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不称职的父亲........

 新用户48533353 2020-06-04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

卢梭、傅雷:“说到做不到”的

“育儿大咖”


文/晏凌羊

想必我们都读过《傅雷家书》,没读过至少也听过。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傅雷写家书的时候,他的儿子傅聪已经长大。在家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爱儿子的父亲的形象。傅雷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也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

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家长把《傅雷家书》视为“教育孩子的宝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傅聪小的时候,傅雷是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父亲,他甚至虐待过孩子。只不过到了傅雷晚年,他才对此有所反省。

他在家书中说: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而我们在看《傅雷家书》的时候,不难发现一点:傅雷跟儿子说话的口吻,还是以说教为主、平等交流为辅。

 

傅雷对待小时候的傅聪的方式,跟他母亲当年对待他的方式如出一辙。

搞得我只能感慨:即便像傅雷这样聪明的人,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探索出一条更科学,更文明的育儿路,也是不容易的。

傅雷性格霸道、暴躁,或许可以从原生家庭中找到点原因。

4岁时丧父,是母亲一人把他养大。

一般单亲母亲会比较疼孩子,但傅雷的母亲对他可谓是非常严酷。

他小时候贪玩不爱读书,他妈妈就拿绳子把傅雷绑在桌腿上,对着父亲的灵牌,要他认罪悔过。

他温习功课开小差,他妈妈就在铜钱的方孔中塞上蜡烛头,点燃之后,贴在傅雷的肚脐眼儿上,一滴一滴的蜡烛油烫得傅雷哇哇叫,大喊“救命”。

这简直有点“容嬷嬷上身”的味道,要搁宫斗戏里,估计也是一把整人的好手。

很多父母可能都有过体罚小孩的行为,但一般人体罚,也就局限于打屁股或揪耳朵、罚站等等,能发明出这种处罚手段并付诸实践的,还真是不多见。

邻居曹家女主人听到小傅雷的惨叫,跑过来问:“少奶奶,你怎么能对孩子下手这么狠啊,你想整死他吗?”

傅雷的妈妈确实试过要把傅雷扔到河里,甚至还试过在家里上吊,以死相逼,都是希望傅雷能够“用功上进,好好读书”。

不得不说,傅雷妈妈可能确实心理有点问题。

在这样的高压教育下,小傅雷确实也够上进。

13岁时,他考入上海徐汇公学。

16岁时因批评宗教而被学校开除,同年又考入更好的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8岁时,他参加反学阀运动。他母亲强行送他回乡,帮他避过一难。之后,他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

20岁,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回国后,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傅雷是个学霸,人非常聪明,也很有文艺天赋,但性格乖张和暴戾。

他满身棱角,脾气火爆,难以与人共事,这种脾气、性格在家里表现得更加明显。

我们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总是很容易为傅雷对傅聪的感情泪目,但实际上那是傅聪长大以后的事。

傅聪小的时候,傅雷继承了母亲对自己的管教方式去管教儿子,严厉得让好朋友都看不下去。

《傅雷家书》“代序”的作者楼适夷曾经说,傅雷的孩子们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只有等他出门了,才敢大声笑闹。

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傅聪练琴时,一走调,傅雷就大骂,甚至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

傅聪5岁时,在客厅写字,傅雷不知何事就火了,顺手抡过来蚊香盘,击中傅聪鼻梁,顿时让他血流如注。

像打耳光之类的应该是家常便饭了,傅雷还把傅聪绑在自己家门口,让邻居们都看到,以此警告傅聪:不听爸爸的话,后果很严重。

见到傅雷如此体罚孩子,朱梅馥不敢责备丈夫,又心疼孩子,只得暗自垂泪。

跟这样一个脾性的丈夫生活在一起,朱梅馥定然是有委屈的,只不过她选择了无限容忍。

 

刘海粟回忆,傅雷偶然同几个朋友打两圈小牌,朱梅馥从来不敢多口,但他输了却怪夫人不替他当好参谋,大骂一通。当然,等怒火一过,他又向夫人反复道歉。

朱梅馥每天上午做家务,下午给傅雷做秘书,晚上有空就看看书。

朱梅馥接受的完全是西方的教育,在音乐、书画、英文小说等方面拥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但她在家庭里,完全是贤妻良母的类型。

在儿子及诸亲友眼里,朱梅馥“像菩萨”,一辈子善良得不近情理。

后世有人书写她和傅雷“伟大”的爱情,说她愿和丈夫生死相随,实在是爱透了丈夫,可在我看来,这样一个聪明的女性屡次三番容忍丈夫出轨、暴打孩子,不过只是贤妻良母意识太强而自我意识偏弱罢了。

前段时间,我身体又抱恙,没办法集中精力工作,只能阅读,因此我把卢梭的《爱弥尔》看完了。

这本书成书于18世纪,一经发表后,就风靡全世界,被视为是教育领域的“神作”。

整部书拉拉杂杂说了一大堆很“形而上”的育儿理论,啰嗦得我厌烦,而且他的女性观也很有时代局限,他认为女性的主要作用就是繁殖和哺育后代。

卢梭提倡的育儿,是纯自然状态下的自由生长,不受任何社会约束的那种。

要我说,这只是他单方面的臆想,跟他本人的避世心态很像。

卢梭写得最好的还是批判社会的《社会契约论》,而在《爱弥尔》中,他主要也是在批判,不是在讲育儿。

这两本书都成书于18世纪,里头一些观念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了。人们追捧它们,不一定是因为卢梭说得对,而是写这本书的人是卢梭。

