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脑”与数学启蒙

 暗香盈袖xti2zp 2020-06-05

经历了漫长的假期,蛰伏已久的樂智苑“数学脑”终于在家长的期盼中复课了,数学脑与数学启蒙的话题也随之热络起来。

家长们热议和最为关注的是:怎样才会使孩子拥有一颗聪明的“数学脑”?这实际上是孩子的数学思维培育问题。

对一个人的智能成长而言,数学思维滥觞于“数感”,相应地,数学的启蒙自然也要从数感做起。

一、什么是数感

第二生命心态学告诉我们,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字的量化感觉,泛指一个人对数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个数感良好的孩子,当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能自然地用数学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和解释。比如,孩子在爬楼梯时,边爬边数跨过了几个台阶,坐电梯时数数到了几层,这些都是数感在起作用。

当然,数感绝非局限于用来数数。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涵盖了大小、多少、远近、上下、左右等等,方位感、空间感亦属数感范畴。比如,早上迎着太阳往东走,左边是南还是北。这些如果孩子都能准确判断出来,说明他具有较好的空间感,数感自然也不错。

二、数感形成的规律

事实上,早在婴儿时期(1-2岁),孩子就开始形成初步的数感了。如果茶几上放着几盘糖果让他选,他肯定会选择最多的那盘。只不过,此时他的数感非常混沌和浅显,只能分辨出多与少而已。

3至4岁,孩子的数学启蒙渐渐进入黄金期。此时的他开始意识到数量的存在,并能感受到数量的变化,而且能通过数手指头对应数字的次序和量级。

5至6岁,孩子对数字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到了这个阶段突然之间就会算算术了,尽管他用的不是我们成人的方法。

而家长可能没有注意的是,在那么一天,他突然悟出数字原来可以和生活中的事物相对应,哇塞!电梯上显示6时,就是我要去的六楼哈!这会使他十分惊喜,并可能兴奋上七八天呢。

此时,他可以脱离实物理解数字的意义,并在小范围内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抽象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关于数学的一切,在这时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数学启蒙的误区

不少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开始学说话,就教孩子数数,稍大一点开始教简单的计算,并认为这就是早期数学启蒙。

相信大家经常会遇见这样的场景:“宝宝,来来,你从1数到10给妈妈听听”,“宝宝,2+3等于几?”这时,孩子如能顺畅对答,家长常常会兴奋不已。

不过,家长可别高兴的太早,与其说这是数学启蒙,倒不如说这是超前教育,孩子的数感不是这样培养的。

第二生命形态学理论告诉我们,6岁之前,大多数孩子对抽象的数字的认知是不能脱离实物的。没有客观事物的对应,12345和甲乙丙丁戊并没有什么区别。哪怕孩子能从1数到100,也不代表他学会了数字,甚至会5以内的简单加法,也并不意味着他的数感得到了充分发展。

因此,可以明确地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启蒙。在孩子未能真正理解1、2这些数字(抽象符号)的意义之前,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教孩子背数字、做运算,反而会破坏孩子的数感。

四、正确的启蒙方式

 正确的数学启蒙是循序渐进,有明确步骤,并且讲求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遵循孩子数感的发展规律,按照“数学脑”实操系统中确定的顺序进行启蒙。这一顺序是:一是、帮助孩子了解数字,将唱数和数量联系起来。二是、增强对“大“和”小”“多”和“少”等的理解。三是、帮助孩子进行估算和测量。四是、启发孩子理解三维空间。五是、协助孩子进行简单的运算。

其次,根据孩子“先直观后抽象的”认知规律,采取“抽象符号与客观事物相对应”的方法进行启蒙。孩子最早对数字的认知是从“量”开始的,要实现对诸如12345这些抽象符号认知,必须依据实物,帮助孩子把数字与具体的事物做出对应,让他知道各个数字代表的量级大小,并理解数字的真正意义。这样,孩子能看得见、摸得着,理解起来也不会感到艰涩抽象了,并能真正内化于心。

再次,引导孩子学会“用”。比如,在训练“数”的意义时,要根据“物”来数,让孩子数一数家里有多少只碗,数一数自己有多少块积木,渐渐,孩子也就知道数字是怎么来的了。当孩子接触了数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他才会领悟到数字有多种用途。这些不仅仅是用来数数或者表示“多”“少”的,而是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能加深孩子对数字意义的理解。

数感的启蒙说到底是数学思维的培育,即便是对数字的理解,也需要反复进行引导。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积累,孩子才会真正理解数字的意义,之后学会加减运算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数学脑”的数学启蒙

第二生命心态学“数学脑”是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特点而设计的数学启蒙培育方案,共有十二节课组成。它的最大特点是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对数字的理解真正落实到生活中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便完成对孩子的数学启蒙。

让我们以其中的《一指千斤》一课为例,来领略一下其中的奥妙与魅力吧。

1、了解数字和量级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孩子和家长分别寻找长、宽、高为2厘米左右的石头,孩子6块,家长9块,并对找到的石头进行尺寸、形状和数量进行相互验证。

在这一过程中,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孩子点数,比如,孩子捡6块石头是分步完成的,捡到第一块便一起读1,捡到第二块便一起读1块、1块,合起来是2块……这样,一来能直接让孩子认识到量级的多少关系,二来由于点读比较有序,也不至于让孩子出现漏数、错数的情况。

当然,除了个数之外,还培育了孩子分辨大小的能力。因为寻找的石头要求长、宽、高大约2厘米左右,在验证测量时,小于1厘米和大于3厘米的石头被孩子扔掉了。这说明孩子有了浅显的“大于”或“小于”的数学概念。

2、 理解何为空间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家长带领孩子测量每一块石头的长、宽、高。

在这一过程中,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定位石头的长,宽,高,除了长、宽、高这些数学概念,还涉及到左右、上下等方位概念,经过反复的测量后,孩子便能在不经意间形成“立方体”的概念,也初步懂得高低与空间方位了,这就为孩子日后学习立体几何埋下了知识的种子。

3、简单运算

第三个环节,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对捡到的石头进行称量,并做好记录。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特别留意重量计的变化:往袋里每加一块石头,重量计显示的数字会随之增大;反之,每拿出一块石头,重量计显示的数字会随之减小。经反复称量,孩子心中已经对加减有了初步认识了。这时你可以考考他,6块石头拿走2块还剩多少块,他很快便能告诉你准确答案。

寓数学思维培育于游戏过程,藏学科知识于活动之中,这正是“数学脑”的奥妙与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魏建华  男  山东高密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