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塘寂寂柳依依

 苏迷 2020-06-04
《苏州日报》
2020-06-03 

  □王友良

  苏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运河沿线30个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占据了运河长度80多公里。运河文化带建设,对苏州来说,是历史机遇,更是历史责任。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要把苏州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市委蓝绍敏书记则要求,让江南文化的文脉永远流传,让江南运河的水脉绵延不绝。

  文脉,在于历史,在于遗存。

  打开地图,在这脉蓝色的河道上,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历史遗存犹如一粒粒珍珠,沿河闪烁。从大诗人庚肩吾“御亭一回望”而改名的望亭,到通安、浒关、枫桥、横塘、胥江、石湖、盛泽、平望……没有一处无故事,没有一地无文脉。

  在这众多的历史遗存与文脉中,有一个地方,在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不能不提,这就是横塘。横塘,不仅仅是一处地名,一座名镇,更在于她“活”在历代古诗文中,蕴含着千年的历史意蕴,成为与运河相伴相生的文化意象,至今吸引着文人墨客、天涯孤旅……

  横塘,最早见于文字的应该是晋代左思《吴都赋》:“横塘查下,邑屋隆夸。”说的是民居众多、很繁华的意思。见于诗歌是晋代《团扇郎六首》之一:“御路薄不行,窈窕决横塘。团扇鄣白日,面作芙蓉光。”从唐代以后,“横塘”屡屡出现在诗词文赋中。如温庭筠诗:“万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横塘似旧游。”牛峤词:“春入横塘摇浅浪,花落小园空惆怅。”等等。这中间,横塘,当然不只是指地名,也不尽然是同一个地方,但却给“横塘”二字赋予了不同的意蕴。

  在大量的诗文中,苏州横塘是以一种具体可感的地点存在。唐朝顾非熊在《阊门书感》里写道:“凫鹥踏波舞,树色接横塘。”李嘉佑《伤吴中》里也说:“馆娃宫中春已归,阖闾城头莺已飞。复见花开人又老,横塘寂寂柳依依。”到了宋代,陈三聘写道:“阊阖城西山四面。鸭绿鳞鳞,轻拍横塘岸。”明代梁有誉《姑苏怀古》:“春归茂苑乌啼月,花落横塘蝶怨风。”这些诗词,营构的是活生生的、有现实感的苏州横塘,把运河边的小镇横塘作了立体呈现。

  纵观诗文,苏州横塘出名,与宋代贺铸《青玉案·横塘路》词有关: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首词,把江南梅子黄时的烟雨、满城飞絮,比作一腔闲愁,其词其意到了绝处。也因“梅子黄时雨”,贺铸得了“贺梅子”的雅称。而“凌波不过横塘路”一句,直接把苏州横塘推到了前台。

  自此,围绕苏州横塘,梅子飞絮,伤春送别,夕阳古驿,跌宕于诗人笔下,延续不断。

  横塘,大运河、胥江河、越来溪三水交汇,普福桥、彩云桥、晋源桥通接街道。南有闻名天下的石湖,西有横山、上方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中,横塘作为一个地理存在,无疑具备作为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景观圈节点的外在条件。但文化带建设在环境景观的改造提升之外,离不开人文历史内涵的“造型”。众多关于横塘诗作背后的隐喻与象征,是文化带建设中体现匠心之关键。横塘在诗词中表达的意象,五方面值得关注:

  意绪横塘。绝大部分诗词把横塘作为文学意象来描写的,表达的是一种意绪。比如,“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含愁复含笑,回首问横塘。”“中有忆人双泪,几时流到横塘。”这些诗中的“横塘”,不是实指,只是表达一种思念与怀想。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寄托男女之思,表达了一种情感的流淌,就像一种意识的潺潺流动,是一种意绪。范成大“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苏曼殊“莫道横塘秋露冷,残荷犹自盖鸳鸯。”则是实指,这里的横塘,已经蒙上了一道深深的送别与眷恋,表达出了岁月无情、人生无定,而石桥、朱塔不变,带有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爱情横塘。借“横塘”表达男女之情,这种意蕴在诗文中屡见不鲜。唐代李贺:“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明讲女子住处,暗喻女子之美。出现在崔颢诗中“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则表现为男女表达爱情的隐语,这里的横塘可能是长干也可能是苏州,也可能是虚指,无论虚实,但都说明横塘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明代袁宏道《横塘渡》:“横塘渡,临水步。郎西来,妾东去。妾非倡家女,红楼大姓妇。吹花误唾郎,感郎千金顾。妾家住虹桥,朱门十字路。认取辛夷花,莫过杨梅树。”男女绵绵深情,跃然纸上。

  田园横塘。写苏州横塘很多是与田园相关的。王谌“小舟吚哑渡横塘,十里秋畦粳稻香。”程师孟“道出横塘跨石梁,塘南塘北稻花香。”秦观“孤榜傍横塘,喧舂起旁舍。”向滈“隔离疏影照横塘,东风吹暗香,陇头归路指苍茫。”这四位宋代诗人的诗词,犹如一幅幅江南田园画卷,稻花香里,让人想见运河边的小桥、流水、田垄、归路。

