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起当年我找工作的经历,也是一把心酸泪

 新用户48533353 2020-06-04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6分钟

说起当年找工作的经历,

真是一把辛酸泪


文/晏凌羊

1

说起当年找工作的经历,真是一把辛酸泪。

我那时真的觉得穷人家的孩子太难了。

高考填志愿,我们都是估分填的也就是说,成绩还没出来,就让你先填志愿。可是,没人指导我填志愿啊,整个家族最有文化的人就是我了,我就自己瞎填。

填完第一志愿后,看提前录取志愿空着,手痒了,随便填了一个,想着反正录取分那么高,我可能也考不上。

成绩出来,傻眼了,比我想象中高了八十多分,还是文科状元。

被提前录取了,咋办?去呗,反正家里没钱给我复读。

去上大学吧,又没路费。刚好有公司给状元们奖励了一点钱,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巨款——8000元,终于解决了路费问题。

去到学校,开始申请助学贷款,但是因为未满十八周岁我17岁上大一,我办手续比别的同学麻烦。

大学我没花家里一分钱,用的都是助学贷款。

也想过出去兼职的,但学生么,能做的只是家教,但因为我的大学不是师范院校,名气又不大,我基本上找不到什么活儿干。

想找到家教的活儿,也得要交中介费的。我就从贷款得来的生活费里省出来,去交中介费。

有时候,我一个人单枪匹马跑去那种终年见不到光的很阴暗的地下室交中介费,可是,北京的家教市场供大于求,中介只给介绍一次,那一次试讲没成功,我也就没活儿干了。

现在想来,不管是去中介交钱还是去学生家里讲课,我得亏没出事。

每次寒暑假回家,我都是坐的硬座没钱坐卧铺。为了省点钱,我不直接从老家坐车去昆明,而是先去大理转车,那样可以节省几十块的交通成本。

有一次,我坐上了一辆黑车,司机把我们拉到昆明郊区就不敢进城了,凌晨三点多把我们全从车上赶了下来。

没地儿去啊,怎么办?我就跟着同车的在昆明理工大学上学的几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去了他们学校,睡到天亮。

现在想来,也得亏没出事。

有个春节,假期很短,我想着寒假要是回家过年的话,又花钱,又得坐春运的火车人太多,你需要憋尿,而且坐40几个小时火车,脚会坐肿,索性不回了。

那个寒假,我找到了一份家教工作,一个月挣到了一部手机钱,高兴坏了。

到大四了,面临找工作还是考研的问题。

我想了想,我要是去考研,我弟就得辍学,还是先工作吧,让他也能上个大学,然后就开始找工作。

我找工作的两千块钱,有一千是父母给的,那是他们身上所有的积蓄了。另外一千,是我自己大学时做兼职以及从贷款的生活费里攒下来的。

15年前,我南下广东找工作。对广州、深圳以及其它珠三角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乱。

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家里又没钱,那时候我只能住在最乱的城中村里。时不时看看《南方都市报》,我几乎都能看到城中村的命案新闻顺便感慨下现在的报纸可真洁净,很多事不让说了,被抢被偷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我记得当时媒体报道过一条非常骇人的新闻:一个女士走在街上,被飞车党剁了手抢了钱包。歹徒的刀非常锋利,她一开始没感觉到痛,走出去几秒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的一只手已经不在身体上了。

我也去东莞工作过一段时间。某天晚上下班后去超市购物,等公交车时亲眼看到两个歹徒手持砍刀,向一个等公交的女士抄包过去,逼她拿出钱包里所有的钱。我吓得浑身发抖,从此晚上六点以后不敢出门。

每次去东莞车站,一下车就会被摩托仔缠住。他们为了让你坐他的摩托车,会直接拽住你衣服,不让你走。车站乱成一团,但也没人&管。

时不时的,我也会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你,你,你为什么要来这种鬼地方?

