯,这很李安。最终,纸醉金迷的加长版悍马,在比利眼中变成了曾经当做大玩具,如今承载兄弟并肩的冲锋车,班长和神像再次出现,比利也完成了破除“心碍”的选择。


当然李安也没忘了在电影里调侃自己:电影制作人说“你刚才说的在电影里会是高潮”,“去中国找投资”,所以说技术派讲的冷笑话,真的是极度冷。



另外,真的好想亲身感受120帧是什么效果啊!!!


本文由作者“Jessie杨婕”投稿到龙斌大话电影官方微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