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11岁才学会说话的文徵明逆袭之路

 探墨艺术 2020-06-05


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柯律格,是一位中国美术史专家,因在中国文化和艺术史研究领域中的卓越成就和贡献,被提名为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

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1618世纪的300年间,文徵明在中国的影响力,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

无论是否熟悉西方美术史,大都也听过米开朗琪罗的大名。而在柯律格口中与之相对应的文徵明,大家未必熟悉。

明代才子中,太多的光芒都被唐伯虎所掩盖,然而实际上,文徵明才是在“江南四才子”中最有成就的那一个。
 

晚年的文徵明肖像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后改字为名,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

         

 

文徵明《雨余春树图》

 
文徵明一生将近九十岁高龄,晚年名望极高,作品数量也多,流传甚广,以至造访者“接踵于道”、“户履常满”、“缣素山积,喧溢门里”,他的家人子弟、门生私淑众多,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影响深远。

文徵明《古松图》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上真实的文徵明2岁不会说话,6岁站立不稳,89岁了还口齿不清,11岁才学会好好说话,更绝的是26岁参加乡试开始,一直考到53岁也一次都没能考上……

文徵明用他九十年的人生光阴,用实力告诉后人什么才叫真正的“低开高走”。
 

文徵明《茶具十咏图》

 

开窍最晚,成就最高


 
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文徵明出生于苏州一个武官家庭,自幼生性迟钝但是为人忠厚,父亲始终认为他日后必将大器晚成。

儿幸晚成,无害也……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文徵明《枯木竹石图》

 
尽管文徵明2岁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6岁仍站立不稳,9岁尚口齿不清,但开明的父亲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空间。

在父亲的支持下,转眼文徵明到了11岁,终于学会开口说话,满载着全家人的厚望,他进入当地私塾读书。
 

文徵明《行书赤壁赋》

 
开口说话的难题是解决了,但是他又碰上了新的问题。

古时升学考试非常注重字迹工整,然而文徵明的字当时写得很差,实事求是的老师随手就给他评了一个“三等”。

被严重刺激到的文徵明,深知笨鸟先飞早入林的道理,于是他挽起袖子决定要大干一场。

他的应对之策是,用一丝不敬的小楷或温文尔雅的行楷天天临写《千字文》,数量是每天十大本。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梁朝的散骑侍郎周兴嗣,用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全文千字但字字不重复。

也就是说,文徵明每天都要写至少上万个字,而且每日不辍......
 

文徵明《小楷千字文》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文徵明和好友唐伯虎一同参加应天府的乡试。

考前风流旷达、才气逼人的唐伯虎自是志在必得不在话下,而老实本分、为人严肃的文徵明也狠狠攒了一口气,誓要拿下名次。

毕竟他认为,我每天一万个字可不是白练的。

放榜后,应届考生唐伯虎独占魁首,获得了他一生中最巅峰的时刻,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解元”。而两年前已经单独来考过一次的文徵明,这次以复读生的身份应考再次名落孙山。
 

文徵明《幽风图》

 
看着平日里貌似不怎么用功,随便复习一下就考了第一名的唐伯虎,被挫败感深深击中的文徵明无法淡定,今夜注定无眠。

当晚落寞的他写了一首《客夜》,诗中感概万千地写道:“功名无据频占梦,风土难便苦忆归”。

好在无论风里雨里,父亲总在身旁陪伴着你。

父亲再次给他灌输强大的心灵鸡汤,给他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父亲说,伯虎虽然有才,高中解元,但他为人轻浮,做事不稳,恐怕人生的路会越走越窄。而你面貌清奇,骨骼不俗,将来的成就绝对不是伯虎所能及的
 

文徵明《空山古木图》

 
父亲似乎是个预言家,唐伯虎第二年就远赴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会试,不料却碰上那一年的科场舞弊案,被牵累唐伯虎在出狱后回到苏州老家,整个江南为之哗然,大家都一致认为唐伯虎丢尽了江南举子的脸面,恨不得直接对其开除原籍。

连唐伯虎的妻子,也跟他闹离婚,分家产。

此时只有文徵明站在唐伯虎这边,多次写信劝唐伯虎不要自暴自弃。

唐伯虎在给文徵明的回信中,写道:“我心惟君知”。
 

文徵明《行书陋室铭》

 
直到嘉靖二年(1523年),已经54岁的文徵明在科考不中的残酷现实下,经他人推荐才以贡生的身份入京,被授予一个职位低微、俸禄稀少的翰林院待诏之职。

在学历至上的古代,依靠他人的推荐而获得官职是不被人看作正道的,同僚们都看不起他,当众发难说:“我衙门中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耶?