我也去过中山找工作,去了以后才发现不大对劲,后来没去报到,因为种种迹象表明:那公司涉嫌传&销。

学校里,也没人跟我们讲这些。那时候穷孩子也没钱买电脑,去网吧上网会心疼那点上网费,我们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实在有限。

跟我们一起南下找工作的一个哥们儿真的被骗去江门一个传&销组织两个星期,所幸那个组织的“头儿”不狠。他发觉不对劲,赶紧撤了。

我跑招聘会期间,曾经被一个当街发礼物的人缠住。他先是跟我说,他东西太多了,拿不动,让我帮他拿一下。我接了过来,是一套陶瓷。

后来,他就管我要钱,说这东西卖给我了。我说我不要,就想把东西放地下,他说这东西放地下会坏,坏了的话要我赔。我没听他的,还是放地下了,结果他就来拽我衣服,我使劲挣脱了他,回到出租屋里还是觉得害怕和委屈,大哭了一场。

我那时住在城中村,去招聘会要坐公交。公交车站,经常会看到扒手被人抓住,捆在公交站旁的大树上殴打……

我也去过深圳考公务员,住在一个城中村,还住过那种“房中房”。就是一套房隔成几个隔间,每个隔间大概只有三五平米,只够放一张床,大家共用一个阳台、一个洗澡间、一个厨房。每个房间大概能住十几人。

现在想来,这些经历真是恍若隔世。

2

当年我找工作为何不大顺利呢?我感觉一方面是那时候我不大成熟、不够优秀又不善言辞,另一方面是学校的名头不够响亮。

母校在北京都没啥知名度招生数量太少,实在太小众了,来到广东就更没几个人认识。

见多识广的企业高管们倒是有知道母校名头的,可负责招聘收简历的,大多是连北京都没去过的小员工啊。

广东人大多只认中大,但凡是中大毕业的,招聘专员抢着收简历。我去投递简历,人家甚至认为我们学校还不如广东商学院,还有人认为我是民办学校毕业的真是气到吐血

每次从招聘会回来,我都恨恨地在想:什么中大、广商,老娘当年填报志愿时(无歧视之意,请这两所学校的同学不要玻璃心,根本都没将其放眼里。可现在,咋样了?我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还不如Ta们。

我那时真的是很不屑于再拿高考状元的头衔去忽悠人,因为我觉得那已经属于过去,“好汉不提当年勇”,我也没太把它当回事,可是,当我找工作屡屡碰壁,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

没办法,我开始改变投递简历的策略,遂在所有的简历上都注明了我是哪一年毕业的“高考状元”……这么一改,我找工作顿时就变顺利多了。

出第一本新书时,编辑说要把“高考状元”这个头衔加上,我死活不让加,后来我俩直接在微信里掐了起来。

他问我:出书的人多如牛毛。你一个新人出本书,还不让加这个头衔,谁买你的书?

我愣住了。哪怕找工作时我走了那么多弯路,可过了那么多年,我还是不懂营销策略。

接下来,我想说一说我考公务员为啥老考不上的问题(哈哈哈哈哈哈)

刚毕业时,也没人给我就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反正就到处瞎投简历。

民营企业收入给得低,不利于我快速偿还掉国家助学贷款,那会儿师兄师姐都说进体制好,那我也就努力进体制好了。

我那时之所以从北京跑到广东,一方面是听说广东收入高来了以后才发现这是一句谎言,另一方面是只有广东招考公务员不限定户籍。

我来广东的第一站,先是去了深圳。

在这里,我特别要赞深圳一句:早在2003年左右,深圳招考公务员制度可能就是全国最透明、最公平的了。15天内,笔试、面试、体检结果全部出来,省你很多机会成本,而且极大地减少了暗箱操作的空间。

我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去参加深圳的公务员考试,当然是没考上。行政能力测试还行,可一拿到申论题目,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这类文章该怎么写。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确算是饱览群书来着,可我看的书全是文史哲类的。我也尝试着写东西,但我写的东西都是感兴趣的、想写的,跟申论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整个大学期间,我根本没有下意识地训练过自己的公文写作技能,毕业后又没钱报公务员考试培训班,看了两本教材就去考试,结果,申论成绩出来了,每次都一团糟。

后来,我在体制内淬炼了十几年,写申论当然是不在话下了,可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就是不懂,还总想不明白为啥写申论不能说大实话,一定要说“放之天下而皆准”的套话。

公务员考试,我一共参加了应该有四次吧(记不大清了),前几回只算是练手了,后两回挤进了面试。

第一次参加面试,我有点小紧张,口头表达能力也不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考官提出来的问题。

比如说,人家问我,有上级领导来你单位视察指导工作,中午陪同他们吃饭的时候,他们指出餐桌上有一道菜是穿山甲,而穿山甲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你当如何处理?”

我想都没想,就回答:严查餐馆啊。

我至今依然不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反正那次我没考上。

第二次进面试时,我已经找到了还算满意的工作有体制背景的某金融机构,但工作地点离男友有点远,我是为了爱情而考。

面试官问我,你已经有了那么好的工作,为啥还要来考我们单位?

