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娴和游寿,演绎了民国女性书法的典型风格!

 探墨艺术 2020-06-05

行云流水

落笔如云烟

可笔走龙蛇,如铁划银钩

亦可入清风拂袖,明月入怀

书法的魅力,绝不仅于此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着其发展的必然性。

于书法而言,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是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晚年萧娴书法示范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这一时期,是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是人才辈出的时期,作为承前启后的时代,不少书风仍然影响着今日的书法创作。

而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社会上女性地位的提升,民国的女性不仅在思想上挣脱镣铐,在教育与审美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此时的女性书法,更增添了一份独属于这个时代女性的柔美与遒劲。

萧娴(1902—1997),

贵州省贵阳市人,

工诗文,善书画。

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1964年为江苏文史馆馆员,

1984年调入江苏美术馆,专门从事创作。

父亲萧铁珊于清末时期为广东三水县县令,

入民国后,为著名的南社社员,曾任孙科秘书,亦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

萧娴纪念馆 位于南京江浦县馆藏萧娴书法作品122件

萧娴  隶书五言联  1976年  (选自安徽美术出版社《金陵四家馆藏书画精品集》)

萧娴自幼受父亲影响,习书法,尤喜写大字。

康有为见其临摹书帖,为字里行间的遒劲与古朴精神所惊叹,遂将其收入门下。

萧娴  隶书苏轼诗惠崇春江晚景轴  1978年  (选自安徽美术出版社《金陵四家馆藏书画精品集》)

抗战时期,萧娴辗转大江南北,在北方居住的一段时期,为其书法增添了一份遒劲与豪迈,有一种北方的阳刚强劲之感,使她的作品中融合了南北方的气势与精神,遂成一派顽强饱满的美感。

萧娴  行书七言联  1992年  (选自安徽美术出版社《金陵四家馆藏书画精品集》)


萧娴在其书学论文中有言“气质,不容忽视。气质不是一时可以学得,而是逐渐养成,要经历长久德育和智育的熏陶。气质对于书艺,犹如土壤之于植物。同等的阳光雨露,盐碱地无从播种,贫瘠地无望丰收。土壤可以改良,人的气质也可变化,必须以无穷毅力,不稍间断其熏陶的工夫。

萧娴  行书横幅  1995年 (选自安徽美术出版社《金陵四家馆藏书画精品集》

萧娴 《秋菊》 79cm×38cm 1992年 (中国美术馆藏

气质,是不容忽视的,而其养成也需要德育、智育、美育的熏陶。

在民国时期,随着各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使得女性书法创作实践得到充分的实践,尊碑热潮的发展,使书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兴盛。

而书法作为美育的一部分进入到学校教育中,书法艺术作为美育的介质,落实到社会教学中,不仅促进了大众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成为书法繁盛发展的土壤。

萧娴 录李白诗《望庐山瀑布》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书”,也就是“写字”。写字一定要给对方即大众以美的感观,所以“字”历来就讲究法度。我以为“法”是在熟练中不断形成、提高的。前人对你口传心授,自己亲自去实践,在实践中熟练,在熟练中提高。如果只有口头传授而不去实践、领会,也无从提高,所以说“书法是实践中提高”的。

——游寿

游寿(1906~1994) 

福建省霞浦县人。

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

游寿是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是我国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之一。

1949年,任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1年,到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1957年,主动支边到黑龙江;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学院。

 游寿故居——“炳烛斋旧庐”,位于福建省霞浦县

书法界上有着“南萧北游”的说法,南"萧"指的是南京的萧娴,而北"游",则是指黑龙江的游寿。

萧娴与游寿,是载入20世纪中国书法史册并驾齐驱的两位女中豪杰。

游寿 《书出田好风五言联》 20世纪80年代(《荣宝斋》2018年7月刊文)

游寿自幼生活在思想开明的家庭中,深受影响。

后随胡小石学习古文字、先秦文学及书法等长达七年之久,成为胡小石得意门生之一。

游寿《行书七言联》纸本立轴 1985年(2018北京匡时拍卖)


游寿年少离家求学,一生漂泊,与古代传统女性“足不出户”的状态迥然不同,走遍大江南北,这为她的书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游寿 《书杜甫诗联》 1993年(《荣宝斋》2018年7月刊文)

游寿在致力于北碑、古文字学、商周金石等研究中,从商周金文何摩崖石刻中汲取营养,书法中融入一种天真烂漫的意趣,又有着一种磅礴恢弘的气势,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成就,滋养了其书法,使其润色十分。

游寿《篆书八言联》纸本立轴 1986年(2018北京匡时拍卖)

民国时期的女性书法,面貌有着显著的变化,“柔美”与“遒劲”几乎构成了其书法风格的主旋律,不仅仅是女性独有的细腻、优雅、与柔美等女性阴柔特质,还融合了男性雄阔、刚健、遒劲的特征,在书法上的表现,则是一种个性的体势,开创了女性书法艺术的新领域。

游寿 《临东城帖》1987年 (《荣宝斋》2018年7月刊文)

女性是柔美的,这多是其与生俱来的特质,而在书法创作中融入些许刚健遒劲,刚柔并济的书作不得不说是一直至高的追寻。

正如曾国藩《论书》所言:“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

游寿《书李商隐诗联》 1987年(《荣宝斋》2018年7月刊文)

民国女性书法,在书法史上是必不可少的一笔,正如“南萧北游”,女性之“柔美”,男性之“遒劲”,勾画出刚柔并济的传世作品。


艺术的存在与发展空间都有着阶段性的特征,“遒劲”书风是走向独立的女性审美精神的体现,也暗示着女性书法创作的新时代。

清代书家王澍于《论书剩语》 中有言:“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刚。用笔沉劲,姿态乃处”,想来这值得女性书法家思索万千。


探墨艺术平台媒体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