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森田疗法的治疗机制

 岳耀_强迫专家 2020-06-05

 有人说,森田心理疗法简单,理论的内容不多,因为用不了多少时间我们就可以把理论从头到尾学一遍。但又有些人说,森田心理疗法很难,难在不容易真正理解森田理论的实质。比如,为什么森田心理疗法有时能那么神奇地治好一些疑难病例,其机制是什么?患者来就医,是想请医师帮助自己消除那些迫切想要消除的症状,为何采取卧床治疗技术?为何推崇作业疗法,比如劳动、运动?似乎很多人不得要领。因此,有人对森田心理疗法不以为然,半信半疑,甚至根本不信,认为“治好了也是巧合,没有代表性”。看来,没有真正理解森田心理疗法实质的大有人在,必须从神经症的发病机制和森田心理疗法的治疗机制开始加以详细解析。

一、神经症发病机制—被束缚机制

在神经质或疑病素质的性格背景下,由于某种契机产生了思想矛盾(一种认知歪曲、错误或思想偏差),以致人的注意集中指向身体某处的感觉或某种思想、观念、越是注意这些,就越使自己的某种感觉过分敏锐,或对某种观念过于确定,注意被强烈吸引到这些方面来,变得不由自主地关注这些事物,不能像以前一样将注意随意集中指向别处,这就是注意狭窄或固着。

森田心理疗法把这种“注意集中—感觉过敏—注意狭窄或固着”的循环过程叫做精神交互作用,也称为神经症发病的被束缚机制。这种精神交互作用机制最终形成一种被束缚状态。

森田正马教授认为,被束缚机制的形成至少包括两个要素,一是思想矛盾(包括思想偏差、思想歪曲、思想错误);二是精神交互作用。由于一些人缺乏常识,常把正常的现象当成异常,搞不清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想象与事实的差距。一些人的判断常出现偏差,但不一定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问题。在这种思想矛盾情况下,某种契机使人的注意力向某处集中,于是引起了精神交互作用,引发精神交互作用机制(亦称被束缚机制)。

我们会发现,被束缚状态的程度与神经症性症状程度呈正相关,即被束缚状态程度越强,则躯体不适、焦虑、强迫等神经症性症状也越严重,说明在这种状态下产生和加强了躯体不适、强迫症状、焦虑等神经症性症状。另外被束缚机制所形成的不仅是神经症性症状,还有一种被束缚状态,在被束缚状态中,不仅存在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还包含症状受容性低下、注意固着、身体社会功能低下、完善欲过强等精神病理内容。

对神经病发病机制,日本东京心理医院院长岩木久满子博士提出:神经质素质者对某些已经发生的事实(如考试或见到领导、异性就紧张脸红,受到批评身体某处会不适、会紧张等)往往无法接受(其中可能存在思想矛盾,认为不该如此),不能放下或极端排斥(症状受容低下),放不下或排斥这种紧张就违背了情感自然升降法则(对客观刺激产生的情感反应如果不加以干涉,它会逐渐上升然后自然地下降并消失),反而使情感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这样就会引起自己对这件事的关注,越是关注就越是使这种情感增强,陷入恶性循环(精神交互作用),注意也会随之固着于此,影响身体社会功能,形成被束缚状态,发展为各种神经症性症状,这也是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神经症发病机制。

二、神经症的治疗机制

森田心理疗法与其他疗法不同的是,它不以直接消除各种神经症性症状为主要目标,而是通过灵活地运用森田心理疗法的各种治疗方法打破被束缚状态、恢复身体社会功能为主要目标。通过上述方法提高患者的身体社会功能和对症状的受容性,切断精神交互作用,打破注意固着于症状的状态,改善思想矛盾,使患者的精神能量由一直供应给围绕“死的恐怖”的行动和精神症状的持续存在的状态得以改变,转变为精神能量一直供应给围绕“生的欲望”的行动之中。这样一来,“生的欲望”和围绕它的行动得到精神能量的支持而被激活、扩展,并逐渐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更加愿意围绕“生的欲望”行动,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做就等于放弃了对负性情感的干涉。根据情感的自然升降法则,负性情感会像山的走势一样,最后会降下来,同时“死的恐怖”以及各种精神症状则失去精神能量的支持不断萎缩。这样,新的精神能量运行方向和新的行动结果打破了患者的被束缚状态,被束缚程度逐渐降低,而由于神经症的被束缚程度与神经症症状的程度呈正相关,被束缚状态越降低,那么相应的神经症性症状就越减轻,这就是森田心理疗法的治疗机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