  画意横塘。明代中期以后,苏州“吴门画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视。主要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等均是苏州人,他们的画作,描绘江南一带佳景胜迹的卷、轴、册页在他们的创作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横塘,在他们的画作中时有出现。文徵明《采莲图》“横塘西头春水生,荷花落日照人明。”张绅《题江岫图》“鸳鸯不识横塘路,鹦鹉窗间呼向人。”皇甫汸《江南曲》“锦帆西去绕横塘,画舸携来悉粉妆。”李奎《阳春曲·三月江南春草芳》“别有蓝桥通蕙渚,更怜斜狭接横塘。”等等,水景、水禽、仕女、小桥、锦帆一一呈现。

  季节横塘。出于对横塘的热爱,一些诗人都通过对时节、气候的变化,写出不同节令的横塘。王世懋写横塘之春“山连暮霭迷前浦,云拥春流入远江。”许妹氏写横塘之夏“南塘女儿木兰舟,采莲何处归渡头。”秦观的秋季横塘是“烟水秋平岸。”刘溥的冬季横塘则是“荻花吹雪江风冷。”陆游对横塘特别钟情,横塘出现在他的诗歌里至少有10首,把一年四季对横塘的感悟写了出来。如“月过横塘鹊独飞”“飞飞戏蝶度横塘”“水注横塘藻荇香,候虫唧唧满空廊”等等。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围绕开发运河文化,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运河沿岸各地都在积极开发运河资源,表现出了对运河文化的热情,一条千年流淌的文化带正以全新的形象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然而,一些地区仅专注于环境的改善,构建绿树成行、芳草萋萋、花团锦簇的运河环境,这些做法自然无可厚非,但却产生了千人一面、辨识度不高的弊端。横塘,作为1794公里运河水路中的一个节点,苏州“最精彩的一段”不妨从此写起。这种精彩就体现在“诗意”,这种诗意是独特的、也是别致的。诗意的营造,不是停留在书本上,更不是停留在想象中,它应该是一个立体的营构,通过特定的情境,以激发情思、引发共鸣、启发思考。在对横塘的诗情画意提炼概括的基础上,不妨以“诗意横塘”为品牌加以营构。

  构建一条游宴问道之路。文徵明游宴诗卷中的十六首七律,为“诗意横塘”设置了流线图。这些诗均为游宴之作,如《春日游石湖愣伽寺》《初夏虎丘悟石轩燕集分韵得清字》《袁鲁仲邀游横塘列岫楼,余自胥台没,数年不登此楼矣》《是晚过行春桥看月》《天池》《南峰寺》《支硎道中二首》,从诗的名字中不难发现,诗中的景观都是以横塘为中心,南游石湖愣伽寺,北到虎丘悟石轩,西到天池山、支硎山、南峰寺。而围绕横塘,则有列岫楼、行春桥、横山、古渡等。这条流线图可以较好地体现画意横塘。

  也可以是一条画舫送别之路。如果说“游宴问道之路”走的是“清荫夹道”,陆路,那么“画舫送别之路”则是水路。当年范成大也许就是轻舟画船,人拥笙歌月载船,年年送客横塘路。这条路一方面借船泛舟石湖、运河,另一方面可以体会“姑苏驿递南接行省,北抵大江……是以送往迎来,岁无虚日”之说。沿此路,当沿途欣赏横山夕照、驿道古渡、归棹唱晚,又怎么不会产生沧海桑田的意绪?

  还可以是一条归田园居之路。范成大隐居石湖,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就是在石湖写就的。这条线路,可以营造出充溢着江南的田园情趣,引导游客寻找江南田园意象,徜徉其情境,像读米家山水,满是云气水意,萦绕着江南润湿之感。也可以通过观览,体会江南熟悉的湖田农作、养蚕、织丝活计,也可以至石湖行春桥畔的茶磨屿下,游览范成大祠,感受范成大的田园生活和季节横塘。

  还可以打造歌舞声色之路。夕阳下,民俗支撑起了横塘商业文化。横塘小镇,既有清丽柔婉、细腻抒情的昆剧;又有余音袅袅、甜糯相宜的吴语评弹;甚至还有苏州乐府诗题、襄阳曲……爱意、心境,带给羁旅者一片温馨之感。

  还可以打造扪碑访古之路。千年的运河,探寻历史的遗迹,少不了扪碑访古。可以看古渡碑,带给人的是人事变幻的沧桑;展示历代运河管理碑,带给人的是运河文化历史变迁的风风雨雨;品味范成大祠中御书“石湖”御碑、田园诗碑,唤起的是心中田园生活的回归。面对申时行的神道碑,又会产生多少旧时王谢的感叹……

  文徵明的一首诗,可以作为运河文化与“诗意横塘”结合的远景:微风漠漠淡晴晖,又见江南白雁飞。出郭尘埃原自少,经秋乐事未应稀。高情每约看花伴,把酒时寻旧钓矶。满目湖山莼菜紫,争教张翰不来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