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清初,北京、江浙沪、岭南地区的书画交易趣闻

 探墨艺术 2020-06-05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自汉代出现了佣画、佣书后,中国的书画交易市场似乎就开始萌芽。

尔后书画市场逐渐发展,经历魏晋时期的书画发展,唐代的艺术文化发展与经济基础的确立,书画作品的价值在市场中逐渐显现,直至宋代,“崇文抑武”的发展,翰林书画院的建立,直至书画市场初步建立并形成体制。

明代  《仿清明上河图》此卷为清宫旧藏(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在商品经济发展成熟的明清时期,书画买卖成为社会日常风气,书画价格出现明码标价,书画市场发展更加规范化,逐渐步入成熟阶段。

后来,书画市场逐渐繁盛,在全国各地都有了自己的自发而起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不断促使书画市场发生变化。

北京地区的琉璃厂“前半生繁华

明末清初,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殿试大多安排在京城举行,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汇聚于一地,在北京琉璃厂一带形成了浓厚文化氛围。

但是晋身仕途并不简单,更多的是名落孙山,而这些不甘就此回乡的落榜学子只好另谋生路,下年再考,在这群人中,一部分会选择卖字卖画谋生,于是,琉璃厂的字画交易逐渐成为这一区域一道明媚的风景线。

明末清初 北京琉璃厂

但是琉璃厂的古玩书画渐渐形成规模之时,是在清朝覆亡后,皇室贵族的古玩书画在民间大量流出,而北京本就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多聚居于此,于是琉璃厂众多的古玩店铺,成为各种艺术品交易的集散地,交易活动十分活跃,也造就了艺术品市场的高度繁荣。

民国时期 琉璃厂一隅
民国初期是琉璃厂古玩书画艺术品交易的大发展期,众多旧有店铺变身为古玩交易场所。
此后几十年内,琉璃厂古玩业发展速度与日俱增,到清末民初已经有130余家不等规模的古玩店铺齐集琉璃厂800余米的街巷,可谓栉比鳞次,蔚为壮观。
有记载称“琉璃厂多鬻字画,唐、宋、元、明真迹不少,而应者殊多,每一人店,披览竟日,尚不尽其十之一 。

民国时期 琉璃厂一隅

而在北京琉璃厂,也衍生了不少书画家的奇趣故事,许多文物书画也是由琉璃厂流散到各地。

齐白石和黄宾虹两人也曾于这时期寓居北平。

齐白石于民国6年漂泊至北京。当时已是53岁的齐白石栖身古寺,在附近琉璃厂的南纸铺刻印卖画,以谋生路,但届时齐白石作品的销路不好,并不对味琉璃厂一带求画者的喜爱。

后来他结识了陈师曾,陈建议齐应自创风格,改进画法以适应民众对绘画的偏好。在一次画展后,齐白石的名声大噪,尔后还常有外国人到琉璃厂询问、寻购其画作。

1946年 齐白石《柏寿图》   135.9×33.5厘米 纸本水墨设色(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张大千的名声尚未打响,他临摹古画却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张大千同京城琉璃厂古玩字画商多人有交往,这些人给他销售临摹的古画。
此外,在北平的张大千结识了溥心畲,与溥心畲常在一起谈书论画,吟诗作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的画作也多次在北平的琉璃厂共同展出,销路甚畅,因此有“南张北溥”的说法。
同时,民国24年张大千在北平卖画时,又结识了于非闇,于非常赏识张大千的画作,在报纸上写文章大加赞赏,在艺坛引起不小的轰动。
由此可见,张大千的成名与北京琉璃厂中结识的画家群体、繁盛的艺术市场是紧密相关的。

张大千《嘉藕图》(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 成交价:1150万元人民币)


而琉璃厂百年来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更是见证了画家群体的转变与收藏的兴衰,同时,它也是是很多珍贵古玩书画艺术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书画艺术品交易在这里兴盛繁荣,途经此地的许多作品在至今看来仍然难能珍贵。

江浙沪地区的“书画流通网络
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沪地区的书画艺术品市场也得到了发展,皇家对书画的控制力减弱,大量宫廷书画流入民间,致使私家收藏十分兴盛,而杭州逐渐成为当时南方艺术品交易的中心。

1914年,吴昌硕,《松石图轴》,立轴,纸本水墨,纵177.5厘米,横93.5厘米,(现藏于昆仑堂美术馆)

