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孩子引发的家庭大战......

 新用户48533353 2020-06-04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

“信了育儿专家的话,

你就等着累死吧!”

文/晏凌羊

一个网友给我这样留言:我做饭就很慢,家里两个孩子。育儿专家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孩子需要,你就要停下手中的活,哪怕是在做饭。今天中午孩子缠着我,让我帮她撕开巧克力包装袋,结果菜就糊了。我就想育儿专家到底有没有带过孩子,有没有做饭的时候还要带孩子。 

我给她回复如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很多专家只是为赚钱而已,或者说这话有具体的语境,而你不加分析地照做了。如果我工作时、开车时我女儿来打扰,我可能也会生气。孩子不是上帝,只是家里一份子。不是因为她是孩子,她就天然占有优先级。我在家里的地位、享有的权利,和她是平等的,只是因为我是父母,我承担更多义务而已。”

讲真,现在的家长们似乎很容易在育儿这件事上感到焦虑,于是,很多人开始找来书看、关注很多育儿专家,希望能找到一些方法论以缓解焦虑。

很多生第一胎的家庭,更是买来一大堆书看、关注一大堆育儿专家,恨不能“照着书养”,可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让新生儿父母感到万分疲累,因为精细育儿实在是一件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儿。

有的家庭,因为育儿时遵循的标准不同,夫妻俩、婆媳之间常常引发家庭大战,大家为一点芝麻大的育儿小事闹得不可开交。

每每看到这种现状,我都有点感慨:这是不是舍本逐末了呢?对于孩子而言,家庭氛围好、家人关系和谐,比TA怎么穿裤子、怎么喝奶粉、怎么吃水果要重要得多啊。

说真的,我感觉现在育儿界很多通行的“育儿标准”很奇怪。

比如,不知道哪儿跑出来的专家,呼吁母乳喂养的孩子不需要喝水,说是母乳含的水分已经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喝水会让宝宝产生饱腹感,变得不爱喝母乳,甚至会让宝宝的肾脏丢失盐分,增加宝宝患低血钠症的几率。

于是,有的父母喂三个月的婴儿一点水喝,也会被各类所谓懂行的七大姑八大婆站出来批评不懂科学。

我亲眼见过这样一件事:朋友家三个月的婴儿,有天晚上不停哭闹,哭得撕心裂肺。给他喂母乳,不喝;给他按摩,他表现得更烦躁;哄他睡觉、给他玩具,还是不行。后来,奶奶说了一句,怕不是口渴吧,喂点水试试。

孩子妈妈说“专家说了,六个月以下小孩不需要喝水,母乳里含的水分够的”,结果,孩子还是哭闹不已。奶奶看不过眼,喂了孩子几勺水,孩子喝完了,沉沉睡去了。

要我说,“六个月以下的小孩不需要喝水”,这算哪门子科学呢?也许那天孩子出汗量大呢?也许TA当天排尿多呢?宝宝想不想喝水,以TA喝水下去后,是否表现得有舒适感为准啊。

喂点水而已,又不是喂毒药,何须一板一眼地按照某套标准来?宝宝喜欢喝,喝下去没有不适感,那就给TA喝。TA不想喝,那就不要喝。这是多大件事呢?

另外一个让我感到迷惑的事情是:分床睡。

育儿专家说了,小孩子六岁以后就要分床睡了,不然影响独立性、性观念。

现在,逗号晚上睡觉还是跟我睡的。一个朋友看到了,说这样对小孩成长不好,说是孩子都六岁了,还不跟她分房睡,会让孩子对父母有依赖心理、独立性差、情感脆弱,影响性心理的健康。

我没回话,只是笑了笑,觉得这帽子扣得够大的。一个孩子有没有独立性,就看她敢不敢一个人睡觉?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某个孩子在这方面很胆大,在另一方面很胆小呢?

某方面胆大,你就定性人家独立?另外一方面胆小,你又定性人家不独立?

