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谐教育追求有价值的发展

 基础教育研究 2020-06-05
和谐是什么?学校的和谐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促进小学教育的和谐发展?在塑造健全人格、打造和谐校园的进程中,作为引领者的校长能够做些什么?12月18日,在北京京丰宾馆西大会议室,记者聆听了首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以“学校管理与教育的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近200位小学校长济济一堂,热议“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担负的使命无疑是艰巨的。论坛上,校长们从思考和实践的层面,提出和谐教育应关注人的价值并就如何处理好学校与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的关系、怎样创设和谐氛围促进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等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和谐教育关注人的价值

  教育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这些观点早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然而,和谐教育所倡导的关注人的价值的理念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观:我们的学校教育对“人”的认识够不够充分?我们的教育手段是否顺应了人性的发展?在这样的思考中,学校教育的天地变得无限广阔,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可能性。

  建校仅三年的广州市番禺区北师大南奥实验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他们从市场、教育、发展三个维度来确定学校的定位,他们向社会承诺:“让孩子们在南奥学校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承诺是容易的,兑现是困难的,健康、快乐对今天的孩子似乎变得越来越奢侈、越来越难以实现。让校长郑铁军感到欣慰的是,“人人发展,发展人人”的核心教育理念引领着学校一路向前,获得了孩子、教师和家长的认同。他解释说:“我们奉行的教育是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促进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教师,甚至是每一位家长及社区成员发展的教育。”对教育主体——“人”的深刻认识使学校的承诺有了根基,这一理念关注着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的、在教育活动诸多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人,关注着教育的基点——生命,关注着教育的终极目标——发展。郑校长认为,有了这一核心理念,才有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让老师们享有职业的尊严和快乐”的共同理想;才有了“让每个孩子和老师抬起头来走路”的发展性评价;才有了“心连心,手拉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家-校-社区互动;才有了“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四动”课堂教学建模;才有了老师们在苏霍姆林斯基幸福之路上的启程;才有了“把机会留给最需要机会的孩子”的教育视角;最终也才有了如同百草园般的动感校园。郑校长这一连串慷慨激昂的排比句,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校长们在思考,有了高位的以“人”、“发展”为要素的核心理念,怎样将对人的关注和尊重落实到具体化的教育管理中。王铁校长领导的沈阳市和平区和平二校采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把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他们尝试取消值周教师,变值周生为“形象小天使”、“文明礼仪示导员”、“魅力少年”;设无批评月,无批评周;将扣分制改为加分制,每周升旗仪式上设“荣誉时刻”。在培养学生责任感、荣誉感的同时,把自主管理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被动到主动,王校长感到对学生的管理变得轻松了,学生也变得更懂礼仪、有修养,也更自信、更快乐了。

  在深圳市康桥书院,孩子们享受着一种名为“导师关爱体系”的呵护。执行董事吕佩橙女士介绍说,学校实行教师全员参与管理,把全体学生平分给全体教师,大约一位教师带8名左右的学生。每学期开学两周内,由教师自我推荐,孩子自主选择,之后由学校高层进行调整,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智能优势进行双向互选。在管理上,我们实施首席导师制,有点像班主任,首席导师的工作是管理导师。“导师关爱体系”不仅提法新颖,其内涵亦引起了众多校长的兴趣。吕女士说:“导师关爱指的是在平等、尊重、民主、合作的基础上,以赏识、接纳、包容、训练、管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来营造一种整体和谐、温馨的氛围。”对“人”的关注在这里凝聚为具有丰富层面的“关爱”,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和谐教育重在营造氛围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办学校,办的就是一种氛围”、“氛围无价”。学校的人际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效能,创设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山西晋城市城区红星小学校长郭太生认为,校长要努力成为教师工作上的合作伙伴、生活中的知心朋友,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少一点指责,多一份关心;少一点强制,多一份尊重;少一点疑虑,多一份信任;少一点限制,多一份人性。当一些年老体弱的教师出现力不从心时,要及时地嘘寒问暖;当一些年轻教师为谋求发展而又缺乏舞台和机会时,要积极地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当一些中年教师感到迷惘、徘徊不前时,要努力为他们指点迷津。他说:“校长应经常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久而久之,教师也会换位思考,为校长、为学校出谋划策,分忧解难。”如何理解教师既是被管理者同时又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郭校长认为绝不能把校长与教师的关系简单地看成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校长应彻底改变权力支配和硬性服从的“家长制”管理方式,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尊重教师、相信教师,把广大教师看成合作伙伴,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

