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机著的《针灸问对》主要内容是什么?

 急诊正骨 2020-06-05

汪机,字省之,明时人。著有《续素问钞·续注》、《针灸问对》等。汪机一生究心医学,撰写医学著作,直至古稀之年,仍刻意钻研,握笔不辍,可以说其在汇集、传播古代医籍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针灸问对》共三卷,上、中两卷论刺法,下卷论灸法及经络穴道。汪氏专以经义批判当时的各种针法,现将其有关论点归纳如下:

一、论补泻方法

汪氏说:“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弹、弩、爪、切,行气来如动脉应指,然后以右手持针刺之,持气至针动,因行针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古人补泻心法,不出乎此,何尝有所谓男子左泻右补,女人左补右泻也哉?是知补泻转针,左右皆可,但当识其内则补,伸则泻耳。后人好奇,广立诸法,徒劳无益。”在。介绍了自己遵循古法补泻的操作同时,指出只要识别重插为补,重提为泻就可以了,至于捻转则在补或泻时都可应用,不必分别左右和男女

还说:“按《素问》扪、循、切、散、弹、弩、爪下、推、按,是施于未针之前,凡此不催补可用,而泻亦可用也,故曰通而取之。”这与当时盛行的徐氏下针十四法施于针入以后有所不同。他认为未针之前应用这些手法有催气的作用,当“气来如动脉应指”后“持针刺之”。

汪氏对综合补泻手法的理解与高武的观点相同,说:“无非巧立名色。”但他却承认:“所立诸法,亦不出乎提按、疾徐、左捻右捻之外。”是“将此提按、疾徐、左捻右捻六法交错而用之。”虽然汪氏反对捻转法,但他对左右内外的施术标准却加以说明:“以食指头横纹至指梢为则,捻针以大指,食指相合,大指从食指横纹捻上,进至指梢为左为外;从指梢捻下,退至横纹为右为内。”汪氏之所以提出这种标准是针对当时捻转补泻施术操作上的分歧而说的,后世医家多以为遵。

二、论营卫之流行

汪氏说“营气行于脉中,周身五十度,无分昼夜,卫气之行,但分疑夜,未闻分上下,男女脏腑经络,气血往来,未尝不同。”此说是针对《金针赋》中早晚男女气血上下及补泻不同论点而提出的,并认为《金针赋》的论点是“颠倒错乱,无稽之谈”。

三、论通经接气法

汪氏对通经接气法提出己见,认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乃言无病人。”“人有所病,则血气涩滞,经络壅塞,莫能循其常度而行矣。”惟指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天阴日寒,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病挟热者,呼吸必疾而脉行速,病兼寒者,呼吸必惟而脉行迟。”因此,他说:“若依其法,接某经当几呼,过几寸,岂能一一中其肯第。”汪氏所论,参照气候和疾病的变化而定治疗方法的见解,是有一定临床价值的。

四、论针灸适应病证及不足

汪氏提出了针灸疗法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他说:“假如痨瘵阴虚火动,法当滋阴降火,针能滋阴否乎?痿证肺热叶焦,法当清金补水,针能补水否乎?知此则病之可针、不可针每可以类通矣。奈何世之专针科者,既不识脉,又不察形,但问何病,便针何穴,以致误针成痼疾者有矣。”在针灸施治上,强调据证立法,法随证变。他说:“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亦无穷。或在上下取之,或在下上取之,或正取之,或直取之。审经与络,分血与气。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庶得随机应变之理”。病邪大甚,元气已伤,决非针元所能济矣?经曰‘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调以甘药是也’。

五、论针刺深浅及灸壮多少

汪氏认为诸家针灸书籍所述,某穴针几分留几呼,灸几壮等,均不载于《内经》,故不必拘泥,而应随机权变。他说:“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岂以定穴分寸为拘哉。”又说:“惟以气至为期,而不以呼之多少为候。”还说:”汪氏所论,针刺的深浅,留针的时间以及灸壮多少,均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说明汪氏是颇有见地的。“当视其穴俞,肉之厚簿,病之轻重,而为灸之多少大小,不必守其成规。

此网页由易有料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