几岁分床算晚呢?我觉得十一岁之前完成分床就行了,一切看孩子的适应能力。

我尝试过鼓励逗号一个人在她的房间睡觉,但我感觉到她对一个人睡这事儿感到有点焦虑。我不想为了达成几岁之前要分床睡的目标,搞得家里鸡飞狗跳。

还有,影响性心理健康之说,针对的是父母没有离异、夫妻俩需要避开孩子做床上运动的家庭,以及母亲和儿子、父亲和女儿要早点分床睡的这种情况,而我家不是这种情况(即使我真有男朋友,做完运动后再各回各床,我也觉得没问题)。

之前逗号独立睡过一个晚上,后来她觉得一个人睡很无聊,不能在睡前跟我搂搂抱抱和夜谈,就又跑来跟我睡了。

我想慢慢给她一个适应过程,等到一定年纪,当她看到他们班同学都已经独立入睡了,估计也就不好意思再跟我黏在一起了。

在这个事情上,我不焦虑,我也不想让她感到焦虑。

有一类人,在一些母婴博主的影响下,对孩子的态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他们的眼里,孩子是天堂里派来的天使,是坠入凡间的精灵。

对孩子们,你不能吼、不能骂,要时时刻刻“温柔而坚定”,不能对孩子实施冷暴力,要给她们充足的爱、温暖、自由。如果孩子犯了错误,那一定是大人的错。

这类人很容易觉得别人当父母当得不正确。

可是,亲爱的,人活一辈子,活的就是平衡。在时间、精力、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有时候真的要牺牲孩子的利益。

把孩子当上帝、当家庭的绝对中心,把父母视为服务上帝的工具,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强权与专制?

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压力和无奈,不可能拿出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按照所谓“正确”的方式围着孩子转。

比如,上飞机前一分钟,孩子因为你说这次去海边旅游不能下海游泳(可能你刚好来例假了,没法陪),孩子就控制不住失望情绪大哭大闹,甚至以拒绝上飞机的形式表达抗议。你好好说话但对方根本不听,怎么办?

这种时候,吼孩子一顿或者直接对TA实施冷暴力,让TA变老实,跟着你乖乖上飞机是最省时、省事、省力的方法(上飞机后再好好聊)。

若帮别人育儿有钱收,我也能做到“从来不吼”,因为那是工作,与职场应酬雷同(有几个人敢吼金主)。而我认识的小学生家长(除非是对孩子撒手不管的那一拨),没吼过孩子的,个数为零

耐心与效率,很多时候就是冲突的。单讲一方面并将其泛化到各个领域,就是耍流氓。

当然,除了孩子之外啥也不需要管的父母,可以除外。你时间多,你赢。

最后,我想跟大家讲一个基本常识。

如果你要原本原样按照某些育儿专家提倡的方式来育儿,大概率上你会累死。

很多育儿理论,是建立在“父母只有育儿这一个职责”的假设上的。

但是,这可能吗?

除了为人父母,你还有其他的社会角色。

比如,你是职场人,是父母的子女、是兄弟姐妹的手足、是你朋友的伙伴、是你邻居的邻居、是商家的消费者、是某个团体中的成员、是医生的病人、是健身教练的客户、是老师的学生……还是你自己。

你只有一个,而你的时间只有每天24小时,你要扮演那么多的角色。

你需要取舍,需要平衡……某些时刻,你只能牺牲孩子的利益。

牺牲掉了,并不等于说你就不是一个好父母。

一个最简单的情景冲突:不出去挣钱,小孩就没钱花;出去挣钱,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变少。有大把父母要在孩子睡觉以后才能回家,疫情期间也有很多医护人员、警察两三个月见不上孩子一面……

专家说,要多陪伴孩子,这道理谁TMD不知道啊?

可面对这种角色冲突时,你怎么办?你能怎么办?

在家庭内部,民主与效率也是冲突的。

比如,小孩在酒店自助餐厅里,面对美食迟迟拿不下主意,而此时来接你们的车快来了,人家过时不候。你是要给孩子民主、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还是让TA早点吃完,拽着TA先上车?

人生处处充满抉择,处处需要你“两害相权取其轻”。

谁的人生不是走钢丝?只不过有的人的钢丝绳比较胖,有的人的钢丝绳比较瘦。

人活一世,活的就是平衡。

这事儿就跟高考似的,光语文好有什么用?英语、数学和其他科目差得不行,还不是照样考不上大学?

关于这一点,网友墨翼飞廉说得很好:很多育儿理论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到孩子是个变量。我们做科研实验的,哪怕研究的是岩石,从实验方案到实验流程、试剂使用、到最后处理数据出结论,还得失败好多次才能得到理想结果,更别说一个会动会长大有性格有思想的孩子了。

孩子的成长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揠苗助长。对某些育儿专家的话,觉得有道理就听一听,没道理就忽略。自己的娃怎么抚育,自己做决定。

没必要过分焦虑,我们心态松弛一点,孩子或许会更快乐一点。孩子快乐一点,它往好的方向成长的可能性就更大一点。

以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关注「晏凌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