  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校长陈向党在处理“管”与“理”的辩证关系上有自己的认识,他说:“优化管理机构,建立学校行政职能管理系统等措施使学校有一个生存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但若一味追求‘管得住’则容易停滞不前,注重‘理得好’意义更加深远。”他所理解的“理得好”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确定以学生为本,以会学为根,以创新为要的学校发展目标导向体系;确定以“自主教育”为轴心的问题解决策略;确定激励性的校本政策;构建校园文化,满足师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吕佩橙女士说:“我们要求校长对教师的了解程度与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是一样的,校长身体力行地起到带动和影响的作用。我常跟老师们强调,教育不是用手段、更不是用权力去做的,应该靠真诚。校长是履行职责的,不能用权力对教师颐指气使。”这样的认识传递给中层干部、首席导师、导师直至学生,在整个学校的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平等的。一个和谐、发展的团队,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王铁校长从“管理是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学校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公约制管理体系。从“人”的角度来管理学校,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用暗示拉动教师心弦,用服务撞击教师心弦,用赞美激荡教师心弦,用激励鼓动教师心弦。使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才能,为团队利益作出贡献,开发每个人的潜智,激活每个人的创造力,激发民主参与管理意识。领导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有学生。教师们由下至上订立工作公约,如:《师德公约》、《教工一日常规公约》、《考勤公约》、《会议公约》、《学习公约》、《任课教师公约》、《班主任工作公约》等,变他律为自律,形成“自我激励为主,外力推进为辅“的教师队伍。

  郑铁军校长强调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体现人文管理,既要体现对规范底线的约束,又要更多地考虑人性化的因素,体现对人内在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比如教师过程管理考核条例中对教师出勤的考核要求,对请病假的教师的扣款就给予了宽松的考虑。另外,每周的集中学习培训和暑期学习培训制度,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交流和提高的机会。每周例会的教师论坛和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创新论坛,把谈论学校教育的话语权交到教师手上,鼓励大家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和谐教育追求共同发展

  吕佩橙女士讲了一个小故事:学生在学校开生日PARTY,生日蛋糕上的奶油抹得桌椅、地板到处都是,清洁工花了两个小时才清理干净。怎样让孩子明白应该尊重他人劳动这个道理?负责这个班的导师设计了让学生亲自体验去除奶油残痕的活动,孩子们在劳动中发现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弄干净,他们感到给负责清洁的叔叔阿姨添了太多的麻烦,于是向他们表达了歉意。特定情境下的道德体验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这也体现了深圳市康桥书院“导师关爱体系”的“导”,即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的情况去引导。“我们特别关注学生这种未成年的特质。老师对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情况了如指掌,注重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吕女士说,“作为一所私立学校,开始时老师们会一味地取悦家长,讨好孩子,不敢批评。在引导教师辩证地处理一些关系和矛盾的时候,教师实际在和学生一起成长。”

  吕女士介绍说,康桥书院在管理模式上没有用常见的组织模式图,而是用了网络管理的模式,强调师生的双向发展,通过学校教师、家庭、社会这样的网络,达到带动、沟通、理解、共识。凡是属于这个管理体系的就要遵循这个原则,教师与孩子之间是平等、尊重和关爱;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交流、合作和包容;孩子之间是融洽、互助和友爱。校长其实不是一个人,我们的定位是一个工作组,根据工作牵扯的面不同,有时三人,有时五人,结成一个凝聚爱心的团队。

  确定管理理念首先要确定对教师群体的人性假设。郑铁军校长认为,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和关键的要素,教师有着极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对学校来说,在促进教师努力工作、献身学校发展的诸因素中,重要的是学校的环境是否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是否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条件,创造了空间。其次,教师职业的助人性、内隐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加要求一种关爱、宽松、自律、理解、信任和合作的氛围。他说:“我校的文化性管理,是为了满足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学校组织文化的建构和内化,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确定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所进行的管理。这种文化性管理既是柔性的,也有刚性的成分。我们评判管理工作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正是有了这样的管理理念及行动,才极大地调动、激发了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逐渐形成了关爱、宽松、自律、理解、信任和合作的校园氛围,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创新的教师团队。

  在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应给教师发展创造空间,这已经成为校长们的共识。郭太生校长强调,适时调整教师心态,用目标凝聚人心。在制定办学目标和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学校引导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听取他们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使他们能够获得心理投入的体验,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之中。学校在制定办学目标和学校发展规划的同时,要求每一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要制订出长期(3-5年)和短期(1学年)的个人发展目标,使得大家觉得教学有奔头,工作有干头。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许淑琴用四个“场”概括他们在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上的具体做法:一是搭建平台,优化“学习场”,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内优外联,拓宽“交流场”,为提高教师队伍提供学术资源;三是以课改为载体,提供“实践场”,为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搭建舞台;四是多元评价,提供“反思场”,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供机制保证。

  “以人为本”不是口号,和谐教育也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追问:“为什么要办和谐的教育?为什么要追求教育的和谐?和谐教育的价值何在?”一位专家做了朴素却有力量的回答:“和谐是为了发展,发展的结果是让师生快乐,幸福,生活得更有价值。”

  首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代表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本报讯 12月17日至1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位小学校长在北京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大会以“小学教育的和谐发展”为主题。与会校长认真聆听了朱小蔓、王梓坤、陶西平等专家做的《小学教育的特殊价值与崇高使命》、《教育需要智慧》、《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和谐发展》主题报告,并就“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学校管理与教育的和谐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与教育的和谐发展”等专题进行了分组研讨。经过学习和讨论,校长们在促进小学教育的和谐发展问题上取得了不少共识。