我当时已经参加工作一年,变油滑了,冠冕堂皇说了一大堆理由,最后才弱弱地蹦出一句实话:因为男友在广州。

事后,我还是没能考上。

现在想来,那是面试官们给我的“集体善意”。

我是在工作三五年之后,才认识了在那个单位工作的朋友。一打听他们给科员的收入,发现还不到我所供职的单位给普通员工的一半,而且他们的工作地点也不一定在广州。我要是被招录进去了,有可能会被分配到云浮、肇庆、茂名。想留广州?那也得拼关系。

我那时才明白面试主考官当时为啥会说“你已经有了那么好的工作”,合着他是担心我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才拦着我往火坑里跳啊。

现在再回想起我考公务员的那段时光,我还是觉得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以及理性分析那些信息,实在太重要了。可我当时不管做什么事,都只凭直觉。

写申论?凭直觉。

报考公务员?凭直觉。

选择城市和择业?也凭直觉。

打个比方:15年前,有前辈告诉我,深圳是一个非常有前景、有活力的城市,将来不会比广州差的。

可是,我听不进去。

那时我觉得,广州当时是省会,也是全省的老大哥,深圳哪能跟它比?

哪怕深圳各大用人单位给出的待遇比广州给出的高,而深圳当时的生活成本比广州低,我也觉得它不如广州好。

刚从首都来到广东,我的确感到万分的不适应。

气候不适应,广东的“回南天”让我叹为观止。

语言不适应,打开电视几乎每个本地台都在说粤语。十几年前,粤语在广东的普及度真的很高,说普通话的人确实有点少。

饮食不适应,老广们饮食清淡甚至……奇怪比如他们吃我从来都不吃的蛇、田鸡、甲鱼,而我是云南人,喜欢吃辣。

整体人文环境也不适应,北京人文气息浓厚、云南人情味足而广东就像个文化荒漠。

而深圳是不适应中的“更不适应”。

第一次去深圳,我对那里印象极不好。城市里所有人都很匆忙似的,公交车司机还没等人上下好车就关门,差点夹到人。在大街上走着,走半天也遇不到一个报刊亭。我们从关外到关内,还要查身份证没错,十几年前的深圳是分关内、关外的

我说,这种没温度、没人情味的地方,我才不要来。

于是,我长期驻扎广州找工作,主要是觉得广州人情味足一些、文化底蕴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多一些。

心情难过的时候,我还可以去老城区走一走,看看骑楼,看看西关大院。

以我当时的脑子,定然是想不到深圳的潜力到底在哪里的,而今我才终于明白了。

15年前,深圳招考公务员的效率是全国之最,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这难道不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一方面,ZF效率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另一方面,那里才是更适合我这种没钱、没背景的农家子弟奋斗的地方。

我感受到的“没啥人情味”的深圳,难道不正是一个可以靠实力而不是裙带关系说话的地方?深圳各大企业愿意出高薪招揽人才,这难道不是经济有活力的体现?

上次去深圳办读者见面会,我同学开车送我去。

我在车上跟她说:“十几年前,谁能想到深圳会发展得这么好,房价居然会超越广州呢?”

她说:“是啊,谁能想到呢,我也只是误打误撞地留在了这里,享受到了房价暴涨前上车的福利。”

我说:“那时候我满脑子里都是爱情,现在我感觉我错过了一个亿。”

说完,我哈哈大笑。

香港作家陶杰在《杀鹌鹑的少女》一书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我忽然觉得,真正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其实是很少的。你得经历很多事,你得及早“开天眼”,你得有非一般的毅力和能力。

更多的时候,我们就像是河流上的树叶一样。风平浪静时,觉得哪儿舒适就飘到哪儿;有惊涛骇浪时,紧紧抓住眼前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跟着洪流浮沉。

所有人都在命运的洪流里苦苦泅渡,只是有人在抗争,有人在沉沦,有人在逐流。采用哪种泅渡姿势,都像是命中注定了一般。

但是,我始终相信一点:敢于和厄运死磕的人,命运终究会对Ta网开一面的吧。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念

今天写的,调侃意味更浓,说的也都是些不正经的自嘲话,还希望不被“上纲上线”.......我觉得吧。没有走过弯路的人,估计是很少的。无数过去我们走过的路,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是被命运打造的,同时也是被自己亲手打造出来的。

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关注「晏凌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