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燕山茶社 2020-06-05

跟朋友聊天,朋友讲到他有一次的开车经历。当时他遇到了复杂的交通状况,左右两边都有车,前面还有墙,情况十分紧急,没有很多时间供他思考,不过最终朋友还是成功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朋友说,他当时想左边车是什么牌子?值多少钱?右边的车是什么牌子?值多少钱?我的车如果撞上墙会怎么样?总之,短暂的数秒之间,却有着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让我想起了女皇武则天,当年武则天在读《代李敬业讨武曌檄》即《讨武曌檄》时,肯定也进行了一番复杂的心理活动。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武则天读《讨武曌檄》

我们先看《资治通鉴·卷203》的一个记载,原文如下:

移檄州县,略曰:“伪临朝武氏,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 又曰:“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又曰:“包藏祸心,窃窥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 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又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又曰:“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太后见檄,问曰:“谁所为?”或对曰:“骆宾王。”太后曰:” 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整篇《讨武曌檄》很长,《资治通鉴》只是摘取了里面的精华部分,不过足矣。当然,我们有必要先交代一下,这篇《讨武曌檄》的背景:

这篇《讨武曌檄》出自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之手,骆宾王最著名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咏鹅》。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这一年,武则天先是废掉了唐中宗,接着又立睿宗,而她则临朝称制。

武则天的这个做法,引发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徐敬业的不满。徐敬业就是徐世绩的儿子,徐世绩追随唐太宗平定四方,战功赫赫,而且间接将武则天推上皇后之位,可以说对武则天有恩。

也不知道徐敬业是不是仗着父亲的功绩和威名,公开表达了对武则天牝鸡司晨的不满,他在扬州发动叛乱,挑战武则天。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为了让自己师出有名,他特意找到了当时恰好在扬州的骆宾王。骆宾王本来就是个性情中人,又嫉恶如仇,对武则天也有些不满,而他刚好又是个文案高手,于是千古檄文《讨武曌檄》横空出世。

骆宾王的这篇檄文辞藻华丽,文笔犀利,用词很猛,势如奔马,一气呵成。爆料出武则天诸多丑事,将武则天骂的是狗血淋头。

武则天自己在读到煽情之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直接就问这是谁写得,旁边的人回答说是骆宾王。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等武则天读完后,拍案叫绝,感叹说:“宰相有罪过,这样的人才居然没被发掘!”

当然,看到这里,我们不仅惊叹骆宾王的才华,还觉得女皇就是女皇,果然气度不凡,宽宏大量。

但我们不妨多想一点,武则天说出这些话、做出这个举动,真的就很轻松吗?或者说没有思考就脱口而出吗?

答案是否定的,武则天在做出这个举动,其实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武则天十几岁进宫,从涉世未深的才人,到皇后,最后到女皇。扳倒长孙无忌,扳倒王皇后并取而代之,跟满朝大臣斗,跟男权思想斗,这一路杀伐决断,她肯定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缜密的思维,敏锐的反应。

这样的一个极其厉害的人物,在读到《讨武曌檄》最开始的反应肯定不是什么嬉笑,一定是愤怒的,这是符合人性的。这就好比你现在正在为一件事而高兴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人来骂你,你是什么反应?正常人肯定是生气。

女皇武则天自然也不例外:这个人,居然骂我,还用这么恶毒的句子,不想活了吗?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当然,读着读着,可能就怒气渐消,因为上面说的这些事,都是事实,也没有错。

到最后,怒气全消,只剩下惊叹和拍案叫绝。我必须表扬这个人,说几句漂亮的话才行,于是就有了她那几句“漂亮的话”。

所以说,武则天在做出最后那个回应之前,内心其实是丰富的,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甚至我们还可以想象,武则天可能从这篇檄文中读出了奥秘。奥秘就在于那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句明显是夸大其词。

唐高宗去世的时候,中宗和睿宗都二十多岁了,怎么能叫“六尺之孤”?

明显夸张,夸张是文人的惯用伎俩而已,所以说,《讨武曌檄》虽然极具煽动性,但难免漏洞百出,而且更多的是发恼骚。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她通过这篇檄文就已经得知徐敬业的叛乱不足为惧。徐敬业一个落魄的贵族,骆宾王一个失意文人,能翻起什么浪花?气壮山河的背后是其实色厉内荏,义薄云天恐怕是公报私仇。如此,何惧之有?

或许,这才是武则天一点不生气的原因,甚至还叹息失去骆宾王这个人才,不然又可以多一个歌颂自己的人了。

最后的结局,果不其然,叛乱很快就被平叛。武则天继续当着她的女皇,而徐敬业、骆宾王只能去见唐太宗了。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写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表达,武则天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有着复杂心理活动和缜密的思考,但这种细密的思考乃是出于转瞬之间。也就是说,对武则天而言,用于思考的“时间”并不宽裕,不是说她思考的时间长久,而是她能在极短的时间中作十分复杂精细的思考,这说明武则天专注力很强。

魏征和唐太宗封禅

我们还可以看一个故事: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 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 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于是功成名就的他也想去泰山封禅,“扬名万世”。但唐太宗的这个想法,遭到了魏征的坚决反对。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于是二人上演一场巅峰对决,唐太宗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抛向魏征,看看是否能让他改变立场,赞成封禅。

“朕的功劳不够高吗?”“朕的德行不够厚吗?”“朕治理的天下不安定吗?”“周围国家不臣服朕吗?”“百姓不丰收吗?”“上天没降祥瑞吗?”

魏征不愧是高手,他知道没有太多的思考时间,必须在短时间做出最深、最广的思考来回应唐太宗连续质问。不难想象,魏征跟后来武则天读《讨武曌檄》一样,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其实,无论是我的朋友,还是武则天,还是魏征,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定,或者说回应,肯定说明当时他们都有专注力。

专注力的思考

《生命的时间学》作者柯莱恩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是长是短,不仅取决于大脑平均用来估算时间的标准,还要看我们当时有多专心。如果意识同时在注意其他事物的话,我们就会低估流逝的时间;如果集中心念在当下,那么时间就会拉长延伸。”

所以说,人的刺激与回应之间,不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活动,还有一个对此事的专注力,而专注力决定了你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个才是最终做出回应的关键。

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拍案叫绝,做出此举动前,她想了什么?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读书一定要专注,没有必要给自己设限,说要多少天之内看完一本书,一周看多少书,要看什么书。读书完全属于自己兴趣,兴趣来了就看,喜欢看什么就买什么书看,想在哪看就在哪看。

更重要的是,打开一本书后,就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集中精神,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把书中的道理精义,尽可能地弄得清楚明白。

边看边思,心无旁骛,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真情实意。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才能培养我们的专注力、注意力。

我们的工作也是一个道理,只有专注,才能做好,做得漂亮。要想成功,非专注不可。

或许,这才是我们要从武则天读《讨武曌檄》感知出的一些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