  为此,与会代表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美好愿景和理想目标。

  小学教育和谐发展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从小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教育和谐发展要深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教与学的领域,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实现情感交融、思想碰撞、经验分享、知识技能习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潜能开发的过程。

  小学教育和谐发展要建立起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民主和谐、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交流、互信与互爱的合作的伙伴关系。

  敬业爱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小学教师要把爱心撒向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相信人人都能成才。

  小学教育和谐发展要实践人本管理的理念,创建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保障学校各系统要素的协调发展。

  小学教育和谐发展要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发展的意识和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和谐教育发展的环境。

  小学教育的和谐发展要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小学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小学要主动与贫困地区、农村的小学建立协作关系,帮助和促进这些地区的小学发展。

  小学校长肩负着促进小学教育和谐发展,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他们是实现国家教育意志和学校教育理想的一支中坚力量,是促进小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引领者、组织者和执行者。

  小学校长要以他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来开创中国小学教育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倡议:全国小学校长联合起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而努力,我们要共享资源,追求优质。在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建立广泛而紧密的合作。自主创新,形成特色,带动区域和城乡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我们呼吁:小学教育是关系共和国千秋万代的阳光事业。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地关注和支持小学教育事业,心贴心、手挽手,共同谱写小学教育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链接·专家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孝彬教授:校长如何与教师形成“命运共同体”

  建立和谐的、人性化的环境

  1.让每位教师都感受到在干自己喜欢的工作;2.教师认为学校为他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条件,使他有信心和能力做好工作;3.教师周围有许多要好的朋友,他们彼此间可以交心;4.教师感到他周围的同事都在努力工作,在学校形成一种敬业的氛围;5.校长经常为教师的成绩鼓掌,使教师能清楚地感受到,一个月里总有几次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扬,一年内有人说他比去年进步了;6.经常与教师沟通并提出期望,让教师感到领导安排他做的工作都是考虑到他的优势和强项;7.不仅关心教师的工作,还要关心他的情感、健康、家庭,教师会觉得领导和同事都很关心我,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和谐;8.让教师感到他的意见受到领导的重视;9.每年都为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使他感觉到领导在培养他。

  建立学校管理的和谐机制

  1.学校有流畅的信息沟通机制,使家长、教师、学生、校长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2.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使不同利益群体都得到兼顾;3.有一套针对教师心理的、生理的以及职业的安全保障机制;4.有矛盾爆发前的预警机制和爆发后的疏导机制;5.制度化的教育质量运行机制。

  校长帮助教师减压

  1.把教师放在最能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2.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机会和条件;3.教师升职时,防止将其晋升到“彼得高地”,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发展到最高极限;4.创造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生活;5.使教师有话语权、知情权、参与权、自主权;6.决策之前与教师进行充分沟通;7.对教师进行挫折后的积极疏导;8.把令人“满意”的环境提升为让人“敬业”的环境;9.对正式组织多一份人情味,对非正式组织多一份责任心。

  把自己塑造成和谐发展的校长

  ·困境中,我仍然保持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心态,当周围人都主张放弃时,我总是能走出一条脱困之路;

  ·我能应对各种压力,在追求卓越中体味乐趣;

  ·我喜欢变化,把自己引发变化的能力视为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我善于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与沟通,能巧妙地对待各种棘手的人物;

  ·我有构建双赢局面的创造力,同时不放弃底线的坚守。(王珺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褚宏启教授:什么是专家型校长

  专家型校长是教育的宝贵财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区域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一批专家型校长起引领作用。

  校长有三个角色: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每一种角色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任务和职责。专家型校长应该在这三个角色上,都达到专家水准,应该精通管理、教育和领导。专家型校长是优秀的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

  从目前我国的现状看,校长的管理者角色被过度强调,而教育者和领导者的角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校长的职业发展路径看,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校长,首先往往是因为教学出色,然后才“教而优则仕”。成为校长后,往往把精力集中于或者过分忙于管理事务,渐渐远离了教学工作,远离了学校的核心工作。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应当做一个教育者。作为教育者要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校长应该做到“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

  管理指的是把一件事做正确,而领导指的是做正确的事。领导者不同于管理者。管理者是做事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思考对学校的发展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意义的问题,要对学校发展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有很强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能力,经常想大事,做大事,而不是一个事务主义者。专家型的校长不仅善于管理,而且善于领导。专家型校长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做正确的事情;也能采取有效的行动,把事情做正确。即,专家型校长能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在学校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中,专家型校长能够以教育者的身份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又以领导者的身份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之后,校长便以管理者的身份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管理法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

  专家型校长应当具有现代精神,一个是科学精神,一个是民主精神。

  科学精神指的是科学化,也就是理性化、合理化,通俗一点讲就是“讲道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不能搞形式、瞎折腾,应该实事求是。校长应该以求实、平和的心态而不是浮躁的心态去引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民主精神说到底是平等精神和人道精神,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不把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工具,不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工具,也不把师生作为校长个人发展的工具。校长要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