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教授指出:华佗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

 aobaodingding 2020-06-05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由于华佗出生的年代十分久远,华佗的年龄难以考证,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但依旧保持着六十多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

虽然古人在编写史料时,往往都会携带一些修饰词,这些修饰往往让人趋向神化,华佗作为“外科鼻祖”,难免会有过度神化的可能,这因为神化,一些史学家很质疑这些古代人物到底存不存在。
在陈寅恪留下的一些手稿当中,就提出了华佗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他还列出了不少的证据,陈寅恪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研究主要是佛教,他先后发表过许多有关的佛教和小说文学领域之间的关系的论文,1930年,陈寅恪发表了《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他指出《曹冲传》和《华佗传》都有佛教故事掺杂其中。
曹冲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在印度有同样的典故,根据象存之地和曹冲死亡的年代来估算,称象不可能发生在年幼的曹冲身上。至于华佗到底存不存在,他同样提出了不少的质疑。
在《三国志·魏志》中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民国时期,西方医学传入,在外科手术上有着优势。

陈寅恪不认为华佗能够利用中医知识进行精确的外科手术,而且四五天之内,差不多就已经恢复,陈寅恪是不信中医的,因为有违于科学,他认为这是一种民间传说,同时指出华佗有可能是印度人。
这第一点,陈寅恪在研究佛经当中,“华佗”原为五天外国之音,在天竺语是“药”的意思,旧译为“阿伽陀”或“阿羯陀”,在印度也有一个神医耆域,跟华佗十分相似。这第二点是史料记载。

编写《三国志》的人是陈寿,补注人名叫裴松之,此人喜欢找一些佛经故事加以补充,大多数都是难以考证的,像是华佗的神圣的医疗手术,就显得太过于虚假。最后一点就是麻沸散。
所谓的麻沸散就是曼陀罗花,曼陀罗是产自西域,后来传入中国,在麻沸散出现之前,天竺就有了一种胡药,这种药物跟麻沸散类似,很有可能是同一种物质,陈寅恪认为华佗有可能就是耆域。

他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因为精通医术,被称为神医,虽然印度人跟中国人长相不一,但数千年的时光,后人加以描摹,印度人自然而然就成了中国人,同样也有人认为华佗并不是指三国里面的那个华佗。

可能民间有神医,在口口相传下,华佗就成了神医的代名词,就好比神医扁鹊,扁鹊是一种会看病的鸟,他的本名叫秦越人,陈寅恪提出的问题无法彻底反驳,但不管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他都是一位做出贡献的神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