很多人读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后,成为卢梭的铁粉;但也是在看完《爱弥尔》之后,成为黑粉。

卢梭的言行,其实是特别分裂的。他花了几十万字的篇幅写怎么样育儿,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成长,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孩子却不好。五个孩子都被他送去了育婴堂(相当于是孤儿院)。卢梭晚年在文字当中忏悔过这一点,但是,他更多是在为自己开脱,说在育婴堂成长对孩子更好。

他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卢梭的避世心态,可能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卢梭出生于瑞士的一个穷苦家庭,母亲生下他后就难产死了,他的父亲就将他送给了教会。卢梭当了父亲以后,也不过就是在模仿自己父亲的行为而已。

在教会中,卢梭接触了绘画和文学,但教会里孩子太多,大人们管不过来,卢梭被女教师鞭打,并从受虐过程中得到快感,此后他性心理一直不大正常。比如,他亦曾躲在黑暗街头,向陌生女子露出他的臀部,他虽然觉得这样干很愚蠢,但抵制不了这种快感给他带来的诱惑。

卢梭还染上了偷盗的恶习,被教会赶了出来,过着流浪的生活。

后来,卢梭遇到了改变其一生的女人华伦夫人,华伦夫人收养了他,成了他的义母。没多久,青春懵懂的卢梭就迷上了华伦夫人。当时华伦夫人已经与管家有了亲密关系,但他们三人不仅没有产生矛盾,还很和谐的处在了一起。

从小缺少了母爱和亲情的卢梭,在这段日子里喜欢上了裸体和受虐。后来,在另一位贵妇的帮助下,卢梭成为了当时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两年后,他开始同旅馆中的佣人瓦瑟同居。

卢梭后来娶了女仆瓦瑟。瓦瑟一直陪伴卢梭身边,为卢梭生下了五个孩子,可是没有名分,直到晚年,卢梭才决心和她举行一个简单的婚礼仪式。

卢梭出版《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后,名声大震,但他也因此惹怒了新旧两教,最后不得不离开法国。

之后的几年里,卢梭颠沛流离,因休谟(英国史学家、哲学家)曾说过愿为他效劳,所以他决定前往英国。在英国生活的最初阶段,卢梭非常得志,他整日与休谟见面,但他却患上了被害妄想症,把休谟当成了要害他的人,这种精神病最终将他逼疯。

1778年,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且贫困潦倒的卢梭在法国去世。死前被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践踏,享年66岁。

而此时,他的五个孩子,都不知道分别飘零去哪里了。

章子怡演过一部电影,名叫《茉莉花开》。这部影片可能大家都不熟悉,它讲述的是祖孙三代女儿的不幸。她们努力想要改变命运,却始终没能如愿。

30年代的“茉”,遇到有钱人孟老板,一度成为红透半边天的女明星,最后因怀孕被抛弃。

50年代的“莉”,是“茉”的女儿,她嫁给一个工人,却总怀疑丈夫不忠,导致丈夫精神崩溃,卧轨自杀。

80年代的“花”,跟大学生恋爱,勤勤恳恳供他读大学,最后大学生有了外遇,跟花离婚。

 

三代女人,同样的命运。不管是“茉”还是“莉”,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充足的关爱,长大以后因为男人给的一点点好,就奋不顾身地奔赴爱情,迎来的却是不好的结局。

三代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缺乏父爱,母亲对她们的关照也不够。长大后,她们不自觉地复制母亲的命运以及母亲对待子女的方式,很难打破这种家族命运循环。

有时候想想:卢梭、傅雷够聪明了,但还是很难打破这种命运循环,普通人就更难了。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空间,如果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很有可能会影响三代。哪一代能主动打破这种家族命运魔咒,不让某些家庭问题像是坏基因一样遗传下去,那TA就是家族的功臣。

这是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光觉察、觉知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行动力。不然就像傅雷一样,在书上说一套,现实生活中又做一套。

而傅雷和卢梭的故事,也告诉了我这样一个道理:对育儿大咖们的“育儿理论”也要分开看。

卢梭在《爱弥儿》里写的、傅雷在《傅雷家书》里写的,更多是一种他们的提倡,那些提倡,实际上他们自己是做不大到的,就像现在很多育儿大V也根本做不到自己“所提倡的”一样。

当然了,这种提倡,他们自己做不到,并不意味着就是错的,也不意味着我们做不到。

理论和人,分开看。比如,一个人说不能杀人,但他最后竟杀了人,顶多只能算是自打自脸,但“不能杀人”的这种提倡是对的。

只要我们有心、拿出百分之七八十的行动力做一对好父母,愿意拿出行动打断家族命运轮回,即使不能100%做到各类育儿理论所提倡的,也不必焦虑,因为提出这些理论的人自己也做不到。

爱就是爱,它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你和孩子都感觉到愉悦、轻松、幸福,你就是合格的父母。

学知识,有觉知,尽人事,听天命吧。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念

孩子对母亲的意义,是一个受精卵在体内一天天长大,是你要承受身体撕裂的痛苦才能把TA带到世界上来,是多少年含辛茹苦的哺乳、喂养和抚育,但对于有的父亲而言,也许,也许只是一枚遗落的精子而已。这种遗弃的风格,可能会在家族中遗传的,所以,都请做个能对自己的后代负责任的人吧。

这几天又在高速上狂奔,今天发的是存货文章,写得有点散,多多担待。

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关注「晏凌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