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中附院骨折内固定术目标性监测经验分享

 感控plus 2020-06-05

作者: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     张志刚  张  强

审校:魏秋霞

编辑:高少卉

   导 读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等国家规范都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为了使这项工作规范化,还专门制定下发了《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现将我院开展的目标性监测工作汇总(部分结果不展示,仅展示方法)抛砖引玉分享给大家。同时,也衷心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便于我们改进工作流程。

     为落实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各类手术量、术后感染情况,选择骨折内固定术进行目标性监测,重点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率、手术医生感染专率以及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情况(如抗菌药物的品种、时机、疗程和联合使用情况等)。旨在建立我院骨折内固定术目标性监测和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的基础数据和比较体系,制定干预措施并评价干预效果,为实现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化、减少或避免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1.加强医护人员手术部位感染知识培训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对临床医师进行手术部位感染培训,重点培训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诊断标准,以及感染患者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和送检。同时,明确并强调各级医院感染监控人员(院感专职人员,科室主管医生、护士,科室监控医生、护士,微生物室)职责与任务,确保感染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明确监测指标

根据《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附录C)、《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附件1)两部规范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选择监测指标并设计调查表。监测指标包括:(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3)不同切口类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4)手术医生感染专率;(5)手术医生调整感染率;(6)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品种、时机、术中追加应用及术后应用疗程。调查表见附件2。

3. 资料收集与评价标准

根据骨折内固定术目标性监测调查表收集相关资料,计算危险指数并调查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等;危险指数评定方法:手术时间<75百分位数计0分,≥75百分位数计1分;ASA评分为Ⅰ、Ⅱ、Ⅲ计0分,Ⅳ、Ⅴ计1分;切口等级为Ⅰ、Ⅱ计0分,Ⅲ、Ⅳ计1分;危险指数=手术时间评分+ASA评分+切口等级评分。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评价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4. 总结与反馈

按季度为单位,整理、分析数据并与上一季度进行比较,形成总结报告(以《2017年9~11月骨折内固定术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为例,见附件3)。及时参加临床科室晨交班进行反馈,重点说明监测结果和日常科室督导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同时,结合科室意见,制定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附件1: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2008)

附件2: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附件3:2017年9~11月骨折内固定术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   张强

为进一步了解我院骨折内固定术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和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2017年9~11月感染管理科继续对其进行监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情况

2017年9~11月共施行骨折内固定术xxx例,其中男性xx例、女性xx例;年龄x~xx岁,平均(xx±xx)岁;候手术时间x~xxd,平均(xx±xx)d;术后住院x~xxd,平均(xx±xx)d(见表1)。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对象一般情况

监测台次数

年龄(岁)

候手术时间(d)

术后住院时间(d)

xxx

xx±xx

xx±xx

xx±xx

2 手术部位感染情况

2.1感染基本情况

骨折内固定术发生感染x例,感染率为xx%,感染距手术时间为x~xxd;感染类型为膝关节感染x例,为Ⅰ类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x例,为Ⅱ类切口感染;表浅切口感染x例,为Ⅲ类切口感染。Ⅰ类切口感染率为xx%;危险指数为2的感染率为xx%,危险指数为3的感染率为xx%。

2.2 感染病例病原学送检情况

本次监测中x例感染患者均进行病原学送检,培养均为阳性,检出粘质沙雷菌、近平滑念珠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各x例。

2.3 手术医生切口感染专率(见表2)

表2手术医生切口感染专率

医生代码

监测台次数

手术部位感染例数

感染率(%)

危险指数

调整感染率(%)

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合计







3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3.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用情况(见表3、图1和图2)

骨折内固定术共xx例次应用三代头孢菌素(其中骨创伤一科x例次、脊柱骨科x例次、关节骨科x例次、骨创伤二科x例次),均存在手术部位感染或不同程度的红、肿或其他部位感染。

表3各类手术抗菌药物选用情况(n,%)

3.2 手术前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3.2.1 手术前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骨折内固定术术前30~60min用药比例为xx%(见表4)。

表4各类手术术前用药情况

3.2.2 手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见表5、表6)

术前30~60min未用而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有x例,骨创伤二科x例(刘xx、张xx,主管医生:赵xx);骨创伤一科1例(刘xx,主管医生:常xx);骨病科x例(韩xx,主管医生:陈x)、脊柱骨科x例(陈xx,主管医生:陈xx)。

术前30~60min使用且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有xx例(其中骨创伤一科x例、脊柱骨科x例、关节骨科x例、骨病科x例、骨创伤二科x例、康复医学科x例)。骨创伤一科、脊柱骨科、关节骨科、骨病科、骨创伤二科、康复医学科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抗菌药物应用≤2d的比例分别为xx%、xx%、xx%、xx%、xx%、xx%;≤3d的比例分别为xx%、xx%、xx%、xx%、xx%、xx%;术后≥6d的比例分别为xx%、xx%、xx%、xx%、xx%、xx%。 (见图3和图4)

表5各科室手术术后用药情况

注:术后未应用抗菌药物骨创伤一科x例、脊柱骨科x例、关节骨科x例、骨病科x例、骨创伤二科x例、康复医学科x例。

 

表6各科室手术术后用药情况

注:术后未应用抗菌药物骨创伤一科x例、脊柱骨科x例、关节骨科x例、骨病科x例、骨创伤二科x例、康复医学科x例。

术后用药疗程≥6d共xx例,病历显示无相关用药指征的有x例,分别为:骨创伤一科(李x,主管医生:李x)。

3.2.3 手术前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术前、术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均为治疗用药)见表7

表7各类手术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

注:术前未应用抗菌药物:骨创伤一科x例、脊柱骨科x例、骨病科x例、骨创伤二科x例。术后未应用抗菌药物:骨创伤一科x例、脊柱骨科x例、关节骨科x例、骨病科x例、骨创伤二科x例、康复医学科x例。

3.3术中抗菌药物追加应用情况

术前30~60min未用而术中使用的有骨创伤二科(刘xx、张xx,主管医生:赵xx);骨创伤一科(刘xx,主管医生:白xx)。手术时间≥180min应追加应用抗菌药物共xx例,其中x例未追加应用(x%),分别为:关节骨科(张xx,主管医生:张xx)、脊柱骨科(杨x,主管医生:李xx)。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