当时江南地区集中了众多有名的书画鉴藏家,他们之间交往密切,收藏的古玩书画艺术品颇丰,而杭州密集顺畅的水运商路,使他们的藏品在不同的空间内流通顺畅。

任伯年 《华祝三多图》 立轴 设色绢本 (2011年7月西泠印社拍卖 成交价:1.67亿元人民币)

杭州繁荣的经济促进了书画市场的发展,并以其发达的水运商路贯穿了周边各个书画市场,江浙沪地区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书画流通网络。
加上大批活跃于市场的专职书画交易人,他们在各个城市到处游走,对书画的异地流通以及杭州书画市场的南北交流都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交通的便利预计周边各地区的书画交易密切,促使了江浙沪地区的书画交易一度繁盛发展,书画艺术品市场流通的渠道也逐渐拓宽。

1943年 黄宾虹《集古籀文七言联轴》126×71cm 纸本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黄宾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沪上名流之画”,开篇便言:“画士游踪,初多萃聚通都。互市以来,橐笔载砚者,恒纷集于春申江上。”
画名迹大都集中在富商巨贾手中
可以看出,书画艺术品交易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书画家辗转各地的频繁交往,促进了书画艺术品交易的逐步发展。

宋 赵佶 《雪江归棹图》局部  绢本,设色,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庞元济旧藏)

在民国时期,庞元济是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
承苏州悠久而强大的吴门收藏文化历史的熏染,庞元济毕生以收藏为人生目标,民国名人郑孝胥的说法稍微保守一点,称他“收藏甲于东南”。

庞元济的收藏眼光非凡,而这与和他交往的朋友密切相关。

当时他和上海书画家交往频密,郑孝胥、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等都是他的座上客。

有逸闻说他有一次与海上名画家在酒店饮宴时,眼尖的吴湖帆发现一落拓文人腋下挟画轴从檐下匆匆走过,遂急急追去,发现了久闻盛名的元人郑所南《兰花图》(号称“十七笔兰”),当场用500银圆买下。庞元济看到后,才发现自己所藏的《兰花图》为赝品,于是力求吴湖帆割让。吴湖帆执拗不过,只好转让给他(如今此画流散到美国)。

但庞元济全力搜求古画精品,“不惜重值罗而致之”的情况应该是没错的。

元 黄公望 富春大岭图轴 纸本墨笔 74.2x36厘米 (现藏于南京博物馆(庞元济旧藏)

江浙沪地区深厚的市场基础和较为成熟的文化消费观念,造就了一支整体素质偏高的收藏队伍。而其中的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也由于收藏群体的变化而有着显著的繁荣与发展。


岭南地区的“文化艺术绿洲”
至于岭南地区,在广州的文德路前身,便是明清时期的府学东街,因位于广府学宫之东得名。
1918年建马路时,府学东街被扩宽成15米的马路,因其东侧有文德里,故名文德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文德路以东数百米兴建了广州贡院(现中山图书馆一带),当时科举考试,文德路是两广地区举行乡试的场所,省城会考汇聚于此,文德路成为读书人心目中成就功名之路。
随着考生的云集,也就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文化艺术商业。在明末清初,文德路已俨然“字画一条街”,裱画、售卖文房四宝、书籍、古董字画的店铺鳞次栉比,文人雅士都喜欢来这里买笔墨纸砚等,搜购各种古籍善本,十分热闹。

清代广州十三行

文献资料显示,文德路字画街兴起的其中一个原因是18世纪广州“外销画”的出现。

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起,被今天的书画界称为“外销画”的艺术品开始在广州频现,于是相关的艺术品交易商铺也不断出现。

早期外销画  香港维多利亚港 (布上油彩)尺寸:36×57cm(2006年上海嘉泰秋拍 成交价:9.02万)

清代 广州十三行商馆玻璃画(广州博物馆藏)


而随着科举制废除,广府学宫结束了它的使命。但这块文化艺术绿洲并非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1929年,广州政府筹建市立中山图书馆,即今天的孙中山文献馆,把地址选在了学宫内番山前的空地上,延续着这漫长的文化之旅这条路上在后来的战火中也有不断的毁坏与重建,不断见证着这条书画长廊的数度巨变,但无可置疑的是,这段书画长廊,曾是岭南地区书画艺术品交易中的文化艺术绿洲。

清朝乾嘉时期 制茶图 纸本水粉(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19世纪外销通草画(现藏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纵观明末清初与民国时期的北京地区、江浙沪地区、岭南地区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繁荣与昌盛,衰落与停滞,都是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路途中的一部分,书画交易一直是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中关键的内容。

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书画艺术市场在经济发展下带来的商业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积淀带来的作用,将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明晰。



探墨艺术平台媒体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