在这种充满排挤的工作环境中,文徵明没多久就萌生了辞职南归的念想。

三年半后,文徵明才得到吏部的批准,正式退休还乡。

独骑羸马出枫宸,回首长安万斛尘。白发岂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闲人。

难掩兴奋的文徵明在离开京城的那天赋诗一首。
 

文徵明《乔松叠岭图》
 
此时南归而来的文徵明即将年满六旬,他自此绝意仕途,力避与权贵交往,将全部身心都投入于诗文书画之中近三十年。

晚年之后,文徵明与诸友游山玩水、写字作画,终于在艺术上功成名就,成为画派宗师,堪称“四绝全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文徵明应御史严杰之邀,为其母书写墓志,还未完成就执笔而逝了,写了一辈子的文徵明在临终之时倒在了毕生的爱好上,终年九十岁。
 

文徵明《品茶图》


画派领袖


 
身为“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徵明,醉心书画数十年,笔耕不辍,他的绘画精通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其中尤其以山水最为精湛。

和文徵明亦师亦友的沈周给早年的文徵明影响较大,在初学山水时文徵明就是取法于沈周,后来又从赵孟的画中学习青绿技法、室室人物以及墨竹笔竹石,又从“元四家”中学习萧疏幽淡的画风、层叠繁密而不重纵深关系的布局。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

 
山石树木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

又有细密的用笔,在规整的造型中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

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

 
善于总结归纳、厚积薄发的文徵明,他的绘画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面貌。

早年时用笔纤细精密,属工细一类,生性本就温和儒雅的他,画风也倾向秀润、细丽而含蓄。

时而青绿时而浅绛的色,显得清雅宁静,具有浓厚的装饰风味。
 

文徵明《松岩观瀑图》

 
中年以后,他的笔触开始倾向于粗率,在粗简中表现出山水间的层次和韵味,苍厚的笔墨愈发雄强刚健,和粗犷张扬的沈周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徵明《春游图》

 
晚年后的文徵明技艺更加娴熟,画风粗细相间,兼工带写,把“元四家”中各家的笔墨、构图以及造型技法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形成涵盖了装饰、抒情和稚拙气息相融合的自家山水面目,这也奠定了“吴派”山水画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枯木寒泉图》

 
除山水外,文徵明的人物画也技法完备,高古的笔墨和精准的造型显得高简流畅,与画面周边景物頋盼生姿的动态,显现出文徵明高雅清丽的绘画格调。
 

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

 
兰竹是文徵明花卉画最常画的题材,他笔下的兰竹潇洒飘逸,墨色清淡雅致,时人更有“文兰”的雅称。
 

文徵明《兰竹双清》


书坛流辉


 
明代文学家谢在杭曾説:“(历朝)无真正楷书……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由此可见,在诸体之中,文徵明的书法首推小楷。
 

文徵明《小楷琴赋》

 
曾因字差而在考试中被评为差级的文徵明,在此后的人生中非常重视小楷的书写,他以二王和钟繇的小楷为本,又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形成了温纯精绝的自家小楷风貌。

他的苦守和坚毅,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直到80多岁时,他还能写出一手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清俊雅致,无一滞笔。

终其一生,他把小楷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无论临习或是创作,他的小楷都法度谨严,笔锋挺秀,被称为明朝第一
 

文徵明《太上老君常清静经》(局部)

 
他的行书深受王羲之和黄庭坚的影响。

他的行书作品有两种不同风格,一类是以王羲之飘逸清秀的行书小品,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文徵明《行书后赤壁赋》

 
另一类的行书则是取法北宋黄庭坚,在长枪大戟的笔画风格间尽情地放怀驰骋,相较于黄庭坚的书法,文徵明的大字行楷显得颇为圆秀,少了一分气力,多了一分妩媚。
 

文徵明《行书五言诗》


狂肆奔放的草书也是文徵明擅长的书体,他既吸收了二王、智永的小草,又学习怀素、黄庭坚的大草。

他的小草清劲流逸,而大草飘逸绝尘,即使与以草书见长的祝枝山相比,也毫不逊色。
 

文徵明《八月六日书事长卷》(局部)

 
楷、行、草之外,文徵明还能写隶书,甚至颇为自得,有时以隶书作跋,有时以大字隶书作引首,或者干脆直接用隶书写《千字文》,于隶书用功之勤如此,连推广此体也不遗余力。
 

文徵明《隶书千字文》

 
城中尘土三千丈,何似两翁麋鹿踪,隔浦碧山供一笑,离离自领晚凉风九十年的不平人生,正如他的诗文一样,闲淡,从容,与世无争。




探墨艺术平台媒体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